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向錢潮發布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魯冠球於10月25日因病逝世,享年74歲。幾乎同一時間,萬向集團在其官方網站首頁發布訃告,也證實此消息。魯冠球是改革開放後第一代民營企業家、萬向集團創始人。
從1969年帶領幾個農民集資4000元創辦農機修理廠開始,到2017年控股4家上市公司、參股20多家A股、港股及新三板企業,擁有30餘家海外企業和40家海外工廠,民企「常青樹」魯冠球成功打造出一個千億商業帝國。
但如果止於商業,魯冠球的名字恐怕不會被更多人所銘記。
同為浙商代表的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今日撰文稱:「我覺得,我們一直在提倡中國的『企業家精神』,老魯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案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稱:「如果說魯老身上最鮮明的東西是什麼,我想就是他骨子裡那種與生俱來的企業家精神。」財經作家吳曉波稱:「我曾問他,打算什麼時候退休,而他告訴我:戰士的終點,就是墳墓。」
創業:蕭山鄉村小作坊起家【魯老代表的這輩人開創了一代浙商——出自馬雲紀念文】回顧魯冠球的人生,堪稱個體命運被時代大潮改變的典範,見證了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社會的變遷。
1945年,魯冠球出生於浙江蕭山寧圍鄉。幼時家境貧苦,初中輟學去當打鐵學徒。3年學徒生活,他掌握了簡單的農具加工技術,便在家鄉開了個鐵匠鋪,為村民打起了鐵鍬、鐮刀。
然而計劃經濟時代,私營小作坊也面臨重重困難。1969年,魯冠球等來了機會,國家批准每個人民公社可以開辦一家農機修理廠。當時經營鐵匠鋪的魯冠球,屬於少有的「製造業」人才,於是臨危受命,籌集4000元接手了「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
這是一間只有84平方米破舊廠房的小型農機廠,主要生產犁刀、鐵耙、船釘、萬向節等產品的小廠。他帶領6個農民,以一隻火爐、幾把榔頭開始了艱苦創業。經過近10年艱難的「滾雪球」之後,到1979年工廠門口已掛上了寧圍農機廠、寧圍軸承廠、寧圍鏈條廠等多塊牌子,員工也達到了300多人。
不過早期這種「多元化」發展方式,使得工廠僅有的一點技術力量和資金非常分散。由於看到汽車市場開始起步,魯冠球決心集中力量生產汽車萬向節,工廠也改名為蕭山萬向節廠。
砍掉工廠五花八門的業務,全力聚焦一個剛剛起步的行業,足以證明這位鄉鎮企業家的敏銳市場嗅覺和超前的戰略眼光:1980年,全國汽車零部件訂貨會在山東召開,它成為蕭山萬向節廠的第一個爆發點,其產品被一搶而空,收穫訂單達210萬元!
此後,蕭山萬向節廠進入了良性發展階段,並陸續拓展到生產汽車傳動軸、轎車減震器、轎車等速驅動軸等汽車零部件產品布局。在整個上世紀80年代,萬向集團日均利潤已經超過10萬元。
到1988年,魯冠球以1500萬元向寧圍鎮政府買斷了工廠股權,從此開始了萬向的市場化徵程。並在此之後,進軍地產、農業、金融等多個領域。
拓展:中國鄉鎮企業的「美國夢」1994年,萬向美國的成立,開始了魯冠球的第二個人生夢想。這一年對於魯冠球至關重要:一是集團核心企業萬向錢潮成功上市,開始借力資本市場大展身手;二是組建美國公司全力進軍海外市場。
魯冠球在多個場合說過:「賺外國人的錢才是真本事!」其實這裡面也有一個重大背景,當時高速發展的萬向集團遇到了市場瓶頸——全中國僅僅40萬輛汽車市場,已經形成天花板,走向世界、尋找海外市場將是必然選擇。
萬向幾乎是中國鄉鎮企業出海最早的「試水者」。進入海外初期也走了不少彎路,直到找到「以股權換市場」的良方。1999年,萬向美國收購QAI公司;2000年,之前的客戶、美國三大汽車零件供應商之一舍勒公司瀕臨破產,萬向將其整體收購。
此後,萬向的海外收購幾乎從未間斷,ID、UAI、A123、Fisker……以UAI這筆收購為例,就為萬向帶來了7000萬美元的市場份額。
伴隨著一次次國際化的併購,萬向悄然從一家中國鄉鎮企業,躍變為世界級汽車零部件跨國企業。
2014年,萬向美國成立20周年時,其銷售額從300萬美元已經上升到了30億美元,佔整個萬向集團總收入的16%。到2017年,萬向集團已經在海外擁有30餘家公司和40多間工廠。今天的萬向集團在美國投資和收購的企業,分布在26個州,創造18000個就業崗位。
除了主業汽車配件收入之外,萬向美國另一項大手筆投資則是房地產。萬向在美國房地產投資包括了住宅、酒店、寫字樓、工業用地等多種業態,總計投資了超過60個項目,掌管的房地產資產已經超過50億美元。
標杆:中國「企業家精神」典範魯冠球在晚年還有一個偉大的夢想——「造車夢」,就是製造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新能源整車。
早在1999年,萬向集團的電動汽車項目組便宣告成立;2002年,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成立。2012年,萬向斥資2.566億美元收購美國最大的動力電池製造商A123除政府及軍工業務以外的所有資產;2014年收購的Fisker,則是美國豪華電動汽車製造商。
據不完全統計,萬向集團在新能源汽車的投入已經超過40億美元。不過,目前萬向在新能源項目上還未見盈利。
魯冠球有一句話被媒體反覆引用:「我天天晚上做夢都在造汽車,我這一代造不了汽車,我兒子也要造。」
在魯冠球最後一次見諸報端的訪談中,他特別提到了「企業家精神」,表示要營造尊重和激勵企業家幹事創業的社會氛圍,提高企業發展信心,讓企業家精神生生不息、代代傳承。
滄桑風雲巨變,商業明星交替登場,產業周期冷熱輪迴。魯冠球在中國商界成名較早,同時代的大佬在一時風光後很多早已沉淪,包括牟其中、年廣久、吳仁寶、禹作敏、顧雛軍等。然而,創業四十八載的萬向集團,卻成為中國商界難能可貴的「常青樹」,幾十年來穩健地持續發展壯大,魯冠球本人也常年位列中國頂級富豪之列。
在郭廣昌的悼念文章中稱:「我覺得,我們一直在提倡中國的『企業家精神』,老魯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案例。我相信,老魯已經影響了一大批中國的民營企業工作者,而他的創業故事還將值得更多年輕人去學習。」
新華社的評價稱,魯冠球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萬向創造了中國民營企業的多個第一:第一個將中國汽車零部件打入美國市場的企業、第一家成功上市的鄉鎮企業,收購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UAI,也開創了中國鄉鎮企業收購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
傳承:兒子早已獨擋一面在魯冠球離世之後,其留下的龐大千億帝國何去何從?關於接班人、財產分配、企業未來發展,魯冠球的離世無疑給外界留下了疑問。
「萬向系」核心上市公司萬向錢潮26日的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魯冠球因病去世後,暫由副董事長管大源代為履行董事長職責。公告還顯示,魯冠球直接持有公司股票703.33萬股,通過萬向集團公司持有公司股票15.29億股,合計佔總股本的55.78%。公告透露,魯冠球的繼承人尚未辦妥股權繼承相關手續。
萬向錢潮只是魯冠球龐大商業帝國的一角。在資本市場上,魯冠球掌控的「萬向系」實力強大,已掌握多家上市公司的控股權,包括萬向錢潮、萬向德農、承德露露、順發恆業等,同時參股華誼兄弟、廣汽集團、新和成等10多家A股、港股企業。「萬向系」還通過旗下各個平臺,通過直接、間接入股等方式,布局了頌大教育、商安信等多家新三板掛牌公司。
整個萬向集團年營收已超千億元、利潤過百億元。在2016年胡潤百富榜,魯冠球以550億元財富,位列第18名;2017年胡潤百富榜,魯冠球家族以491億元財富,位列第37位。
「萬向系」這艘大船,在魯冠球的執掌之下,已經平安行駛了48年。在他去世之後,也即將迎來兒子魯偉鼎的時代。
事實上,早在萬向錢潮上市的1994年,魯冠球年僅23歲的兒子魯偉鼎就被父親推至臺前,擔任萬向集團總裁。其後萬向發起的多宗併購,魯偉鼎親力親為扮演了主要角色,並在商業實戰中逐步完成了對企業的全面接管。
與魯冠球交往深厚的郭廣昌在悼念文章中稱,魯偉鼎早已獨當一面,並帶領萬向在傳統汽車相關產業的基礎上,向著更前沿的新能源、FinTech和區塊鏈技術等等創新領域快速發展。
此外,與起家於實業的魯冠球不同,兒子魯偉鼎更致力於將「萬向系」打造成一個金控集團。目前,萬向系已經拿到銀行、保險、基金、信託、租賃和期貨六類重要的金融牌照。
「戰士的終點,就是墳墓。」魯冠球的人生傳奇畫上句號,其企業家精神仍生生不息,龐大的「萬向系」未來之路,讓我們拭目以待。
(原標題:傳奇浙商魯冠球離世,為何馬雲這些大佬們懷念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