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的USDA十一月報最大的亮點顯示:美國大豆單產和產量及期末庫存的下調,單產從十月預估的51.9蒲/英畝下調至50.7蒲/英畝,產量從42.68億蒲下調至41.7億蒲,或從1.1615億噸下調至1.135億噸,下調了265萬噸,期末庫存也從2.9億蒲(790萬噸)下調至1.9億蒲(517萬噸)的低水平,大體上回到了2015/16年之前的低水平。
另外兩項影響期末庫存的國內壓榨(美國國內)和出口均和十月預估保持一致,依舊分別為21.8億蒲(5933萬噸)和22億蒲(5987萬噸)。其中,美國國內壓榨一項還存在後期增加的可能,畢竟據NOPA數據,10月美國內大豆壓榨量創歷史記錄的1.85245億蒲,上月為1.61492億蒲,去年同期為1.75397億蒲,同時也刷新了2020年3月份1.81374億蒲的次高記錄。而出口數據存在一些變數,因為今年下半年中國加快大豆進口步伐,導致港口大豆庫存處於歷年高位,同時豆粕庫存也處於高位,目前無法確定的一點是是否下遊豆粕需求確實得到了快速恢復,還是中間貿易商及終端庫存的囤貨增加所致。
上周五的時候,農產品市場一改本周以來油粕比價節節攀升的走勢,呈現出粕強油弱的格局。在油脂期價紛紛強勢調整的背景下,兩粕表現出絕對的強勢。菜籽粕盤中漲幅超過2%,豆粕盤中漲幅超過1%。
據了解,近期粕類期價走勢持續偏強,主要是受到原料成本端的推動,終端消費並未大幅改善令豆粕期貨價格處於被動跟漲地位。
目前主導豆粕期貨價格的主要因素來自於外盤美豆期價的上漲,美大豆期貨創下四年半高位。美豆出口需求持續旺盛,疊加美國國內大豆壓榨達到創紀錄水平,共同構築了美豆期價的重要支撐。尤其是今年南美大豆供需格局發生重大轉變,巴西大豆價格位於歷史最高紀錄,令巴西不得不增加大豆的進口來滿足國內市場需。
而阿根廷大豆供應緊張主要受到農戶大規模囤積大豆,以抵禦經濟衰退風險的影響,阿根廷大豆加工廠可供壓榨的豆源明顯不足,阿根廷豆類及製成品出口均呈現出斷崖式下滑的局面,令以往需要從南美進口豆類及製成品的國家不得不將採購轉向美國,加速美豆庫存的收緊預期。尤其是在美國農業部下調美豆年末庫存至近7年低位的背景下,對標2013/2014年度美豆低庫存時期的平均價格13—14美元/蒲式耳,顯然當前美豆期價不到12美元/蒲式耳的價格仍具有一定想像空間,這也推動近期投機基金的淨多持倉重返歷史高位,對美豆期價構成資金支持。
另外,雖然近階段南美大豆產區天氣形勢有利於播種展開,令巴西和阿根廷大豆播種速度加快推進,但由於市場對拉尼娜發展變化仍保持高度關注,美豆期價累積的天氣風險升水短期內難以出現大幅回吐,支撐美豆期價保持易漲難跌的走勢。
據悉,國內大豆持續受到進口豆成本端的支撐。雖然國內大豆港口庫存依然徘徊在800萬噸的歷史高位,但國內進口豆依然呈現出價格和庫存同步攀升的格局。雖然油廠挺粕心理依然較強,但終端消費尚未出現大幅改善令部分油廠豆粕出現脹庫壓力,截至11月15日當周,國內豆粕庫存攀升至93.3萬噸,對豆粕價格構成壓制。
因此,豆粕期價仍是原料成本驅動為主,在終端市場消費即將迎來年內需求旺季的預期推動下,豆粕期價強勢運行格局仍將延續,終端消費尤其是飼用需求的變化將會決定豆粕去庫存進程,也將決定豆粕期價是原料成本推動式的上漲還是消費推動式的上漲。
後期走勢來看,雖然油粕比價仍存在反覆的可能性,市場中油粕套利資金表現活躍依然會壓制粕類期價的整體表現。但在原料成本端推動下,粕類期價振蕩上行的格局仍將延續,菜粕期價表現暫時強於豆粕。後期需要重點關注的是,飼用需求的啟動以及對豆粕庫存去化的推動作用,一旦市場焦點發生轉向,屆時驅動粕類期價上行的主要因素將重新回歸到豆粕品種之上,豆粕期貨價格有望迎來補漲。
溫馨提示:2021年國內粗鋼需求或增至11億噸,國內鋼材價格屢次創出新高! 市場瞬息萬變,投資需謹慎,操作策略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