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0年以前有個說法,將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稱為「亞洲四小虎」,以此來強調四國經濟發展充滿活力,潛力巨大。馬來西亞人口3258萬人,人均GDP在2019年達到了大約1.14萬美元左右。這個收入在全球範圍內排在64位,在東南亞地區排在第3名,雖然說算不上是高收入,不過也是比較有競爭力。
(吉隆坡)
馬來西亞原來是英屬殖民地,在1963年正式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國家獨立,組建了馬來西亞聯邦(1965年新加坡被迫退出)。對於一個殖民地而言,經濟原來基本都是宗主國的附庸,處於一種畸形發展的狀態,馬來西亞獨立初期就面臨很大困境,主要依靠傳統棕櫚、橡膠等熱帶經濟作物,以及錫、鐵、石油天然氣等礦產和能源。為了實現國家經濟現代化,馬來西亞推行五年一期的經濟發展計劃,稱為「馬來西亞經濟計劃」,到現在已經經歷了11個了。
(橡膠林)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得益於總理馬哈蒂爾所提出「向東學習」的政策,學習日本和韓國的工業化之路。馬來西亞利用自身絕佳的戰略區位,開始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發展對外貿易 。馬來西亞經濟開始騰飛。在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波及,馬來西亞經濟遭受重挫。不過進入新千年之後,馬來西亞經濟率先擺脫危機影響,繼續穩步發展。20年的時間裡,平均GDP增長達到了5.5%,人均收入增長率在每年6%,人均壽命提高了3歲。
(馬哈蒂爾)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馬來西亞經濟能夠發展呢?
除了經濟政策引導方面的因素之外。馬來西亞經濟能夠保持穩定快速發展關鍵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改善治理,打擊腐敗。對於一個新興市場和新興工業化國家而言,如果沒有廉潔高效的政府和完善的法治,那麼就不可能有長足的發展。腐敗若制度化,那麼就會破壞一個國家吸引投資者和創造就業的能力。馬來西亞在納吉布執政後期,尤其是「一馬公司案」案發之後,經濟出現下行。不過礙於完善的制度,經歷了2018年的大選,新政府設立了國家治理完整性和反腐敗中心,使得國家經濟發展重歸正軌。
(大馬新內閣)
其次,就是重視教育。教育可以提升國民的文化素質,這是從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勞動的生產率。馬來西亞近些年來一直非常重視教育,投入佔GDP的比重達到了5%。除了重視基礎義務教育之外,增加對終身學習和技能再培訓項目的資金支持。這樣可以提高國民整體入學率,使得他們儘早適應未來需要,並提升自身的眼界和創新性。
(教育)
最後,重視婦女的勞動參與。某種程度上,增加人均GDP的方法,其實就是儘可能地讓更多的人參與到勞動生產之中。所以通過教育,讓更多婦女具備文化素質,而後就是開始改善婦女的工作調價和境遇,比如推出各種更為彈性的工作模式。讓更多婦女能夠參與到社會勞動生產中,從而助推GDP。據IMF預計,馬來西亞到今年婦女的勞動參與率能夠達到56%以上。
(大馬婦女)
通常認為提升GDP好像很難。究其本質早就是靠人勞動而轉化出的成果,沒有多麼高大上。政府所幹的工作就是為人們進行勞動創造條件和環境,從而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對於馬來西亞而言無疑就是開放市場,拉投資,減少監管。馬來當地人普遍比較懶散,而勤奮的華人沒有了政策性約束,發展的普遍都很好,華人的社會財富佔有度超過70%。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