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獲得淡水的救生圈」獲國際大獎。受訪者供圖
四川大學生設計「能獲得淡水的救生圈」:希望增加人們的獲救機率
中新網成都10月10日電 (記者 賀劭清)「遭遇海難的人漂浮在茫茫大海,四處都是水,誰能想到,他們最大的死亡威脅竟來源於脫水。」10日,回憶設計「能獲得淡水的救生圈」的初衷,西華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大四學生汪大丁說,他們希望能通過改良救生圈,從海水中提取淡水,增加人們的獲救機率。
9月下旬,享有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德國「紅點獎」頒獎典禮在新加坡舉行。汪大丁與同學何越、袁懷宇設計的「能獲得淡水的救生圈」獲得設計概念獎。
「能獲得淡水的救生圈」設計效果圖。受訪者供圖
據了解,德國「紅點獎」已有63年的輝煌歷史,與德國「IF獎」、美國「IDEA獎」一起並稱世界三大設計獎。德國「紅點獎」由產品設計獎、傳播設計獎及設計概念獎三大部分組成,是設計界的最高榮譽。
汪大丁介紹,去年6月,看到一些國際海難的報導,他與同學開始設計「能獲得淡水的救生圈」。「最開始設計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海上救生圈都是實心的,有別於平時遊泳池裡的充氣救生圈。」汪大丁說,設計救生圈他們走了不少彎路,但也接觸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接觸的領域,這就是設計的樂趣所在。
「能獲得淡水的救生圈」設計效果圖。受訪者供圖
「能獲得淡水的救生圈」的設計難點在於救生圈如何與海水淨化相結合。主創設計者之一的何越介紹,海上陽光充足,改良後的救生圈主要通過蒸餾從海水中提取淡水補充人體水分,同時不改變救生圈原有浮力。
改良後的救生圈上,有一條帶狀空間作為海水儲存區,平時處於密封狀態。人們遭遇海難,漂浮在茫茫大海時,可以打開海水儲存區的封條,讓海水進入這裡。
在海水儲存區的最前端,有一個帶吸管的淡水儲存區。海水儲存區的上方有一段斜面,從高到低地「探入」淡水儲存區。長時間陽光照射下,海水儲存區的海水被蒸餾後,可以沿著斜面,滴落到淡水儲存區積蓄。
這是汪大丁與何越、袁懷宇第二次參加德國「紅點獎」設計比賽。「大二時,我們看到搬運工搬運桶裝水辛苦,設計了方便搬運工搬運的桶裝水。」汪大丁回憶,那次比賽他們入圍了決賽,雖然沒有拿到獎牌,但是他們了解了設計產品不能只考慮人文關懷,需要更全面、更深入、更細緻。
今年參加德國「紅點獎」設計比賽,除了「能獲得淡水的救生圈」,他們還設計了「有量角器功能的文具盒」「不用接觸手就能佩戴的隱形眼鏡盒」「可以匹配多個螺絲帽的扳手」。
「設計出來的產品,讓人願意使用,甚至喜愛,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汪大丁說,他們團隊何越同學設計的復古耳機已經上市,接下來他們還會繼續設計更多產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