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懶散,做事拖拖拉拉是讓很多父母非常頭疼的問題。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早晨六點鐘就起床了,洗個臉,刷個牙,本來幾分鐘就能搞定的事,卻躲在衛生間磨嘰了差不多一個小時。上躺廁所折騰半個小時。洗個頭、洗個澡沒有一個小時下不來。吃飯叫了兩三遍還不上桌,上了桌一粒一粒數著吃個一個小時。生活習慣如此。學習習慣也一樣,最突出的就是沒效率,寫作業像趕鴨子上架,咬著筆頭髮呆,開小差是時常有的事,寫作業的過程中總是這個弄弄,那個摸摸,要不一會兒喝水,要不一會兒吃水果,要不一會兒上洗手間,寫字堪比練書法,結果常常是不到12點就上不了床睡覺,而且還經常丟三落四,罵了打了也沒用,作業也總依賴家長陪著,不然就難完成。
孩子懶惰做事拖拉多半是由於不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的,很多孩子小時候缺少規則和良好習慣的培養,導致行為上隨意和無序。家長往往沒有意識到它的嚴重性,等孩子的壞習慣病入膏肓時,才覺醒過來,此時孩子已逐漸形成許多習慣,改變起來已經相當困難,新習慣想要想紮下來就更困難。
習慣影響終生,此時家長只有「亡羊補牢」,少嘮叨多指導,不包辦代替或放任冷漠,採取主動積極的行動,那麼應該採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呢?
一、協助孩子規劃好生活任務完成的時間,幫助孩子嚴格按照規定的時間完成任務
孩子長久養成的壞習慣,要讓他一兩天就改掉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家長要多花點時間陪孩子,協助孩子規劃好每項任務完成的時間。家長給他計時,只要少於規定的時間完成任務,家長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之後,孩子在什麼時間能夠完成某項任務,此時家長心裡已經有數,此時就可以幫助孩子科學地制定好任務完成的時間,比如上廁所10分鐘,洗頭洗澡20分鐘,三餐吃飯30分鐘,為了避免出現反彈,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完不成,家長一定要狠下心,採取一定的懲罰措施,比如,洗臉刷牙、洗頭洗澡在規定的時間完不成就把水龍頭的總閘關了;不按時上桌吃飯或不在規定的時間吃完飯,就沒得吃,餓他幾頓,讓他難受一兩回,他就會長記性。
二、孩子拖拉沒有計劃,多半是缺乏一個可行的學習規劃表。
家長在孩子完成家庭作業時,可幫助孩子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在完成的過程中,把握好先緊後松的原則,讓孩子自己制定出每項作業完成的時間,嚴格按照規定的時間完成作業,既要有口頭的要求,也要有有效的指導。孩子如果是小學生,可規定他必須在九點之前完成作業,初中生規定他在10點之前必須完成作業。完不成任務也不準再做,第二天要挨老師批評還是挨老師懲罰,他自己承當後果。要讓孩子準備上學需要的東西,如果孩子做不到,告訴孩子,一切後果讓他自己承擔,家長切忌不要今天給孩子送落在家裡的作業,明天給他送落在家裡的書本。
三、家長要有很強的時間觀念,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
孩子懶惰,做事拖拉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家庭環境長久的潛移默化造成的。家長如果平時做事拖拉、磨蹭,沒有時間觀念,很容易錯誤地誘導孩子懶惰行為的產生。如果屬於這個原因,那麼要改變孩子,家長要先改變自己,家長要做好表率作用。家庭中要構建起激勵上進的良好氛圍,家長榜樣帶動未能形成,孩子可能就會反唇相譏:「你都做不好,憑什麼要求我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