《周末大放送》節目在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
播出時間:10月27日(周六)21:40-23:00
重播時間:10月28日(周日)06:00-07:3016:00-17:30
吳小莉:臺灣開放居民到大陸探親,到現在正好是20周年。今天,臺灣民眾到大陸探親旅行,就像到鄰家串門一樣尋常。可是,20年前,在臺灣的戒嚴令和"三不政策"之下,那一道可以朝發夕至的海峽,卻是不可逾越的天塹鴻溝,使近在咫尺的兩岸骨肉至親,老死不相往來近40年。正如香港作家巴桐在報告文學《海峽探親潮紀實》中所描寫的:"多少高堂明鏡悲白髮,多少妻子長年守空幃,多少兒女不知父生死,多少異鄉客夜夜夢神州。"然而,一切違背人情的政策,都無法持久。1979年元旦,北京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兩岸關係漸趨緩和。"三通"的呼聲,取代了隆隆的炮聲。臺灣民眾爭取返回大陸探親的社會運動,也一浪高過一浪。思親的天性,重逢的訴求,終於粘合了中華民族身上一道淌血的傷口。
半個多世紀前的第二次國共內戰,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丟掉了大陸。
1949年,大約二百萬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和民眾,隨著蔣介石撤退到了臺灣。
從此,淺淺的一道海峽,使兩岸骨肉分離、親情隔絕,長達38年之久。
38年後,兩岸親人盼望團圓的願望和呼聲,終於衝破了政治的圍牆。
1987年10月,臺灣領導人蔣經國決定撤除禁令,準許島上民眾在當年11月2日起可以申請返回大陸探親。
壓抑了數十年的思親之情,終於匯成一股洶湧澎湃的探親潮,漫過海峽,湧向神州大地的每個角落。
吳小莉:在這一波探親潮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群,就是那些"鄉音未改鬢毛衰"的國民黨老兵。他們年紀輕輕的時候,就離鄉背井,跟著蔣介石到了臺灣。蔣介石曾經答應他們:"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他們以為,只要忍耐幾年,就可以返回大陸。可是苦等了幾十年,頭髮都等白了,結果是,反攻的希望灰飛煙滅,返鄉的日子遙遙無期。風燭殘年的老兵,再也忍耐不住,他們走上街頭,喊出"想家"這樣一句簡單卻最無從抵抗的口號,衝垮威權體制的最後防線,了卻了在人世上的最後一個心願。
成千上萬跨過海峽、回鄉尋親的臺灣老兵當中,有一位叫做董萬華,在上海紅十字會和臺灣紅十字會的協助下,1993年6月得到了大陸前妻的音信。一個月之後,董萬華辦妥探親手續,匆匆趕赴上海。
第一部分:喜相逢 四十五年炮火中的生離死別
■ 邵玉華84歲的現任丈夫張燕生的內心苦痛
■ 追憶當年董萬華與邵玉華一見鍾情私訂終身
■ 炮火中邵玉華與丈夫分離無奈改嫁 >>>>查看精彩全文
第二部分:一個家庭重逢另一個家庭破碎
■ 邵玉華與張燕生協議離婚前得先"結婚"
■ 有情還是無情?房子與錢的瑣碎讓他們暫時沒離成婚
■ 四十五年春閨夢裡人 你教的歌刻在我心上
■ 再生與死亡 離婚與結婚 >>>>查看精彩全文
第三部分:別後新生14年 生不能同日但願死同穴
■ 邵玉華在臺灣的新生活
■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 白髮相扶與兒女相處各有苦衷 >>>>查看精彩全文
尾聲:有奇緣,能相聚;誓相守,長繾綣;家與國,一心同
吳小莉:正像一位臺灣老兵所說的:"思親乃是基本人性,想家乃是普世價值,任何人為的障礙,只能阻隔於一時,不能斷絕於永久。"在二十年來海峽兩岸湧起的探親浪潮中,董萬華和邵玉華的重逢,只不過是一個平凡的例子。但他們夢寐以求的,正是這種"思親想家"的普世價值。他們的悲歡離合,是半個多世紀來中華民族命運的縮影,映照出了這個動蕩不安的大時代的風雲變幻。遊子要歸家,親人要團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個人如此,家庭如此,民族和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
1993年7月15日上海虹橋機場首次重逢
1993年9月15日上海虹橋機場董萬華返回臺灣
1994年7月上海虹橋機場董萬華重返上海
鄧麗君《我怎能離開你》歌詞:
問彩雲,何處飛
願乘風永追隨
有奇緣,能相聚
死亦無悔
我柔情深似海
你痴心可問天
誓相守,長繾綣
歲歲年年
我怎能離開你
我怎能將你棄
你常在我心底
信我莫疑
願兩情常相守
在一處永綢繆
除了你還有誰,和我為偶
藍色花一叢叢
名叫做勿忘儂
願你手摘一枝,永佩心中
花雖好有時枯
只有愛不能移
我和你共始終
信我莫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