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0日下午,上海市第五屆比較政治研究生論壇暨「國家治理效能與比較政治制度」研討會於在華東政法大學松江校區明鏡樓第五會議室舉行。本次論壇由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主辦,來自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華中師範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政法學院和華東政法大學等國內高校的三十餘位研究生參加了本次論壇。
在會議開幕式上,政治學研究院副院長王金良副教授代表主辦方致開幕詞。王金良老師指出,上海市比較政治研究生論壇是一個很好的學術交流的平臺,這個平臺為校內外研究生提供了學術爭鳴、交流觀點的機會。本次論壇來稿的議題新穎豐富、研究方法多樣,反映出新生代的研究生對待知識和學術的熱情。王金良老師強調了學術交流的重要性,並鼓勵大家針對會議論文和發言提出建設性的批評,進行更為深入的學術研討。
隨後開始的會議研討分為兩個階段,分別由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杜歡老師和朱劍老師主持。
在第一階段的會議研討中,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何相冬同學以「央地關係視角下地方政府角色探析」為題進行發言。他認為,地方政府兼有「服從者」和「自利化」兩種角色,二者是靜態性和動態性的統一。在中央和地方財稅關係、事權關係、人事關係的非均衡性權力配置之下,地方政府的角色得到了不同體現。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周浩男、王寅同學基於325份國家層面政策文本的分析,以「中國農村扶貧政策範式的變遷與未來趨勢」為主題展開論述。他們通過研究認為,中國農村扶貧政策範式已經歷救濟型、開發型、攻堅型、聯動型等四個階段,當前正值「精準扶貧」新階段,而農村扶貧政策範式也呈現了從溫飽難求到扶貧瞄準、從解決溫飽到自我發展、從單一主體到多方聯動、從強制主導到多輪驅動等變化態勢。
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劉洋戈同學所匯報的論文題目是「社會的多元需求國家的單一取向:政策執行扭曲的社會基礎」。他關注中國地方政府的政策執行問題,論文通過對廣東某單位的個案分析,認為政策的扭曲源於社會的多元需求與國家意識形態單一取向的矛盾。同時他也指出,導致扭曲執行的「體制外」變量,能深化中國地方政府、政治傳播,以及威權韌性的理解。
在第一階段的發言結束後,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朱劍老師針對三位同學的發言展開評議。他指出了三位同學論文中精彩之處,強調文獻綜述應當有的放矢,不能盲目堆疊;要注重框架和各個因素之間的聯繫,同時注重理論的深挖。
在第二階段的會議研討中,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袁田西竹同學以為「國家治理視域下全國人大專門委員會機構改革」為題展開探討。她通過對機構改革進行梳理,運用衡量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標準,認為專門委員會機構改革可以在制度化、民主化、法治化、效率化和協調化等方面加以改進,並促進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馬天航同學的發言題目為「民主化轉型後的政黨生存——基於19國共產主義後繼黨的定性比較分析」,他運用定性比較分析(QCA)的方法,對於影響共產主義後繼黨的生存和延續的主要因素進行了編碼和比較,並從中發現了一組維持後繼黨存續的條件組合,即在反對力量較弱的情況下,精英選擇轉型並且保持黨內領導層團結,而導致政黨衰亡的條件組合則主要分為三種情況,分別存在較大的差異。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姜波同學以「克服南亞安全治理困境」為題展開論述。他分析了南亞所面臨的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的雙重威脅,並認為強調「綜合、合作、共同、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能夠為南亞地區走出安全治理困境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從而促進南亞地區和平穩定發展環境的建構。
在第二階段的發言結束後,華東政法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劉永根老師針對三位同學發言展開評議。他在強調文獻綜述需要有針對性的同時,指出同學們在運用研究方法和理論運用方面的不足,給三位同學提供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
在提問和討論環節,與會老師和同學就參會論文和發言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就概念界定、行文邏輯、理論運用和學科視野方面的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在會議的閉幕式上,王金良老師對於本次會議進行了總結。王金良老師指出,本次論壇來稿議題豐富、方法多樣,希望同學們未來能夠探索一些更新的議題,進一步拓展對諸如定量、大數據等研究方法的運用,並且保持一份對重大經濟社會問題的關懷。最後,他對各位與會老師和同學表示了衷心的感謝,並歡迎同學們再來政治學研究院進行學術交流。
(稿件來源: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