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界最有名的女人--吳士宏:做窮人的企業家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7日 19:37 來源:
如果你曾經是最成功的職業經理人,下一個能夠讓你感到興奮的工作是什麼?
吳士宏的答案是:幫助那些貧窮的人。這個中國商界曾經最有名的女人厭煩了只和富人打交道的生活。現在,49歲的她決定將後半生用於幫助那些她所不熟悉的窮人。
「我未來的事業不會離開他們。」12月1日,她在北京麗都假日酒店的咖啡廳裡對記者說,「不過我還沒有具體的目標。」
這真是一個出人意料的轉變。她的上一份工作是1999年至2002年在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企業——TCL集團有限公司裡當副總裁,兼任一個重要子公司的總經理。更早的時候,在中國人對外資企業抱著最美好印象的1990年代,她擔任過最著名的兩家外資企業IBM與微軟在中國最高級的管理人員。如果再往前追溯,她是北京椿樹醫院的一名護士。
這個只有初中學歷的女人一直被人們視為通過自我奮鬥獲得成功的典型。當她宣布從TCL集團有限公司辭職後,每個人都在等著看她的腳會在哪裡落地。
但在其後數年時間裡,她沒有再露面。
翻譯了兩本書
她落到了一個誰都沒想到的地方。她在今年翻譯並出版了兩本與公益事業有關的書籍,其中的一本是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孟加拉的經濟學教授穆罕默德·尤努斯的自傳。
這本叫《窮人的銀行家》的書講述了尤努斯創立專門向最貧窮的孟加拉人提供小額貸款的銀行的故事。他相信窮人一旦擁有貸款,就可以自己幫助自己,永遠擺脫貧窮。他的理論是正確的,數百萬赤貧者的命運被他改變了。
吳士宏由衷地讚美尤努斯。她甚至不惜用詩意的句子來形容她親眼見到尤努斯時的印象,「在他面前就像沐浴著月光」。
「我無比崇拜他。」她說。
吳士宏是從一本叫《如何改變世界——社會企業家與新思想的威力》的書裡讀到尤努斯的故事的,這本書講述了不同國家的人們創立公益組織的故事。她也翻譯了它。在譯序裡她說,社會企業家是「以改善社會造福人群為自己的事業,執著地經營所認定的『社會企業』」的人。
這是她希望成為的那種企業家。
吳士宏是在「關閉了所有頻道」的那段日子裡讀到這兩本書的。那時候她辭職不久,因為心臟的毛病和鎖骨骨折的原因,她在家裡休息了很長時間。她用閱讀和學習鋼琴來打發時間。
在離開商界後,吳士宏認為在那裡面生存除了經商技能類的書,不需要也沒時間進行其他閱讀。「那是一個不太需要文化的地方。但是我需要。」
事情看起來似乎是這樣發生的:這個生活優越的女人在養病時試圖通過閱讀解決煩悶,她翻開的那本書向她展示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結果是,她激動不已地向它奔去了。
之前吳士宏與公益事業發生的惟一聯繫,是為期兩個月的義工經歷。2003年初,中國爆發SARS疫情,曾經是一名護士的吳士宏認為自己或許能夠發揮一點作用。她被派到衛生部國際司短期工作,工作成績包括組織了一次部長級的國際研討會。
這一年的下半年,當她開始考慮自己的下一份工作時,「公益」這個字眼出人意料地在她腦子裡冒出來。吳士宏想拒絕這個念頭,因為這只能讓她聯想到三個詞:陌生、悽慘和艱苦。
但是這個念頭纏繞著她。她只有向意志妥協,開始試圖去了解什麼是公益。在中國,無論是公益事業還是非政府組織都依然處於初級階段,論述它們的書籍更加稀少——事實上,吳士宏事後翻譯的兩本書最初都曾遭到出版社的冷落。
她的朋友們向她推薦了英文版的《如何改變世界——社會企業家與新思想的威力》,她接過來,讀完又譯出,於是就「上過速成班了」。
在這個速成班上,吳士宏認識了尤努斯和像他那樣的社會企業家所做的事情。她下決心為窮人去做一些事。
什麼是貧窮
毫無疑問,吳士宏處於中國社會的最高階層,她不缺財富,即使忽略以往職場所得,今年4月套現TCL股票所得的3000萬收入也能讓她安享優裕生活。對她而言,需要去認識什麼是貧窮。
在她的印象裡,她經歷過的最貧窮的日子是在文化大革命開始的那兩年,她和姐姐每個月依靠母親的10元工資生活。在她於1999年出版的自傳《逆風飛?》裡,她還記述了她在街上撿白菜幫子回來煮食的經歷。
實際上,這是當時中國人的普遍經歷,它不能證明吳士宏對貧窮具有切身的認識。
她知道自己對那些窮人並不熟悉。「我不能說我了解窮人。」她承認。
2004年,她去雲南省祿勸地區考察香港慈善組織樂施會在當地的扶助項目。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上,她看到了矮小的人們,他們住在用茅草和泥土砌成的房子裡,門很矮,沒有窗戶,裡面只有磚頭大的小凳子和極簡單的農具。他們喝不上乾淨的水,習慣了踩在牛、豬和雞的糞便上行走。
有人對吳士宏說,我們也有蓄水井。她看到他們用竹管把雨水接到一個坑裡,水面上浮著一層汙垢。她想,天啊,這樣的水能喝嗎?
這次為期5天的旅程讓吳士宏覺得她之前的想法帶有烏託邦的味道。「也許是自己沒有這個機會,我曾經一廂情願地認為應該從教育做起。」但眼前的景象提醒她,還有一些事情更重要。
尤努斯的格萊珉銀行有16條決議,其中包括「我們不要住在破房子裡」、「我們要修造並使用廁所」、「我們要飲用從管井中打出的水」。無論是在孟加拉還是在中國,赤貧的人們需要的是最基本的生活條件。
第二次的行程有15天。2005年春節,從臘月二十到正月初五,吳士宏參加了流動中的中國農民工進城10年回訪項目,項目的組織者是一位社會學教授。
如果說第一次體驗讓她知道什麼是貧窮,那麼第二次體驗則讓她知道身處貧窮之中的是什麼樣的人。她在四川省渠縣和農民們交流,農民告訴她自己在城市裡曾經遇到過小偷,她就和他們談起《天下無賊》。他們聊得很愉快。
「他們都是有智慧的,每個人都是一本書。」吳士宏說,「他們也有幸福,你不能說他們的幸福是低級的。」她運用以往的經驗發現有的農民具有極強的商業潛質。用她的話說,她對他們產生了「理解、尊重甚至是喜歡」。
她得出的結論是:窮人有能力自己改變生活,他們需要的只是小小的然而是真正的幫助。
和純淨的人在一起
她計劃從明年春節前後開始她的工作。至於工作的內容,她有兩個設想。
第一個,跟著偶像尤努斯一起工作一段時間——她承認這多半是出於對尤努斯的崇拜;第二個,成為扶持中國社會企業家的人,比如擔任外國基金會在中國的代理人。
「我是最適合做這件事的人,」吳士宏說,「先行者擁有的社會能量未必比得上我。中國的NGO(非政府組織)太缺乏支持了。」NGO在中國處於尷尬的境地之中,他們沒有得到太多的信任。
不過吳士宏沒想好要怎麼著手去開始她的事業,「這是我後半生的事業,不用太著急。我不是三分鐘熱度的人。」
吳士宏說,在商業界你不能選擇最喜歡的人來做你的同事,但是在這個領域,人們都具有共通的氣質。
「有人說從事公益事業的人都是利他的,我卻覺得他們太自我了,只有做這樣的事情才能讓他們快樂。」她說,「我也是一個做事完全出於自我的人。一想到能和這些純淨的人為伍就高興。」
尤努斯就是這種純淨的人。今年10月,吳士宏在北京的一個會議上走向他,對他說,「我就是Juliet·吳呀!」
在這之前他們只通過電子郵件聯繫過。吳士宏在紐約買到英文版《窮人的銀行家》,根據書上的地址給尤努斯發了電子郵件,請求尤努斯準許她翻譯這本書。三天後,尤努斯回信說,我怎麼能拒絕你給我的驚喜呢。
直到現在,她也不覺得自己的動機有多麼高尚,她只是認為現在這件事比經商更能使她感到滿足。她沒有因為自己的選擇而對富裕階層的人們產生道德上的優越感。「我做過企業,知道企業家有多忙,很可能是因為他們顧不過來。」她為他們辯護說。
但是在中國的現實中,貧窮與富有的分野是巨大而深刻的。就在吳士宏說著對窮人的「理解、尊重甚至是喜歡」的酒店大堂裡,一個中年女人在半小時前用純正的北京話通過手機大聲斥罵對方是「鄉下來的土老帽」。
這是一家高級的酒店,大堂裡豎起三棵五六米高的聖誕樹,一個中國女孩與她的外籍男友在聖誕樹前愉快地合影。很難想像,在5公裡之外,你就能夠發現生活在最底層的人們。
「不應給他們施加任何的道德壓力,」吳士宏說,「自己什麼都有了,自然會想著去幫助別人的。」 本報記者 雷劍嶠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