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看醫生,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現在很多人卻養成了一種奇怪的「習慣」,當身體不適時,先到網上「搜一搜」。中國人普遍相信「久病成醫」的道理,再加上中國的醫院常常人滿為患,去個醫院,從排隊到拿藥都得大動幹戈,在「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下,網絡上的種種健康知識似乎給了患者一線希望,以為自己能做自己的「健康顧問」,因此也催生出了五花八門的「網絡自診」方式。
但是,當「自診」形成習慣,「診錯病」、「吃錯藥」的案例越來越多,最終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的案例也時有發生,所以,是時候來梳理一下關於「自診」的種種是非了。
一、 通過搜尋引擎自診
王醫生最近與病人發生了一次爭執:起因是一位病人有血尿的症狀,尿液中的紅細胞數量超標,王大夫表示先做個CT看看結果。而病人卻堅稱自己可能是得了膀胱癌,需要做膀胱鏡,理由是「上百度查過了,症狀跟我一模一樣」。
王醫生當時就發火了,到底是我這個醫生專業?還是你這個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網上有人說』專業?最終檢查的結果是,這位病人的血尿是由腎結石引起的。她說現在的病人總喜歡上網搜索,看病時甚至直接要求醫生做
診斷、開藥,自以為比醫生更專業。
微博上,也常看到醫生吐槽,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跟百度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專業人士」打架。許多病人自己「百度」了病情以後,就覺得自己很懂了,甚至指揮大夫要這樣治療,要求用或不用某些藥,大多都是不靠譜的。醫生其實面對這種情況會有本能的反感,很多醫生直接在微博上說:「我們多少年學的,不是你百度一分鐘能搜出來的。」
確實,在「百度」等搜尋引擎被廣泛應用的時代,很多人或許都形成了這樣的習慣:身體有哪裡不舒服,第一反應是「百度」一下,看看網上是怎麼說的,「看病找百度」已經成了許多人的生活習慣。
實際上,「百度病」並非中國獨有,在美國,這樣的網絡自診被命名為「谷歌病」。有美國媒體報導,美國越來越多的健康人在「谷歌」裡查詢各種症狀,擔心自己患上重病。報導提到,每當看到頸部淋巴結腫大的病人,醫生的第一反應是,這由病毒或者鏈球菌感染引起。但「如果你上網查詢『頸部淋巴結腫大』,檢索結果裡還有向你介紹淋巴瘤和
白血病的網站」。
依靠網絡盲目自診,看病必先檢索,總把病往最壞處想,然而這種網絡自診的行為不僅自我誤診的可能性極高,也會給醫患溝通帶來嚴重的問題。
而且,通過搜尋引擎來自診最可怕的,還不是那些搜索出的不專業的答案,而是利用病人對網絡檢索的信任而投放的真假難辨的醫療廣告。隨著「網絡自診」流行,吸引了不少不良商販加入其中,前不久轟動全國的「魏澤西事件」就充分揭出了這一行的可怕黑幕,這些網絡資訊的背後,往往都有較大的利益鏈,需要慎之又慎。
二、 醫療網站自診
那麼,「百度」等搜尋引擎的自診如果不夠專業,一些醫療網站推出的「自我
診斷」等服務是否就足夠專業了呢?
筆者親自體驗了某些網頁的自診服務,它是一張完整的人體
診斷圖,可以通過點擊身體的不同部位來劃定疾病範圍,再給出不同的治療方案。
比如這張網絡上流傳的「自診神圖」,圖中指出了人體一些部位疼痛所指代的器官,但如此受到熱捧的「自診寶典」,卻遭遇醫學人士當頭一盆冷水,專家表示,圖解的疼痛部位及對應器官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比較粗略和片面,可以把它當做一種概念科普,但絕不能用來自診。
很多人雖然症狀相同,卻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疾病。而就算是同一種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都可能表現出不同的症狀與體徵,這不僅僅是基於一個模糊的數據判斷就能夠給出診斷結果,甚至推薦藥品的。這需要專業的醫生,藉助豐富的醫院知識,臨床經驗,還有如血液化驗、影像學檢查等輔助措施進行
診斷,如果患者只是根據一張圖的提示就盲目自診,就很可能導致誤診,尤其是在這樣看似「專業」的平臺上,開發這樣的功能就更加需要謹慎,三思了。
由於現在買藥的渠道更家多樣化,因此針對一些嚴重疾病的「自診開藥」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 據調查顯示,我國的用藥安全存在嚴重誤區,每年因不安全用藥導致的藥物損害事故一直呈上升趨勢,兒童用藥的
不良反應發生率約10%,新生兒更是高達20%。
不少媒體都報導過患者通過網絡盲目搜索藥物,服用之後導致嚴重過敏甚至休克、昏迷的新聞。盲目自診,催生了盲目買藥,盲目用藥,這一連串的嚴重後果最終導致了身體的損傷,甚至有時是不可逆轉的。因此,我們不鼓勵患者根據網絡自診的結果,就給自己開處方、買藥、治療,毫無醫學知識的人「網絡自診」往往不僅不能
診斷和治療疾病,而且還導致誤診、誤治甚至危及生命。
那這是不是意味著生病時必須去醫院
診斷才能進行治療?目前方興未艾的
移動醫療給出了不一樣的解決方案。
目前,
移動醫療不僅涵蓋了問診諮詢以及
健康管理等綜合功能為一體的平臺,如春雨醫生、平安好醫生、微問診等,更延伸到更精細的垂直領域,比如專門做母嬰健康諮詢及管理的康大預診、
糖尿病管理的糖醫生、女性經期管理的「美柚」等。得益於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現在,用戶只需要在手機上下載一個
app,就可以實現足不出戶,在手機上直接和醫生面對面看病了。尤其是一些常見病,比如感冒咳嗽,頭暈頭痛,或身體有輕微不適,又或是慢性病的日常管理,都可以不用再去醫院掛號排隊,也不需要付費,就可以直接通過手機諮詢到醫生了。這不僅節約了時間和經濟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的避免盲目的自診、用藥,可以通過和醫生的溝通,對症治療,降低風險,達到「科學自診」的目的。
網絡狀況良好的家庭環境為移動醫療
app的使用提供了先天優勢,而藥店,作為大眾自診購藥離不開的生活場景,面對我國幾十萬藥店執業藥師配備率不足20%的現狀,
移動醫療布局藥店是大勢所趨。
騰訊投資的微醫在今年三月發布「烏鎮網際網路醫院+藥店合作計劃」,將在全國建立100萬個烏鎮網際網路醫院的接診點。據了解,目前微醫網際網路醫院已經和先聲再康、老百姓大藥房展開合作,利用前者的線下藥店作為網絡醫院接診點。阿里健康則聯合百佳惠蘇禾、德生堂、康愛多等65家連鎖藥店發起成立了「中國醫藥O2O先鋒聯盟」,目標是建立「網絡醫院+藥店」模式,通過阿里健康網絡醫院平臺,為中聯盟成員所轄的藥房門店提供「一分鐘診所」在線醫藥諮詢服務。
在騰訊和阿里大舉進入之時,也有公司兩年多前就開始在連鎖藥店領域默默布局。成立於2014年的富頓科技,以鋪設至藥店的微問診終端機和自建500多人規模的醫師藥師團隊為核心,建立起以廣大連鎖藥店為觸點、覆蓋基層社區的「微問診」遠程醫療服務系統,為藥店覆蓋範圍內的老百姓提供用藥及健康諮詢、遠程審方、遠程在線實時坐診、電子處方流轉等服務,構建涵蓋小病和慢病的自診、院前的諮詢分診掛號、院中在線取報告和院後術後康復及慢病管理等的綜合
健康管理服務平臺。大眾在藥店購藥進行診療前,可以通過微問診終端機諮詢後臺的執業醫生,看是否對症下藥。諮詢後可以通過手機掃一掃,即可帶走諮詢等相關診療記錄。
網絡自診,雖然看似方便,但由於信息來源龐雜難以分辨,再加上患者本身缺乏醫療知識,太容易產生誤診。自主買藥,雖然也為百姓提供了便利,但由於缺乏科學的用藥知識,誤服中毒的事故也屢屢發生。
健康醫療,事關人身安全,無論怎樣強調它的重要性也不為過。即使因為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去醫院,在行動網路如此發達的今天,手機裡安裝一款
移動醫療軟體或者在藥店裡通過相關設備諮詢醫生後在購藥診療也是不錯的選擇。(
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