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學堂
青年在線學習第一站
關注
關注並回復「見面禮」
送你精裝版office和精美PPT
來源:社會學了沒(socialor)
「12點要到了,今天你網抑雲了嗎?」
說不清是從哪一天起,「網抑雲」這個梗突然爆紅,屢次登上熱搜,刷屏全網。
有人沉迷於玩梗,有人抵制這種現象,有人則一頭霧水:
網易雲音樂不是用來聽歌的嗎?「網抑雲陰樂」又是什麼情況?
「網抑雲」到底是什麼梗?
「網抑雲」到底是什麼梗?
提到網易雲音樂,可能你沒用它聽過歌,但一定聽說過它的評論區。
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一直以走心故事和神評論引人關注,但不知從何時起,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成了深夜哲學家們的「傷痛文學素材庫」。
「有的人8歲就死了,80歲才埋。」
「我今年12歲,已經重度抑鬱症20年了。」
「今天看了看,30樓好像也不高,人間不值得。」
大量假裝抑鬱的矯情文字充斥在評論區,引起眾人不適,被網友戲稱為「網抑雲陰樂」。
甚至還隱隱約約形成了各種流派:
1、引用金句派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人間失格》中的這句話,絕對是最受「網抑雲」用戶歡迎的。
還有各種延伸版本
魯迅先生的「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同樣也能收穫一大批點讚。
跳海自殺的太宰治,臥軌自殺的海子,上吊自殺的葉賽寧,更是因為他們的身份和事跡,收穫一大批「網抑雲」粉絲,引用他們說過的金句,絕不會錯。
2、矯情文學派
黃燜雞吃完一半,就被阿姨收走,那種被整個世界拋棄的孤獨,你能理解嗎?
偷你的玫瑰,殺掉你愛的人,只想保護你,這樣的愛情,你想擁有嗎?
3、胡編亂造派
剛出的新歌,就有人在下面感慨,自己已經聽歌十年了。
十年???應了那句話,「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
4、點名表白派
這種句式看多了,莫名讓我想到了那句「你認識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
有在不同歌曲評論區實名留言的勇氣,為什麼不親自說呢?
就像網易雲之前的熱評一樣,「喜歡就去表白,大不了連朋友都做不成」。
5、假裝抑鬱症派
如果說前面的幾類玩梗方式,讓人覺得「喪」「矯情」,那麼「人均抑鬱」的玩梗,則讓很多人憤怒。
對於有些人來說,「網抑雲」不過是一種消遣方式,但對於那些抑鬱症患者來說,這是以他們的痛苦為樂。
起初,「網抑雲」只是在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盛行,但很快就席捲微信朋友圈、B站、微博等社交平臺,還衍生出了一系列相關的表情包和剪輯視頻。
無論你聽的是流行、古典,還是民謠、搖滾,幾乎所有風格的音樂下,都能發現矯情傷感的「網抑雲」評論。
人均童年陰影、人均失戀、人均高考、人均考研、人均抑鬱,人均愛而不得……
當這樣的內容被大量複製粘貼出現在各種社交平臺上後,一部分人對「網抑雲」提出了質疑,開始了「反網抑雲」行動。
全網玩梗後,
有人對「網抑雲」提出了質疑
以前的網易雲音樂評論區,不是這樣的。
很多人應該還記得,曾鋪滿杭州地鐵站的網易雲音樂「神評論」:
還有網易雲音樂和農夫山泉合作的「文案樂瓶」:
那些愛而不得,那些遺憾和釋然,那些溫暖和感動……人人都是有故事的人,而網易雲音樂的評論區為大家提供了展示人生、釋放情緒、尋求治癒的空間。
網易雲音樂甚至還出過一本書,就叫《聽什麼歌都像在聽自己》,書中收錄了244條用戶生產的精選樂評,可以說是把情懷做到了極致。
但現在的網易雲音樂,卻總在提醒你,生活有多難熬。
所以,面對「網抑雲」的強行喪、故作矯情、偽裝抑鬱,「網抑雲剋星」順勢出現,毫不留情地發起了反擊:
學不好歷史的人,矯情會被人罵的:
學不好物理化,也是會被嘲笑的:
下次複製粘貼前,記得檢查好錯別字:
「反梗」剛出現時,讓很多人覺得很爽,但如此解構「網抑雲」,何嘗不是構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嘲諷呢?
「網抑雲」也好,「網抑雲剋星」也好,其實都反映了當今年輕人的社交情緒。
你可以用「網抑雲」來調侃生活艱難,你也可以用「網抑雲剋星」來抵制矯情,表達是你的同樣,我們也應該看到「網抑雲」背後的秘密。
為什麼「網抑雲」能引起全網狂歡?
「喪文化」「情緒造假」,幾乎是每個社區都存在的現象,為什麼只有「網抑雲」出圈了,成為社交網絡上的一次大型玩梗狂歡?
1、為什麼大家都在玩梗?
——刻奇效應,跟風狂歡
「刻奇」是Kitsch的音譯,最初是從作家昆德拉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中流行開來的。
可以把「刻奇」視為一種表演,一種廉價的自我感動,自己的行為和情緒,都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和關注,是對主流社會的一種迎合。
很多人白天得過且過,一到深夜,就悔不當初,發圈進入「網抑雲」時刻,這也是一種情感上的盲從,情緒上的表演吧。
或者更通俗一點說,人類的本質就是複讀機。
網絡文化的「meme(梗)」,很多都是因為人們的」複製「傳播開來的。
2、為什麼「網抑雲」引起了部分人的反感?
——負面偏見,認同感降低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負面偏見」,即人們對負面信息有更大的敏感性,我們會不自覺地傾向於關注負面信息、消極情緒。
舉個例子,別人誇你一百句,你未必會記得,但他若是罵你一句,你往往會記得很牢。
在網易雲音樂的上億評論中,「網抑雲」佔比其實不算很高,但因為我們對消極情緒更敏感,會覺得「網抑雲」已經席捲了評論區。
相比之前評論區中的走心故事、金句段子、生活吐槽等內容,虛構的人設、偽裝的抑鬱、無病呻吟的矯情,自然會引起原有用戶的反感。
3、為什麼偏偏是網易雲音樂?
——社區文化是把雙刃劍
以「鬼畜文化」聞名的B站,有很多「騷話」;主打「專業科普」的知乎,有大量的「抖機靈」;「吃瓜陣地」微博,也有很多「小作文」存在。
太陽底下無新事,網易雲音樂的社區文化危機,其他平臺也都經歷過。
與其他音樂播放器不同的是,網易雲音樂最初的需求切入點就是:音樂社交+走心評論,並藉此在短時間內獲取了眾多用戶。
大量的UGC(用戶生產內容)和主打情懷的社區氛圍,塑造了網易雲音樂獨特的社區文化,在這個虛擬的社區「雲村」中,所有人都自稱「村民」,評論就是大家的情感連結。
而UGC的特點,就是用戶負責產出內容,用戶參與程度高、社交屬性強,很容易進行自發性的傳播,甚至形成病毒式傳播。
據去年網易公司的相關資料顯示,網易雲音樂總用戶數已突破8億。極光數據19年的研究報告,則顯示,網易雲音樂25歲以下的年輕用戶佔比高達83. 5%。
網易雲音樂上億年輕用戶的基礎,加上UGC具有的病毒傳播特點,「網抑雲」引發的現象級玩梗,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當「網抑雲」引起全網玩梗後,網易雲音樂也迅速做出回應,推出了「雲村評論治癒計劃」。
讓「網抑雲」變成「網愈雲」,讓「雲村」回歸之前的友好氛圍,網易雲音樂才不會因「情緒營銷」而被情緒反噬。
最後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矯情」,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偶爾矯情可以,請適度玩梗。
當「網抑雲」充斥網絡世界時,我們真的很難辨別,一個人是真的想要求助、急需安慰,還是在故作矯情、偽裝抑鬱。
無論如何,還是希望以後的網絡世界中,能少一些「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多一些「人間值得,未來可期」。
-END-
來源:社會學了沒(socialor),圖片來源於網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