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福州市鼓樓區三坊七巷社區法官工作室內,一起關於房屋產權過戶的糾紛案正在進行緊張有序地調解中。
駐點法官趙毳與雙方當事人及代理人多次溝通協調,充分釋法說理,不斷完善調解方案,打消了當事人的種種顧慮,達成了一致意見,調解取得了圓滿的結果。
今年7月,福州市鼓樓區人民法院成立「智慧+網格」新型模式法官工作室——三坊七巷社區法官工作室,與社區結成黨建聯盟,由10名員額法官組成法律服務團隊,每周兩人輪流駐點社區,及時了解社區法律需求與生活需要。成立以來,共調撤民事案件234件,成功化解訴前糾紛38件,線上線下成功調解42件。
1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邀請部分全國人大代表視察三坊七巷社區法官工作室。代表們高度評價社區法官工作室讓司法工作更接地氣、更有「智慧」,值得學習和借鑑。
下沉社區一線
司法工作更接地氣
家住鼓樓區南街街道的張某與李某早年籤訂購房合同,約定張某購買李某的拆遷安置房,待李某取得產權證後10個工作日內完成過戶。合同籤訂後,張某即入住至今。今年7月,李某取得產權證,卻因購房尾款交付方式約定不明與張某產生分歧,房屋產權過戶手續也因此擱置。張某遂起訴至法院。李某收到傳票後表示並無違約之意,欲反訴主張購房尾款的支付。三坊七巷社區網格員了解到這起糾紛後,迅速聯繫鼓樓法院三坊七巷法官工作室。
「我們介入後,看到雙方均有繼續履行交易合同的意願,僅因合同約定不明而產生爭議,故在庭審前就與雙方當事人及代理人進行調解溝通。最終,雙方同意繼續履行合同。」趙毳法官說。
「法官下沉到社區,能第一時間了解群眾的需求,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溫情的司法服務,從源頭上化解基層矛盾糾紛。」鼓樓法院副院長袁文偉介紹。
記者了解到,三坊七巷社區法官工作室還拓展智慧訴訟服務新模式,積極運用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打造「指尖上的調解室」,法官可在辦公室或法官工作室中組織調解,群眾足不出戶便可與法官連線,實現矛盾糾紛「雲」化解。
零距離服務
大數據分析「對症下藥」
「法官,您好,我姑媽幾年前借了一筆錢給鄰居。當時,借條上只寫了利息,沒寫還款日期。現在人也不見了,該怎麼辦呢?」
11月6日,一場面對面、零距離的法律諮詢宣傳活動在三坊七巷社區法官工作室進行。法官們結合自身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一對一給予針對性的指導,使社區居民在身邊感受到及時、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務。
「三坊七巷社區法官工作室將司法服務窗口前移,法官將群眾反映的問題上傳,通過法院司法大數據分析總結常見糾紛以及社區居民關注的法律問題,對症下藥開展法律講座、法律諮詢等法治宣傳活動,提高社區群眾的法律意識。」鼓樓法院副院長袁文偉介紹。
三坊七巷社區法官工作室的設立,為法官特別是年輕法官提供了一個鍛鍊自身能力的平臺。工作室成立以來,鼓樓法院派出32人次到工作室開展工作,通過與群眾「面對面」接觸,察民情、聽民聲、知民意、解民憂。
共建共治共享
拓寬訴非聯動覆蓋面
王某與鼓樓區某百貨公司籤訂租賃協議,承租該百貨公司商鋪。但是,從2019年起,雙方因電費收費標準產生爭議,王某拒交物業費、水電費,百貨公司也將該商鋪斷水斷電。王某遂起訴至鼓樓法院,要求百貨公司返還多收取的水電費以及租賃押金,百貨公司反訴,要求王某繳納拖欠的租金。
經辦法官前往租賃場所進行了實地考察,並邀請社區網格員與爭議雙方在三坊七巷社區法官工作室內進行調解。調解過程中,法官釋法,網格員講情,共同指出了雙方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的過錯。最後,雙方達成了和解協議,由百貨公司向王某一次性支付相應補償款。
記者了解到,鼓樓法院通過三坊七巷社區法官工作室開展巡迴辦案,對案情簡單、權利義務關係明確、爭議不大的糾紛進行訴前調解,同時,法官工作室主動對接訴外解紛力量,採取「1+X」聯調模式,與公安、司法、行政、民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等25家單位密切協作,其中特邀調解組織5家,不斷拓寬訴非聯動覆蓋面。
鼓樓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曦介紹,除三坊七巷社區法官工作室外,鼓樓法院先後在轄區9個鄉鎮街道(社區)也設立了法官工作室。「這是我們推進『無訟夯基、化訟解紛、息訟止爭』三大工程建設,延伸服務觸角、拓展便民陣地、強化司法服務的一個縮影,取得了減少訴訟案件增量、節約司法資源,案件審判質效和司法公信力雙提升的良好效果,也助力鼓樓區獲得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區和全國平安建設先進區的榮譽。」李曦說。
據統計,今年以來,鼓樓法院民商事一審新收案件數量減少5510件,同比下降36.49%,常住人口萬人成訟率139.4 ,同比下降77.24個萬分點,降幅位列全省法院首位,訴源治理成效顯著,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逐步形成。
來源: 東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