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好動,
無論是學習、看電視還是吃飯,
似乎一分鐘都坐不住,
東抓抓,西撓撓。
寶媽被鬧得忍無可忍之時多半會脫口而出一句話:「你有多動症嗎!?」
殊不知,
那些平日裡過分安靜的孩子,
也很可能是多動症患者,
他們的多動不表現在行為上而是思維上,
具有很強的隱匿性,
99%的家長都會忽略。
杭州一名上小學的女生智商130成績卻不好,父母急得帶她去醫院治療,對診斷結果感到很意外,原來女兒是得了多動症。
小娟(化名)在杭州城北某小學上三年級,學習成績總是穩穩地處於全班中下水平,父母看著卻只能幹著急。
今年開學後不久,小娟的父母聽說一家醫院新開出了學習困難諮詢門診,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帶著女兒去了。整個諮詢過程中,小娟都安靜地坐著,交流時顯得大方得體,絕對是大家心目中那種文靜乖乖女。
據她父母介紹,小姑娘平日裡在學校和在家都是這麼安安靜靜,回家就做作業,有時間還會看點感興趣的歷史書,可她的成績為何總是平平,家長曾一度懷疑她的智商。
可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小娟的智商測出來有130,比平均值高出了30,已屬於很優秀水平。
而她的「天賦」在歷史方面的表現是有目共睹的,許多同齡孩子連中國的朝代更替都沒搞清楚,她已經在那琢磨「二戰」、「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等國際上重要的歷史話題,說起來連大人們都常常接不上。
網絡配圖
於是,父母又以為嚴重偏科是導致女兒成績總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在測智商後,方醫生又為小娟做了注意力、視聽整合等一系列專業的檢查,然後又向老師和家長詳細了解小姑娘的日常表現,最後得出的結論竟是孩子患有多動症。方醫生說,患有多動症的孩子因為不能好好集中注意力,90%以上學習成績都不好。
網絡配圖
小娟的父母不能理解的是,自己的女兒明明安安靜靜的,怎麼會是多動症呢?
「多動症的學名叫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可分為三種類似:一是注意缺陷型,二是多動衝動型,三是前兩者的混合型,後兩者因在行為上外顯,容易被大家識別,而第一種看起來雖不吵不鬧,但其注意力卻沒集中在該做的事情上,腦子其實在神遊,如此隱匿的多動不容易發現。」方醫生說。
對於多動症,國內外調查發現患病率為3%~6%,男女比為4~9:1,但臨床上發現,在安靜的多動症中,女孩的比例要遠遠高於男孩,因此家有特別文靜女孩的家長尤其得多個心眼。
在多動症的識別上,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放眼於學習成績,通常是到了三年級左右,看孩子成績還不樂觀才去求助醫生。事實上,多動症的發病年齡已擴大到4至18歲,只要家長和老師多注意觀察,有的孩子在幼兒園大班就能被發現,這樣越早幹預效果越好,甚至可以不用吃藥只給予行為矯正就好。
但如果沒能得到很好的幹預治療,30%會轉變成成人多動症。而早發現的關鍵就在於對孩子社會功能的觀察與評估。
就拿小娟來說,老師反映,她在上課時看起來端端正正地坐著,但並沒有在認真聽講,有好幾次點名讓回答問題,她就像沒聽到一樣,要等同桌提醒了才緩過神來。
而爸爸媽媽吐槽,女兒雖然放學後一回家就做作業,但他們去向同班同學了解後才知道,人家平均一小時能完成的作業,她都得兩小時才能做完。
方醫生表示:「上課神遊,做作業磨嘰,沒有時間觀念是安靜的多動症典型表現。另外,晚上入睡困難,早上不肯起床,自己的東西不會整理,不能很好的與同伴交流等症狀也需警惕。」
家長們注意了!
「安靜」也有可能是多動症的表現!
多動症不是兒童的天性,而是一種病態心理:多動症不是兒童故意的行為,而是一種無法自控的病態表現,多動症不是一種急性、短期的病態過程,而是一個慢性、長期的病態過程,多動症不容易自然痊癒,而是可以用藥物、心理等綜合療法治癒。 除了藥物治療外,家庭治療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家長應從以下這些方面注意:
當多動症患兒出現一些良好的行為或比以前有進步的行為時,根據情況可分別給予表揚、鼓勵或獎勵,這樣做可以使良好行為得到鞏固和發展。
對多動症患兒的某些不良行為,不予理睬,使這種不良行為逐漸消退。重要的是尋找不良行為的加強因素是什麼,並予以消除,從而減少這種不良行為的發生。
這是一種非肉體懲罰的懲罰療法。例如一名多動症患兒用粉筆在家中牆上亂塗,媽媽要求他先把牆上的汙跡擦掉,然後把桌椅擺好,抹乾淨,把粉筆收好。這樣做,不僅使他認識錯誤,糾正錯誤,還能幫助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此法與陽性強化合用,收效更好。
多動症患兒,往往興奮性過高,常因此出現「人來瘋」或無法自拔的過度興奮。為了避免產生過度興奮的現象,父母應該多為孩子安排一些較文靜的活動,如下棋、畫圖、製作航模、看書等。
除此以外,家長還可安排時間,每天與孩子一起面對面靜坐2~3次,每次5~15分鐘。孩子堅持得好,可給予表揚。但要理解患兒特別好動的特性,注意動靜結合,有計劃地安排戶外活動與體育鍛鍊,以消耗過剩精力。
如果您想爆料,可直接識別下方二維碼添加小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