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持人大賽》開播以來,董卿每一次的點評,總是一針見血,犀利又不失溫柔,引經據典是她一貫的風格。
觀眾們忍不住感慨:董卿是讀了多少書才能出口成章,一張嘴就讓人望塵莫及。
《央視主持人大賽》的新聞類總決賽,王嘉寧和姚軼濱抽到這樣一道題「作為主持人,更需要讀萬卷書;作為主持人,更需要行萬裡路。」
兩個人的表現不分伯仲,董卿根據這道題闡述這樣的理解「如果說人類的進化是從行路開始的,那麼人類的文明毫無疑問依靠的是閱讀。」
沒錯,人類的文明,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都依靠的是閱讀。董卿就是中華文化,中國詩詞的傳播者。她把書中的真諦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就像我們都知道「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卻很少有人記得後半句是「胸中脫去塵濁。」
而董卿就把這段完整的釋義詮釋出來「讀萬卷書,更要行萬裡路,這句話的出處是董其昌的一句話,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胸中脫去塵濁。
毫無疑問,讀書讓我們擺脫的是什麼?——局限和狹隘。所以,最終我們在溝通與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局限,去不斷地進步。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釋義:董其昌談畫,認為只有多讀書、多遊歷,才能胸中有丘壑,作品成氣韻。
我們為什麼都驚呼於《央視主持人大賽》是「神仙打架」?
因為參賽選手出口成章的文學典故,名言警句……是我們很多人夠不到的知識盲區。
新聞類總決賽的第一輪,鄒韻和白影的PK。題目「作為主持人,更應該言之有物;作為主持人,更應該言之有理」。
鄒韻高能的排比句驚豔全場:「言之有物的人會說『你叫什麼名字』,我說『我叫鄒韻』;
如果問一個言之有理的撒貝寧老師,他會說『莎士比亞曾經說過What is in a name?That which we call rose by any other name would smell as sweet.'(名字是什麼?就是你管玫瑰不管叫什麼名字,它都是那樣的芬芳。)
言之有物的人會說「這些花一樣,這些人不一樣。」但是如果你去問言之有理的董卿老師,她可能會說「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同時泰戈爾曾經說過:「世界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這就是讀書的魔力,不僅輸出文人墨客的經典句子,同時她也非常巧妙地把主持人的風格融入進去,博得人心,這也是讀書帶來的智慧。
董卿一直觀眾心中「行走的書庫」。聽她侃侃而談中華詩詞,聽她用詩詞的內涵點評選手,真是為我們上了一課又一課。
讀書早已成為了她生活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父親對她要求嚴格,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被父親從被窩拉起來,去操場跑操。回家還要完成另一項作業,摘抄詩句,讀各類世界名著。
上學後三五天讀一本名著,工作後再忙也會保證每天1小時的閱讀。
有人坐飛機見到她全程都在讀書,她去國外做訪問學者時,留學生們也經常在圖書館看到她。
直到在央視工作也依舊沒有放棄讀書的好習慣,每天晚上她的手機是不拿到臥室的。睡前看書是她一直以來的習慣。
正是這些日復一日的沉澱,給她的業務能力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那些讀過的書,全都變成了她在舞臺上的光。
每每看《主持人大賽》時常反思,為什麼別人就懂那麼多知識。前兩天刷到一句話很好的解釋了我的疑問「你做不到的,別人一直努力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