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為什麼《流浪地球》讓我喜歡不起來?因為他該改叫《大後天》

2020-12-11 騰訊網

《流浪地球》,無疑是近期被討論得最多的一部國產片,票房突破27億逼近30億,豆瓣評分突破8的高分線(寫作時豆瓣評分突然跌至7.9,但依然高過另一個華裔作家泰德姜的獲獎作品改編電影《降臨》),所有影評人前所未有的一致好評,甚至搬出原著作者劉慈欣看哭的細節作為背書,朋友圈幾乎零差評的一片吹爆之聲,微博的討論度持續上升,「科幻元年」「中國科幻裡程碑」的字樣都在不斷地告訴我,你要去看一看這片子,是的,作為一個科幻粉,作為一個大劉粉,我有什麼理由不看呢?

似乎,沒有。

所以,從愛爾蘭回來後的第一件事便是買票看電影,票面價53.8,作為3D電影不算貴,作為特效片不算貴。值回票價嗎?從特效上來說,值,他可以說是一部合格的好萊塢式視效片,當然以折算後4800萬美元的預算來看,他還不是一部大片,儘管從場面上來說很多人把他定義為中國式科幻大片。值得肯定的是,以這樣的預算做出這樣的視覺效果,可以說性價比想當高。此外,接近4億美元的票房已經完美收回成本,從商業片角度來說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可以說是用B級片的預算收穫了A級片的效果。

說他是商業片,估計會遭到一大批人的反對,是的,從國產片來說,他的特效確實大大超出預期,但是改編自科幻大拿劉慈欣作品這個大前提,很容易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似乎片頭鄭重其事的打上「劉慈欣」三個字,他就具有了文本上的藝術性保障。

但是,事實呢?

正如我文章標題所指出的,關於這部電影有幾個根本性的問題是我們需要好好問自己的:

1、特效水平高於國產平均水平就是特效好嗎?

2、特效好的科幻片就是好的科幻片嗎?

3、原創劇本和改編劇本有何不同?

讓我們從第3個問題討論起,我非常可以理解沒看過原著的觀眾表示出對於影片的友好,但我不太能理解看過甚至讚賞原著的觀眾對電影報以極大的褒獎,因為在可能是公關稿的自媒體報導中有一樣東西被放大和強調,便是文化和精神內核。我十分建議沒有看過原著的人花上半小時補一下原著(最多半小時就能看完),電影《流浪地球》最大的問題不是只取了原著不足1300字作為改編的基礎,更不是很多人討論的所謂科學上的錯誤,而是其重新建立的所謂文化和精神內核對於原著每一個字眼極大的背叛,這才是我沒法認同這部電影叫做《流浪地球》的原因。

我們都說劉慈欣是一個崇拜科學的作者,我們都說劉慈欣是具有西方科幻視角的作者,這不僅是因為他的人生背景,還在於他的作品中對於人類這個物種的冷漠,或者換一個說法便是黑暗感。這不是指被用爛的黑暗森林法則,而是說對於人和其他物種,對於地球和宇宙,他的敘事中擁有很多中國作品中少有的平等感,和我們被灌輸的「人定勝天」或是「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其樂無窮」傳統信條不同,他悲觀但卻唯物主義的信念,讓他的作品中有了人勝不了天的宿命論,比起宇宙和時間,人類是渺小的,這顯然是將科學作為根本信仰。我們常常把科學和宗教信仰二元對立起來,但誰又能否認,科學本身也是一種信仰呢?

這也是有人接受不了小說《流浪地球》結局的原因,正如結尾的那首詩不停重複的那句「我知道已被遺忘」,充滿絕望,但卻讓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感受到殘酷的浪漫,因為「流浪地球」的流浪不僅僅是對地球脫離太陽系踏上尋求新家園徵程這個過程的客觀描述,更是充滿了古希臘史詩悲劇感的母題,他不是「奧德賽漂流記」,而是普羅米修斯和西西弗斯,用簡單的話說便是,我們傾盡全力但卻一無所有,是和電影《降臨》的原著所涉及的結果和過程的意義探討一脈相承的。

很可惜,這一點對宇宙和科學的敬畏感在電影《流浪地球》中蕩然無存,按照導演自己的說法,他尋找到了被老外稱作「酷」的新內核——家國情懷和集體主義,也是很多文章中提及的所謂去西方化。

但真是如此嗎?

再說家國情懷,在劉慈欣的原著中有兩個情節:一個是男主角的父親有一天突然和他們說他愛上了別人,要離開他們,但可能會回來,後來沒多久他果然回來了;另一個是男主角和他在逃亡路上遇上的唯一一個女性,日本姑娘加代子結婚後,他們被抽中了可以生育孩子,因為那時自由生育權已經喪失。你可以發現,出軌和不能傳宗接代這兩點,幾乎對於傳統中國文化是一種致命打擊,也就是說這兩個在東方固有文化裡都屬於不道德的的範疇。但因為故事背景設置的未來危機環境,使得這兩個家的基本概念都被打破了,劉慈欣的筆觸中明顯可以感覺到悲傷之情的,這恰恰是對於家國情懷的一種變相肯定。

但在電影中呢?吳京飾演的角色首先犧牲了重病妻子換取父親的生存權,家的基本單位是什麼?沒有妻子的家還是家嗎?值得思考。那麼這樣一個選擇過程的根本作用是什麼呢?是以此為開端來製造本可以不設置的父子衝突,是的,父子衝突,熟悉嗎?如果你覺得不夠熟悉,那麼看看《星球大戰》,看看Luke Skywalker和Dath Vader的故事,沒錯這種設置根本上只是俄狄浦斯情節的變體罷了。如果秉承傳統的家國情懷,戶口從根本上就不應該只在最後一刻才重回父親回報,用星星來暗示出那句「I Am Your Father」,也不該對運送火石有任何的不滿。

提所謂的家國情懷和集體主義,要麼就是導演對於這兩個詞的概念認識有偏差,要麼就是故意而為之的概念偷換,電影《流浪地球》所謂的去西方化其實根本不成立,事實上他恰恰是使用了眾多西方的商業片基本元素,然後套了一個家國集體主義的空殼而已。因此,導演其實已經是兩次背叛,一次背叛了原著,一次背叛了自己設立的內核,這也最終造成了整部電影的人物的刻板和動機的錯亂,除了段子和口號,大家能記住的大概也只有「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了。

我們都明白,推動電影發展的動機有兩種,一種是外在的,一種是內在的,電影《流浪地球》之所以給人相當不舒服的原因,除了對於原著精神的背叛,還有他純外因的動機,他確實很好的做到在每隔一段時間就試圖製造一次危機,俗稱任務型的劇情設置,然後通過人物對於任務的解決來試圖達到一定的高潮,相信不少人也被這樣的方式打動。但他很大的問題來自於他缺乏有說服力的內因,也就是人物本身連貫性的動機、個性、軌跡,除了《大後天》適合作為電影標題之外,銀河印象的《非常突然》也相當適合這部電影。

舉個最突出的例子,吳孟達飾演的爺爺這個角色,從後期的劇情裡我們看到他去收養朵朵這個情節,其實是對於角色深度的一個刻畫,也讓家庭的關係更進了一部即說明了在這樣的環境下血緣並非維繫家庭的根本關係,這其實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切入點,可惜點到即止,但在這之前大家對這個角色印象最深的地方恐怕是他拿著VR眼鏡說自己存了很多女優資源以及在監獄裡抖腿看海草舞。這樣兩個情節一對比,你便發現,這個角色的人物個性是混亂的,有的人可能會說這是讓這個人物更立體化呀?真的是嗎?

所謂的立體化,再舉個簡單的例子,是像《這個殺手不太冷》中裡昂可以面無表情的一路殺盡敵人,但面對瑪蒂爾達的求助他卻心軟了,這才是立體化,他是讓人物更複雜更深入,而不是像吳孟達的角色如此這般,因為VR眼鏡資源換成其他任何可以作為賄賂性質利益交換的時候,他都是成立的,而這個細節的出現沒有其他任何背景的輔助,除了達到功能性的搞笑(事實上於我並不好笑)之外,他讓人物變得淺薄了,事實上去掉這個情節根本不影響任何東西,無論是情節主題還是人物塑造。

雖然不能說這是一種錯誤,但其實是多餘的,他擾亂了人物的呈現,他讓人物會變得前後不統一,而同樣性質的問題電影裡不斷的在犯,這就使得本該情緒爆發的地方情緒不足,因為情緒事實上是通過積累之後才能爆發的。

說到這裡我們就得談談第二個問題了,在所有的宣傳文章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幾句話,在開拍前所有人都認為「中國拍不出科幻片」,明裡暗裡都指向特效,而最終3000多張的概念圖和完整的設定,有了這部特效達到好萊塢工業標準的科幻片,於是乎,這就是一部好的中國科幻片。

這樣一說,看到問題所在了嗎?這裡又有了概念偷換的地方,把特效=科幻片,於是特效好=科幻片好,但事實上,這兩者是不能畫上等號的。好的科幻片絕對可能擁有非常爛的特效,而特效爆炸的電影常常被認為是爛片。

那麼什麼電影是好的科幻片呢?就我而言,標準有一個,他是否很好的去闡釋和解釋三個哲學根本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因此沒有特效的《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他是極好的科幻片,也因此特效尚可的《流浪地球》他不能算是好的科幻片,甚至於比起科幻片,我覺得他更應該歸入災難片。而這又牽引出第一個問題,高於中國平均水平的特效就是好的特效嗎?

正如《流浪地球》導演提及的卡神,什麼叫好的特效,《星球大戰:新希望》在1977年的時候叫做好的特效,當然他比現在很多國產片特效都要高出幾個水平線,《終結者》在1984年的時候叫做好的特效,當然他比現在很多國產片特效都要高出幾個水平線,《泰坦尼克》在1994年的時候叫做好的特效,當然他比現在很多國產片特效都要高出幾個水平線,《指環王》在2001年的時候叫做好的特效,當然他比現在很多國產片特效都要高出幾個水平線,《阿凡達》在2009年的時候叫走好的特效,當然他比現在很多國產片特效都要高出幾個水平線。

這麼一說,你應該大致明白了,為什麼我要去加一個年份,因為所謂特效水平他不是跟本就在平均下以下的東西比,他必須和同一時代的世界平均水平去比,所謂的好,是有突破和獨創性的,包括電影其他部分也一樣。我完全可以理解中國濾鏡對於大家的魔力,沒有人說真的能保持完全的客觀,我也不苛求觀眾可以客觀,但這一場《流浪地球》的討論中讓我覺得可怕的是,影評人竟然也齊刷刷的開啟了中國濾鏡。你可以說《流浪地球》特效驚豔達到了國際大製作水準,但你不能在字裡行間就把它提高到裡程碑的高度,因為他沒有。過度的追捧,對於電影和行業來說都是一種莫大的傷害。別人不清楚,讀過巴贊的影評人還不清楚嗎?正如不是場景設計的有點賽博朋克的意思,就亂戴賽博朋克的高帽子一樣,普通觀眾不清楚,影評人還不清楚嗎?很多人說太空鏡頭很驚豔,我先不比《星際穿越》,我們就比傳記片《登月第一人》,開場就會告訴你什麼叫做驚豔。

這明明是用廉價人力和非標準工業強行完成的一個工業標準化生產的商品,就不要把它說成是渾然天成的藝術品。比起電影空洞鼓吹的集體精神,反倒是劇組完成電影的過程更符合電影想要表達的核心價值本身。當然以此,如果我要求導演像Peter Jackson或者是George Lucas那樣直接因為這部電影而去建立一個中國維塔或是工業光魔,制定中國的後期行業規範,完成該有的標準化生產方式,從而建立起中國的特效王國,我也是太過苛刻了。畢竟導演也只拍了第三部長片。

但比起《大白鯊》之後史匹柏被影評人噴為電影罪人,《流浪地球》似乎顯得幸運的多。很少有人真正去批評他除了眾志成城抗洪救災的口號式劇情外,內裡所缺乏的配得上原著所探討的人性和宇宙的內涵。因為這部電影就像是他的主角一樣,是一個想要試圖證明自己擁有扭轉乾坤力量的中國少年。這樣的民族情感或者說當下的時代共鳴情緒大大超越了很多其他的理性部分,讓很多人對於這部電影多了很多的寬容。

當然這種寬容我也是能理解的,但很抱歉,我給不了。尤其是就個人而言,劉慈欣幾乎是在我最黑暗絕望的一個人生階段拯救和治癒了我的以為作者,我承認我的期望值可能高了。

因為如果你是《流浪地球》改編作品,那你就起碼要尊重原著的精神,你可以大刀闊斧,你可以重新構建,但你不能扭曲和拋棄,對我來說,尤其是獲得口碑和票房雙贏的情況下,這種所謂的改編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背叛,讓我難以下咽。

自然,我也很高興,我們的特效終於開始步入正軌,但這月球的一小步,會是中國電影工業的一大步嗎?我不知道,我希望可以是,我也相信,這部電影的問世對於眾多學習後期和電影製作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極大的鼓勵,這顯然也是各篇微信文章所希望打的一針雞血。但行業內可以覆手翻雲的真大V們,你們真的為熱血青年準備好了50年甚至100年的規劃嗎?像《流浪地球》的紀元那樣?我不知道,我希望你們準備好了。正如《流浪地球》也證明了我一直堅信的一點,中國不缺能演戲的演員們,哪怕是兒童演員和鮮肉,但卻長期缺乏磨鍊他們演技的劇本。

也因此,我只能給《流浪地球》這部電影3星,65分,他是一部及格的作品,但卻絕對不是一部經典的作品,他是一部合格的特效電影,但絕對不是一部好的可以達到8分的科幻電影。

這波冷水潑到這裡,怕是我也要被拉黑了。

那麼最後,我還要奉上一點點陰謀論,我們知道很長一段時間科幻片的拍攝製作都是不被審批通過的,而如今這個階段曾經被暗指為「新冷戰」階段,NASA和美國政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火星計劃,而昨天美國還指責東方不正當發展太空軍備,而據說某家網際網路正在策劃一檔模擬太空生存類真人秀,而這時一部好評如潮的《流浪地球》橫空出世了,有時候事情就是這麼巧啊。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撞向豆瓣,影評機制的鍋?
    一 打分有自由,也要有態度 先看這位用戶於今日(2月12日)凌晨發布的一則說明,他指出了一個非常清晰的事實,就是網傳的豆瓣大批用戶改低評分的情況是根本不存在的,這一點與豆瓣電影的聲明一致。
  • 因為《流浪地球》,豆瓣App在應用商店變成了垃圾
    歡迎關注我↗從初一開始,電影《 流浪地球 》的話題就沒有斷過。。以前的國產科幻電影實在是。。帶給人們的精神衝擊太過重口,大家本來對這部電影基本處於觀望態度。同樣都是 7.9 的《 湄公河救援 》差評的比例加起來只有 3.4%,而《 流浪地球 》有 6.6%。。而且豆瓣影評裡的一星根本就不用自己親自看過電影就能打!導致很多人知道了主演就迫不及待的一星。。
  • 影評:《流浪地球》選擇希望負重遠航
    出於對吳京的喜歡,我在第一時間就到電影院去看了電影,由於前段時間較忙、所以今天才寫影評,我會儘可能客觀的來評價這部電影,作為《流浪地球》的原著粉,在去年知道小說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的消息就很期待,同時也很忐忑。
  • 《流浪地球》黑馬逆襲 朋友圈掀起「影評大賽」
    業內人士分析,《流浪地球》的票房後勁十足,影院或會繼續為其增加排片,最終有望走出去年《紅海行動》的逆襲曲線,成為今年的大黑馬。韓寒導演的《飛馳人生》暫列第三,周星馳新作《新喜劇之王》則因為口碑出現較大爭議暫列第四。
  • 劉德華並沒出演《流浪地球》,可片尾為什麼還是鳴謝他
    那回想一下,今年以來有什麼電影是你最喜歡的嗎?是春節檔的《流浪地球》?還是國慶檔的《中國機長》?相信大家都各有所愛。 但是在《流浪地球》的結尾,不是彩蛋,而是寫著「鳴謝劉德華」,電影中明明沒有劉德華的演出,為什麼要這樣寫呢?
  • 《今日影評》周黎明評《流浪地球》:「硬科幻」包裹柔情感
    《今日影評》周黎明評《流浪地球》:「硬科幻」包裹柔軟情感中新網2月1日電 2019年被稱作「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因為中國影壇將有三部大製作國產科幻片問世,分別是《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與《拓星者》。
  • 《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做客《今日影評》:強大祖國哺育優秀科幻
    2月8日,《今日影評》特邀《流浪地球》導演、編劇郭帆帶領觀眾共同領略「中國表達」給科幻電影帶來的獨特情懷。帶走地球,帶走鄉愁從中西差異見出中國科幻特有文化內核《流浪地球》正在熱映,電影中有很多龐大的數字,從這些數字中可以講述出電影精彩的故事背景。
  • 《流浪地球》火熱背後,是因為觀眾喜歡被「套路」?
    截止本文發布前,《流浪地球》票房已至40億,牢牢佔據中國內地影史票房亞軍位置,擋在前面的,只剩下吳京自己的《戰狼2》。關於《流浪地球》作品本身,分析文章早已泛濫。不過我在看到中國內地票房總榜單時,卻發現了一個大眾司空見慣,卻鮮有人嚴肅分析的現象:人民熱愛類型片。
  • 《流浪地球》動了誰的奶酪?國產電影或許真的需要一些改變!
    網友對這篇影評的評價可是非常的歡樂了,甚至稱呼他為「電影界的王語嫣!」而且畢志飛導演對於網友的看法並不在意,因為在他看來,只要自己能帶給大家歡樂就足夠了。有人好奇為何整個娛樂圈對於《流浪地球》都沒有太多的評價,甚至只有寥寥幾人給了正面鼓勵。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那麼《流浪地球》的科幻內核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它的硬傷又是什麼。流浪地球不考慮各種飛行因素,就單純以現代人常識來講,它能「流浪」起來嗎?首先講下劉欣慈《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劉欣慈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讓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 《流浪地球》北美上映!外媒給出這樣影評
    《流浪地球》作為中國第一部科幻大片,春節期間票房突破20億元,無疑是一匹黑馬、也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個裡程碑。該片改編自《三體》作者劉慈欣的同名短篇小說,描述了未來太陽將吞噬地球、中國帶領全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逃離太陽系的故事。
  • 影評——流浪地球2019
    在近期各種關於《流浪地球》是中國最強科幻片之類的宣傳帖刷朋友圈、特別是寡人喜歡的六神磊磊居然還寫了篇看上去好評的觀後感後,在MRW與MSM的鼓動下,寡人終於時隔兩個月又一次走進了電影院——嗯,前腳還和SR小姐說寡人下一次進電影院是去看漫威之全村的希望,真香。
  • 《流浪地球》細節考據及影評
    《流浪地球》上映之初,我曾經更新過一篇考據細節的頭條文章,不過由於涉嫌劇透,所以很快刪除。如今正片上線,因此特意重新搞一個高清重置版。 1、新聞報導「流浪地球」計劃時,下方滾動播出簡訊:汽車方向球技術誕生,減輕駕駛重型車輛的身體負擔。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韓子昂七十多歲了還能承擔高級駕駛員職責。
  • 《流浪地球》北美上映 外媒影評:豐富、華麗但略「傻氣」
    《流浪地球》作為中國第一部科幻大片,春節期間票房突破20億元,無疑是一匹黑馬、也是中國科幻電影的一個裡程碑。該片改編自《三體》作者劉慈欣的同名短篇小說,描述了未來太陽將吞噬地球、中國帶領全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逃離太陽系的故事。
  • 請問說《流浪地球》不遵循科學的人,你是在看科教片嗎?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要說2019年剛剛過去的兩個月裡國內電影界最火熱的話題,《流浪地球》可以說是當之無愧了,從大年初一上映到現在,《流浪地球》依然處於風口浪尖,就連卡梅隆老師的《阿麗塔:戰鬥天使》和奧斯卡最佳影片
  • 《流浪地球》的IMDB口碑之謎
    進而許多報導說《流浪地球》在海外口碑堅挺,外媒也相繼報導。國內影迷都嗨了。   難道北美影迷真的比我們更喜歡《流浪地球》嗎?   l 奇妙的評分分布圖   《流浪地球》的IMDB評分早已不是8.1分,而是7.7分,也就是說比豆瓣還低。
  • 畢志飛給《流浪地球》寫影評獲贊,被網友稱為電影界「趙括」!
    《流浪地球》作為春節檔大黑馬,票房已經突破38億,並一路狂奔衝向50億。國產科幻電影拍得不輸好萊塢,這讓很多人對這部電影讚譽有加。好評的隊伍,可以說是浩浩蕩蕩。這不,一向自視甚高的畢志飛導演也加入了。這次,他以「工匠精神的一次重大勝利,東方力量的一次精彩展示」為主題,緊隨潮流,洋洋灑灑寫了萬字影評。這篇文章已經獲得了160多萬的閱讀,文章情真意切,有理有據,獲得了很多人的好評。「不是拍馬屁,畢志飛做影評人的話能一騎絕塵」這條評論獲得很多人的贊同。類似的評論還有「不得不佩服畢導的影評真的牛,論文功底深厚」。
  • 美國網友看完《流浪地球》後問:為什麼片中沒有美國人?
    圖中顯示了2月8日《流浪地球》和《樂高大電影2》在美國同一家影院的上映情況。《流浪地球》不僅排片數遠超後者,而且幾乎所有場次的票都「已售光」,或「接近滿員」。不只是上座率走高,美國的社交媒體上也掀起一波熱議這部中國科幻大片的浪潮。《流浪地球》的腦洞情節是否合理?有哪些彩蛋和瑕疵?
  • 《流浪地球》豆瓣評分大幅下滑,有貓膩嗎?
    最近最火的電影當屬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了,和《流浪地球》相關的最熱的新聞當屬豆瓣給《流浪地球》一星「好評」這件事了。   《流浪地球》上映8天票房就已經達到了23.92億元,豆瓣評分一度達到了8.5的高分,但隨後分數出現下滑,降到了7.9分。
  • 看了電影《流浪地球》,怎麼評價流浪地球計劃
    為什麼不叫遷徙地球計劃、轉移地球計劃、新家園計劃、光年之旅計劃、重生地球計劃,為什麼偏偏叫流浪,電影名字可以這樣叫,但作為電影裡的聯合政府,讓地球流浪,這就太消極了。對比一下火種計劃,聽聽火種這個名字,充滿了重生的希望。流浪地球裡最缺的是什麼,是希望。為什麼流浪地球的名字讓人失去希望,人類失去希望,聯合政府起名字的能力要擔一半責任,誰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