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社交場合裡的身不由己一直沒有消失過,只是隨著身份的轉換換了種存在形式而已。小時候,逢年過節被父母要求在親戚朋友面前來一段才藝表演;長大了,在應酬場合被各種眼神示意敬酒,還要帶上一串客套說辭……不這麼做的話,就會被認為沒有禮貌,沒有教養。
在中國式的思維裡,這種停留在表面的社交文化,熱情積極的程度代表著「懂事」的程度和「情商」的高低。小時候主動喊人,大方表演就是聰明懂事;長大了見機行事,痛快乾杯就是情商無敵。
但事實上,不少人討厭這樣的社交行為,才藝表演令人難堪,敬酒前後也坐立不安,做這些事情不是出於本意,只會讓他們感到不適合為難。要求他們在社交場合配合表演,迎合來自外界的要求和期待,對他們來說其實構成了一種「社交騷擾」。
內向的人不擅長社交,在日常生活中,社交對於內向的人來說是一個真實的難題,甚至於,小到寒暄都是一種難以完成的任務。有時候,在大街上遇到以前認識的人都寧願躲起來,或者裝作沒看見,也不願尷尬的和對方打招呼。不是誰都天生是熱情洋溢的社交達人,總有人不喜歡也不善於應付社交。
性格內向的人,往往內心更加敏感細膩。有時候環視周圍看到人們開心地聊天,可能都會懷疑自己:為什麼我無法像他們一樣自如?我是不是一個非常無趣的人?人們會不會覺得我看起來傻傻的?我是不是不招人喜歡啊……父母逢人介紹也會說,我家小孩什麼都好,就是不太愛說話,性格太內向。就這樣潛移默化,內向被默認為是一種性格缺陷。
這是極其不科學的說法。性格本來就沒有好與壞之分的,不管是朋友之間的相處,戀人之間的磨合,還是日常帶人接物為人處世,大多數時候只有合不合適,而不能用純粹的對與錯來判定。而那部分從小就被洗腦「性格不太好」的內向小孩,大多在後續改造性格的過程中是享受不到樂趣的。
內向的人享受獨處,應該有更多的自我空間。內向不是病,那只是對外界做出的一種應對方式。內向不等於情商低,內向也有優勢,真正的高情商不是體現在如何玩轉社交如魚得水,而是懂得尊重和接受這個世界多樣性的存在,逼內向的人活潑,才是情商低的體現。
內向的人雖然話不多,但他們在做事情時往往非常專注,而且比較有耐心。所以,能做出一番成就的往往屬於內向型的人格。內向的人即使朋友不多,卻更容易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對象,和人建立起穩定而深刻的關係,避免了一些無效社交。
內向不是缺點,不必接受來自外界的評判。祝每個人都能活得更像自己,懂得如何跟自己相處。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大家點個關注,謝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