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石嘴山市惠農區人民法院法律便民服務點」和「石嘴山市惠農區人民法院棚戶區法官工作室」在銀河苑社區、長城社區及區政府拆遷辦正式掛牌,惠農區法院徐福恩院長及社區主任參加了掛牌儀式。
編織「社區-法院」兩級調控矛盾化解新網絡根據最高院《關於建立健全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的若干意見》和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的精神,在院黨組引導下,把「多元化解」的視角對準到基層,法官下移到基層,矛盾化解到基層,充分發揮法官進社區的作用。走訪聯繫社區居委會,與之進行常態性聯絡溝通,充分了解社情、民意,針對各社區居住人員的工作、戶籍等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進行法律宣傳,並將排查出的矛盾糾紛及時進行調解,對社區民調組織的調解工作進行指導,全程根據社區矛盾糾紛化解,最大限度的把糾紛化解在基層。
整合社區力量,創設「法律便民服務點」。根據自治區移民工作的部署與落實,我區先後接受銀南山區搬遷人員上萬餘人。移民人員普通存在思想觀念落後、文化水平薄弱、綜合素質較低、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在搬至我區後,與當地原住居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單靠法院孤軍奮戰,解決起來難度非常大。針對移民社區移民人員的特殊情況,我院立足移民區發展實際,充分利用社區資源,打造了「社區-法院」兩級調控網絡,在紅果子鎮的長城社區、育才街道的銀河苑社區設立「法律便民服務點」,把法庭開到離百姓最近的地方,在糾紛發生地現場調解,就地開庭審判。該服務點分別配備兩名經驗豐富、法律知識紮實的法官和兩名書記員,充分利用我院配備的便民訴訟直通車,定期進駐移民社區,向社區單位和居民印發惠農法院「法律進社區」服務聯繫卡,方便社區居民向法官尋求幫助;定期開展法制講座和現場解答等活動,重點對治安管理、計劃生育、勞務輸出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進行宣傳,為移民點的居民提供貼心的法律服務,幫助移民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法律問題;以發放法律宣傳冊、講案釋法等方式,向移民點居民宣傳講解與社區生活息息相關的政策知識,引導、教育社區居民遵紀守法;積極協助社區開展民主法治社區創建活動,健全充滿活力的居民自治機制,促進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建設。「法律便民服務點」還將全區部分人民陪審員、社區調解員、村鎮聯絡員吸收進來,統一對他們進行培訓,請他們幫忙排查轄區各個鄉鎮、村(居)的矛盾。該機制將司法調解與社區調解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統一的法律服務網絡,層層過濾糾紛,更好的為當事人化解糾紛。
加強聯動化解糾紛,建立「法官工作室」機制。有著0.8萬餘人口的棚戶區,三分之一的居民居住在不足40平方米的房屋內。為改變他們的出行難、吃水難、如廁難等現狀,區委自2005年決定對其進行改造,在改造過程中各類矛盾、糾紛不斷湧現。今年2月,市中院陳大維院長在全市法院工作會議上作出惠農法院對棚戶區居民搬入新居涉及的訴訟要及時跟進的指示。為服務惠農區棚戶區改造,落實陳院長指示精神,我院制定了《關於為惠農區棚戶區改造提供法律服務和保障的實施意見》,設置了「棚戶區改造法官工作室」。該工作室由民一庭庭長負責,與民一庭庭長助理和一名具有二十年審判經驗的老法官入駐。並制定了《法官工作室工作制度》,要求「法官工作室」必須堅持12小時值守,隨時為棚改區群眾提供法律服務;定期到老百姓家中走訪,了解其需求;向老百姓公布法官的手機號,確保群眾第一時間能與工作室取得聯繫。在市中級法院和我院黨組大力支持下,在區拆遷辦為我庭設置了辦公室,並配備電腦、印表機、專用的法庭巡迴警車及辦公用品,落實了工作經費。該工作室主要從三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開展訴訟服務。工作室法官通過訴前排查、訴中答疑、訴後回訪的方式,排查、化解徵收過程中可能或正在發生的房屋買賣、遺產繼承、分家析產、過戶更名等方面的問題和糾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將徵收風險降至最低;二是設立綠色通道。對於訴至法院的涉棚戶區改造糾紛,工作室主動與業務部門銜接,開闢綠色通道,實行快立、快審、快執,力爭做到受理、開庭、結案七日內完成,切實維護棚改區群眾的合法權益;三是積極建言獻策。當好黨委、政府的參謀助手,安排法官對房屋徵收的程序性工作進行指導,並參與到徵收過程中的每個環節,促進徵收工作順利開展;加強對行政機關的執法監督,及時向他們提出征收中發現的不合理問題;從法律的角度向行政機關提出意見和建議,確保工作程序正當、權責統一、高效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