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孝親是重陽節傳承已久的習俗,是重陽節的題中之義。
如今,重陽節通常以敬老節的形式為人所知。其中的敬老習俗有何來歷?它在整個重陽節習俗中佔有怎樣的位置呢?
考察重陽節起源與發展的歷史可知,敬老求壽自古以來就是重陽節核心的習俗之一。
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說,「九月九日可採菊花」,這是關於重陽節的最早文字記載。另有文獻記載,漢末已有朝廷九月九日賜宴於公卿近臣的做法,說明此時九月九日已是較為顯著的節日。
其實,重陽節的來歷與文化內涵更多地在於我國古人的數字觀念,在於對「九九」相重的文化認知。按古人陰陽觀念,奇數為陽數,九九相重,故為重陽,又稱「重九」。古人認為,「三、五、七、九」這些陽數為災厄之數,因為人間災厄是上天降予的,天為陽,天降災禍就降於陽數之時。「九」為陽數之極,九九相重,就更是災厄數字之最,令人恐懼,認為此日易生災禍,必須採取若干方式避禍消災,這些方式就成為節日習俗,於是重陽節就產生了。這跟「三月三」(上巳節)、「五月五」(端午節)形成的道理是一致的。西晉周處《風土記》記載:「漢俗九日飲菊花酒,以祓除不詳。九月九日,律中無射而數九,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頭,言闢除惡氣,而御初寒。」這是對重陽節源於闢邪的明確表述。重陽節的主要習俗都可以用闢邪來解釋。食用菊花酒、插茱萸皆可祓除不詳、闢除惡氣。登高可以避禍,因為高處是神仙所居,可以給人們以護佑;吃五色重陽糕可以闢邪,因為五色彩紋為邪祟所畏懼。
闢邪防禍的另一面就是趨吉求祥。時逢九月九,人們在避禍的同時,也自然採取一定方式求吉。避禍與求吉是一致的、相通的。「九」在術數觀念裡雖為災厄之數,但按諧音民俗,「九」又與「久」諧音,是吉利之數。所以,民間也從求吉的角度,將「九九」理解為「久久」,這種從吉利諧音角度做的解釋恰恰可以解除對「九」為不吉利數的忌憚。有意思的是,同一時代就同時存在這兩種解釋。曹丕在《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是月律中無射,言群木庶草,無有射而生。至於芳菊,紛然獨榮,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故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曹丕這段話,完全是從求吉角度對重陽節習俗加以解釋。「九九」就成了吉利數,有「宜於長久」的吉利意義,而且菊花不是被解釋為闢邪,而是可以「輔體延年」,有助於長壽。他送鍾繇菊花一束,可以表達祝福老者長壽的意願。從曹丕書信,可以看到當時重陽節的另一種重要習俗:求壽敬老。經查,鍾繇生於151年,曹丕生於187年,鍾繇長曹丕36歲。曹丕送鍾繇菊花顯示出三國時期重陽節的敬老求壽習俗。因為重陽節就是形成於東漢時期,與鍾繇曹丕所處的漢末三國時期接近,可以說敬老求壽是重陽節形成初期就有的重要習俗,是與闢邪防禍習俗並行不悖的。
後世,隨著巫術術數觀念的淡化,「九九」為災厄之數的觀念也逐漸消失,而「九九」表示「長久長壽」意義的吉利數字的觀念逐漸增強。敬老祈壽習俗逐漸強化乃至成為最顯著的主題,近年來重陽節基本成為敬老節。
自古以來,敬老求壽就是重陽節的題中之義。
敬老孝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秋季敬老也是我國傳承久遠的習俗。據《禮記·月令》,周代朝廷在仲秋時節贈予坐幾、手杖和糜粥。據《後漢書·禮儀志》,漢代縣府在仲秋八月送給70歲以上的老人以鳩杖、糜粥。東漢重陽節興起之後,我國各個時期在九月九日前後都有隆重的敬老活動。
重陽節傳承到後世,除了敬老求壽的主題,也有豐富多彩的其他習俗:登高秋遊、賞用菊花、配飾茱萸、吃重陽糕、射箭狩獵、放風箏等。各地還有許多特色習俗,如山西、河北、四川的一些地方在重陽節禮敬老師,陝西黃陵縣祭祀軒轅黃帝,湖南株洲祭祀神農炎帝,浙江德清縣則在重陽節舉辦祭奠「忠勇之神」樊噲的盛大廟會「舞陽侯會」。東南沿海地區及臺灣則傳說重陽節是媽祖升天成仙的日子,祭拜媽祖。
當今社會,敬老孝親仍是傳統美德。重陽時節,各級政府舉辦系列敬老尊老活動,在全社會宣揚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倡導、支持、繁榮各種重陽習俗活動,將重陽節重建為名副其實的我國六大傳統節日之一,具有重要意義。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林秀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