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夫婦
全媒體記者 劉長欣
讓很多人意外的是,在2017年開年強勢突圍的,竟是多年處於邊緣化位置的文化類綜藝節目。
而最火的兩檔節目都有央視主持人董卿的身影。先是董卿擔任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引起廣泛討論,節目的餘溫未散,2月18日晚8點,董卿帶著另一檔文化類綜藝《朗讀者》和觀眾見面。
這也是董卿首次擔任製作人。作為一檔用文字承載情感的節目,《朗讀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和佳作美文相結合的方式,用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後的價值。
熱愛閱讀的董卿說,她經常把自己關在家裡朗讀,有時,甚至讀到淚流滿面。而藉助《朗讀者》,董卿終於有機會把積累在內心多年的表達欲和分享欲全然釋放。此節目之於從業二十多年的董卿,是職業生涯的又一個新的起點,也是她於浮躁之處回歸電視人本心的作品。
《朗讀者》並非純粹的讀書節目,定位為人文情感類節目的它,更想藉助一段段朗讀,一個個故事,讓觀眾產生共情,燃起閱讀的欲望。
每期節目的六組嘉賓的朗讀,都由董卿的一段採訪作為開始。透過嘉賓的講述,會發現他們朗讀的每篇文章,都源於他們的真實生活。節目組希望能褪去名人的光環,讓他們以平凡人的姿態和觀眾交流。
從這一點看,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比如說,柳傳志朗讀的是他前些天在兒子婚禮上的致辭,讓大家感受到,身為商業大亨的他,也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
有觀眾為96歲翻譯家許淵衝的故事所動容。聊到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故事時,老人家情難自禁,眼眶紅了;而他在和董卿聊天時,流露出的那股執著勁兒和可愛的一面,讓坐在電視機前的觀眾忍不住笑出了聲。
也有觀眾留意到了一些有趣的細節。濮存昕朗讀的是老舍的一篇文章,結果發現,念了那麼多年的老舍(三聲)是念老舍(四聲)。「真是漲知識了!」有網友發文稱。
南方+記者還了解到,節目組特別在北京、廣州等城市搭建了「朗讀亭」,內設專業錄音設備,及供朗讀者查詢讀本的平板電腦。「在步伐匆忙的日子裡,暫停一下,感受文字的力量,表達內心的情感。」節目組稱。
節目熱播之際,南方+記者得以採訪製作人兼主持人董卿,和節目的兩位導演劉欣、田梅,聽她們講述《朗讀者》背後的故事。
對話製作人董卿:
南方+:選擇嘉賓的標準是什麼?
董卿:有影響力、有知名度、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也希望他有獨特的人生經歷,或者說他身上有些特別的品質值得弘揚。
南方+:和其他同類節目的演員多少帶有表演成分相比,《朗讀者》似乎更注重真人真事,在表現力上會有不同嗎?
董卿:在節目的設置上,我們採用了先講故事後朗讀的方式,是因為在我看來,大家在對這個人物有了一個更加全面和豐富的了解之後,對他的朗讀才能更有代入感,更能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
南方+:為什麼會採用「星素結合」的方式呢?
董卿:其實在最初的時候,我們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但是後來我們發現,明星已經被過度消費了,在他們身上,很難或者說比較難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或者說一些有特殊經歷的普通人身上,真的有讓我們意想不到的,能夠給我們帶來驚喜和感動的人生經歷和感悟。
現在看來還是達到了我們的預期的,像第一期裡鮮花山谷那對夫婦,就讓我們看到了我們意想不到的人生,讓我們發現竟然還有如此真摯美好和單純的生活,給我們大家帶來的無限的想像空間。
對話導演劉欣和田梅:
南方+:以往的讀書類節目,多是嘉賓和主持人讀,觀眾聽,是相對垂直和小眾的。《朗讀者》如何進行模式的創新,讓節目跳出小眾的範疇?
劉欣:我們觀察到中國人的閱讀量,相比歐美等發達國家太少了,我們的節目也是倡導大家讀書,但目的太明顯的話就把節目做小眾了。
《朗讀者》的定位是大型文化情感類的節目.「文化」和書籍有關,但同時也強調情感。通過每個人有關親情、友情、愛情、同學情、夫妻情、母子情的真摯的故事,讓觀眾產生共情。借著一個個具體的故事,帶大家走進文學的世界。
南方+:前段時間剛好也有一檔主打朗讀的節目《見字如面》,《朗讀者》和它的差別在哪裡?
劉欣:我覺得它們沒有可比性。《見字如面》是英國一檔節目的翻版,這讓它有個先天的硬傷,即觀眾會覺得,「嘉賓讀的那些信跟我們有什麼關係?」而《朗讀者》是以情感故事作為切口入手的,這跟每個人都有關係,而且我們節目的每期都有一個關鍵詞,這會讓節目更貼近於大眾情感。
南方+:近些年綜藝節目領域娛樂化傾向很嚴重,你如何看待文化類節目存在的意義?
田梅:的確,現在娛樂化和明星化的節目非常多,當然也不乏優秀的作品。《朗讀者》希望承載的首先是一種社會屬性,希望更多的人能注重文字的精美,希望更多人去讀書,更多人用朗讀去表達情感。另一方面,文化類節目自然也承載了文化屬性,號召更多的人能夠撿起書本。現在太多的人都嚴重依賴電子產品,很少去讀書。當然電子產品也能看書,但是我們希望更多看到的場景,是就像一些國家,走上地鐵的時候幾乎人手一本書。
南方+:最近這幾年,尤其近段時間,文化類節目突然火了,你覺得一檔合格的文化類節目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田梅:的確,最近《中國詩詞大會》特別火,其實《朗讀者》去年3月份就開始策劃了,那時「詩詞大會」還沒那麼火。
當然,文化類節目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以前有「成語大會」、「詩詞大會」,今天有《朗讀者》這樣經典文本的朗讀。有人認為《朗讀者》更多是成年人關注的節目,可我們也希望青少年能夠去關注。其實,每個人在朗讀的時候是很安靜的,朗讀能刺激你大腦的腦波,促使你去思考。這是別的節目沒有效果。很多綜藝節目,大家看了,就圖個樂呵,但觀看《朗讀者》,有歡笑也有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