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鍾繇的繇怎麼讀

2021-02-19 漢典文化傳播

網上很多解釋,都不太靠譜,謬種流傳,貽誤後學,今天正本清源。

下面嘗試來考證鍾繇、劉繇、顏無繇的讀音。

《三國志·魏書》有雲

鍾繇,字元常。

根據古人名字和表字的聯繫,一般的,繇和元常之間應該有點聯繫。

先看看「元」字,這個字很多人的表字裡都有,就拿三國人物來說:

顧雍,字元嘆,

陳登,字元龍,

徐庶,字元直,

諸葛恪,字元遜,

陸預,字元凱(考慮到名與字的聯繫,應為陸豫,豫凱都有高興的意思,豫預在一些典籍中通假)

等等。

實際上,元是一個古人很喜歡用做表字的字,類似的還有子、甫、之等等。而且,似乎老大喜歡用元,因為元有第一的意思,比如元首,元旦,諸葛恪、曹睿(字元仲)、夏侯惇(字元讓)都是老大,鍾繇也是老大。

所以,元字和繇沒什麼關係。

「常」字呢?網上很多解釋往往引用清代胡鳴玉《訂訛雜錄·鍾繇》條目

晉鍾繇,字元常。繇音遙,取「皋繇陳謨彰厥有常」之義。

他們怎麼解釋「皋繇陳謨」呢?說是這麼來的

《尚書·虞書·大禹謨》序:「皋陶矢厥謨,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謨》、《皋陶謨》、《益稷》」。「矢厥謨」即「陳厥謨」。

那麼問題來了,大禹謨是東晉人梅賾偽造的!鍾繇他爸爸鍾迪看不到啊……所以,「皋繇陳謨」顯然是附會。

《皋陶謨》倒是在今文尚書中,關於「彰厥有常」幾個字的原文如下

皋陶曰:「寬而慄,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

問題又來了,這個「陶」(確實可與繇通假)字離「常」字也太遠了吧?你把前面那二十七個字吃了??二十七個字啊,將近一百個呢,你怎麼不字元寬,元柔,元剛啊??……古人根本沒這麼幹的啊!

為什麼胡鳴玉這麼說呢?我猜,大概是受了八股文截搭題的影響。
顯然,繇和常的關係不是這樣的。

一般,這時候可以看看他們家裡人的,我們知道很多親兄弟的名字都是有些聯繫的。

鍾繇的弟弟鍾演,字仲常。哥倆都用了常字,仲字是排行,不用多說。演字什麼意思呢,《說文》這麼說

演,長流也。一曰水名。

長流就是長遠之流,常有恆久的意思,二者意思相通。

自然,鍾繇的繇也應該有這個意思。

但是,兄弟的名字未必真有什麼聯繫,比如諸葛亮、諸葛瑾、諸葛均三兄弟名字就沒啥關係。

這時候可以再看看鐘家怎麼起名字,一般,一家,特別是世家,起名字應該風格差不太多,還記得紅樓夢裡的賈源和賈演嗎?

鍾繇鍾演的父親名叫鍾迪,鍾迪有個兄弟,叫鍾敷。

敷,有鋪開展開的含義,比如敷陳。

迪有開啟的含義,比如啟迪。

鍾繇祖父鍾皓,鍾皓有兄弟鍾皎,鍾家起名字就是這麼拽!

繇的哪個含義能和恆久發生關係呢?

繇,就是䌛,許慎的解釋是遵從,也通謠,徭,這些都和恆遠沒什麼關係,這些含義現在都讀作「搖」。

另外,繇過去還通由、猷、遊、悠、猶等,這些含義現在都讀作「由」,這裡面只有「猷」才合適。


《詩經·巧言》,有句

奕奕寢廟,君子作之。秩秩大猷,聖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大猷,《漢書》作大繇,就是大道,大謀的意思,大道才是能恆遠的,這才是常的來源。

所以,顯然,作為熟讀詩書的鐘家,選擇了大道這個意思,因為他們家讀的詩經就寫作「秩秩大繇」。

猷、由、繇上古通假,是個很普遍的現象。

先看幾個漢書的例子

不知所繇(元帝記)

顏師古注,「繇與由同」。班固生活在公元一世紀,比鍾繇父親稍早。

厥路亡繇(武帝記)
盎繇此名重朝廷(袁盎傳)

顏注「繇,讀與由同」

稍晚一點,看看和鍾繇同時的蔡邕怎麼說

文選中班固的典引

孔猷先命

蔡邕注「繇,道也」。

蔡邕這個注很無釐頭,這是因為蔡邕見到的就是「繇」字。

再看魏晉時期的例子

明明在上,丕顯厥繇。翼翼三壽,蕃後惟休。群生漸德,六合承流。(張華,食舉東西廂樂詩)

這裡繇休流協韻。張華生活在三世紀,要晚於鍾繇。

思文大謨。恢我王猷。清風肆穆。雅憲允休。邁彼江川。邈此北流。微言蘭馥。玉藻雲浮。(孫拯,贈陸士龍)

這裡猷休流浮協韻。孫也生活在三世紀。

顏回的父親顏無繇,《孔子家語》(約三世紀作品)作「無由」。

簡單的說,「繇」「由」「猷」魏晉時期均屬尤韻,與屬宵韻的「搖」「徭」等不同。宵尤極少通壓。

最關鍵的

尚書,大誥

王若曰猷……

與鍾繇同時的馬融的注本作「繇」,爾雅注「猷,道也」。尚書這個「猷」多次出現,在馬融那裡都是「繇」。

而且,在正始石經(齊王曹芳時期所刻)中寫作「䌛」。

顯然,直到魏晉時期,繇猷是一回事。作為熟讀儒家經典的鐘家,繇這個字是很常見的,這個字在經典裡的含義基本是「猷」,就是道。

網上還有個說法,是這樣的:

《世說新語·排調》:「晉文帝與二陳共車,過喚鍾會同載,即駛車委去。比出,已遠。既至,因嘲之曰:『與人期行,何以遲遲?望卿遙遙不至。』會答曰:『矯然懿實,何必同群?』帝復問會:『皋繇何如人?』答曰:『上不及堯、舜,下不逮周、孔,亦一時之懿士。』」

這是晉文帝司馬昭用鍾會父親鍾繇的名字與遙同音開玩笑,鍾會很機敏,先粉飾自己,然後在稱讚父親同時拍皇上馬屁。所以有人說,繇應該讀作「搖」。但是,這並不能說明遙繇同音,最多跟我們有時候拿「張先生」和「臧先生」開玩笑這類諧音差不多,因為尤韻和宵韻很接近。用上古音來讀根本不存在這個問題。或者說,這個故事根本不說明問題。

所以,鍾繇應該讀作「鍾遊」。

同樣,劉繇,字正禮,應該是一樣的典故。

顏無繇,字路,顯然,這個顏繇或者顏無繇的繇同樣讀為「遊」

為什麼繇和搖遙等讀音不一樣呢?因為繇和他們根本不是一回事,繇的左半部分是隸變之後的訛變,變得和「搖」等字的右半部分相同。結果呢,後來因為偏旁一樣,繇的讀音也多了,這裡面有一筆非常複雜的糊塗帳,改天再慢慢理清楚。

投稿郵箱:admin@zdic.net

漢典主站:www.zdic.net

漢典論壇:bbs.zdic.net

漢典手機站:m.zdic.net

相關焦點

  • 糾錯 | 鍾繇的繇怎麼讀,是yáo還是you?
    有帖友「OBJ(斯文)」指出疑問:那鍾繇怎麼讀?之前小編曾發過一篇文章《鍾繇的繇怎麼讀,是yao還是yóu?》
  • 【鍾繇,繇讀 yao 還是 you】 | 菊止分享
    名泌,字長源,如果名字讀作「mì」時,字義為「涓涓長流」,與字「長源」的意義正好相合,彼此存在關聯。而讀「bì」時,則意思為「一河名」,顯然與「字」的意義不符。因此判定讀作「mì」。·再如唐代詩人杜甫,他的名字同樣也是一個多音字。名甫,字子美。
  • 書法人物 鍾繇
    軼事典故鬼怪傳說據《陸氏異林》記載,鍾繇晚年時經常不上朝,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經常有個婦人來,長相美麗非凡。」問他的人說:「這是個妖怪,要把她殺了。」後來,這個婦人又來找鍾繇,不敢向前,站在門外。鍾繇問她為什麼不進來,婦人說:「您想殺死我。」
  • 淺談:正書之祖鍾繇書法藝術價值
    最為突出的就是鍾繇而二王。而鍾繇更是成為了楷書鼻祖,鍾繇在他所創造的書法上享有極高榮譽,在晉宋、南朝以來,鍾繇同張芝、王羲之、王羲之父於統稱為「四賢」,又同王羲之成為「鐘王」,孫過庭(書譜》開首即說:「夫自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魏末稱二王之妙。」而張懷罐在《書斷》中,更贊鍾繇為「神品」,說:「真書絕世,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 經典碑帖:鍾繇行草《得長風帖》
    鍾繇《得長風帖》,行草書。鍾繇書法真跡到東晉時已失傳,現存墨跡本為後人所臨摹。釋文:得長風書,靈柩幽隔卅年,心想平昔,痛慕崩絕,豈可居處?抽裂不能自勝!謝書,已具日安厝,即其情事長畢,奈何!松等隕慟,哀情頓洩,亦難可言!郗還未卜,聊示及。
  • 聽說你是三國迷,這些名人的名字你讀對了麼?
    皋繇歷來讀作yáo,毫無爭議。  反對者認為,只取同形的「繇「字,即使用在兩處的發音不同,也能構成這個玩笑。再則,當時兩種發音可能非常接近,或者發音還沒有分化成兩種。比如讀《驢賦》就知道,當時毛驢、大鴻臚、廬山,都是同一個發音。
  • 如何讀準古代人名字中「字」的讀音及把握好名與字的關係
    今天就介紹《如何讀準古代人名字中「字」的讀音及把握好名寫字的關係》。如何讀準古代人名字中「字」的讀音及把握好名與字的關係近期,筆者看到一部電影《鍾繇》,講的是魏晉時期的書法家鍾繇的故事,在本片中,主要人物鍾繇(yóu、yáo)的名字讀作鍾繇(yóu遊),而在現實中有很多人讀作「鍾(yáo瑤)」,「繇」(yóu、
  • 鍾繇的小楷,來歷竟如此神秘
    話說在宋末元初,幾件傳說是曹魏鍾繇的法書墨跡相繼出現,在當時文人中間掀起不小的波瀾。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薦季直表》。        這件事來得很蹊蹺。因為這件作品以前沒人見過,也沒人聽說過,它就那麼突然出現了。而且那內容,寫得有鼻子有眼;那字跡,寫得很鍾繇。
  • 鍾繇這篇小楷,竟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話說在宋末元初,幾件傳說是曹魏鍾繇的法書墨跡相繼出現,在當時文人中間掀起不小的波瀾。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薦季直表》。        這件事來得很蹊蹺。因為這件作品以前沒人見過,也沒人聽說過,它就那麼突然出現了。而且那內容,寫得有鼻子有眼;那字跡,寫得很鍾繇。
  • 如何臨摹鍾繇小楷名作《薦季直表》?
    作者:楊耀揚鍾繇的名字在《辭海》列有條目,但今人已無緣一睹其真跡尊容了。但後人摹託的鐘繇小楷刻帖《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等,其藝術成就同樣地震古爍今,歷代俱有佳評。書法史上,鍾繇被稱作是楷書創始的鼻祖。
  • 得知關羽被殺,鍾繇高興地寫下一篇文,被後世譽為「楷書第一帖」
    可以說荊州是三國政治、軍事鬥爭的一個縮影。但這樣重要的一個地方,在諸葛亮率領張飛趙雲入蜀後,被恃才傲物的關羽鎮守。關羽為人傲慢,從兩個事情可以看出。第一,馬超歸劉備後,關羽寫信問諸葛亮此人可以與誰相比?諸葛亮知道關羽心思,便說「一世之傑,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關羽大喜。
  • 楷書鼻祖鍾繇,因知關羽被殺所書《賀捷表》,怎會成為楷書範本
    當時曹操任兗州牧,派使者到長安給朝廷上書,李侄、郭汜準備扣留使者,鍾繇勸阻說動他們二人,使得曹操和朝廷聯繫上,互通消息。又在興平二年與尚書郎韓斌謀劃漢獻帝逃出長安,成功東歸。 這兩件事為曹操成就霸業的重要策略「挾天子以令諸侯」得以實現幫助巨大,加上同鄉荀或的推崇,曹操對鍾繇很是渴盼。漢獻帝東歸後,拜鍾繇為御史中丞,接著升任侍中、尚書僕射,累計前功封為東武亭侯。
  • 從鍾繇、二王的楷書作品中看楷書的成熟
    「章程書」就是正書,也就是現代所說的楷書。「章程兩字的合音,是正字(平聲),後世把章程書讀快了,就變成正書,又變成真書。」(唐蘭《中國文字學》)「行狎書」,羊欣說是「相聞者也」,應該就是那個時候書信往來的一般書體,也就是當時的行書,因為他在書寫的時候沒法像隸書一樣那麼規整,也不可能是草書那樣的放任自然,所以應該是介於正體和草書之間的一般隨手書體,有著快捷和實用的雙重價值。
  • 鍾繇:用筆者天也
    鍾繇是誰?簡單的說,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書法方面的最大貢獻就是變隸法為楷書,開創了高古自然的楷書風貌,被後世譽為「正書之祖」。雖然沒有真跡傳世,但是後人臨摹的《宣示表》、《賀捷表》、以及《薦季直表》等小楷經典至今仍是備受推崇。今天,我們不過多談論鍾繇的書法造詣,喜歡的朋友可以搜集相關的詳細資料進行了解。
  • 成語「畫龍點睛」因他而來 「畫家四祖」之張僧繇
    如果有人問你,你認識張僧繇嗎?你可能會猛力搖頭,沒聽過!但若問「畫龍點睛」你聽過嗎?那當然了,這是一句再平常不過的成語,誰沒聽過?那如果我們把兩者貫穿起來,說,「畫龍點睛」是從張僧繇那兒來的,你會不會聯想,張僧繇和龍可能有極大的因緣,他也一定很會畫龍,是不是這樣呢?
  • 實戰:如何通過《靈飛經》學習鍾繇筆法?
    鍾繇被稱之為楷書鼻祖,他直接影響了二王家族及後世的書法。所幸,鍾繇十世孫唐代鍾紹京《靈飛經》有刻本與墨本流傳,通過刻本與墨跡本的對照(圖1),我們亦可去想像一下墨跡本《宣示表》的樣子。圖1 《靈飛經》刻本與墨跡本對比那麼,怎麼才能不被刻本呈現的姿態所束縛,去正確臨習鍾繇《宣示表》呢?《靈飛經》是一個最好的參考資料。
  • 「畫龍點睛」 張僧繇,中國畫「沒骨畫」和「疏體」的開創者
    如果有人問你,你認識張僧繇嗎?你可能會猛力搖頭,但若問「畫龍點睛」,那就無人不知了,可如果把兩者貫串起來呢?相傳南朝梁武帝時期,大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遊玩,一時興起,壁繪四龍,形態逼真,卻不點睛,大家都問他是什麼緣故,他說:「點睛即飛去」。
  • 鍾繇之書如雲鶴遊天群鴻戲海
    論法書第一當推鍾繇,而不是書聖王羲之。鍾繇是楷書的創始者又是成就最高者。梁武帝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評魏鍾繇書:「鍾繇書如雲鶴遊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耶。」意思說他的書法很難超過,即使是王羲之。
  • 渾厚樸茂 意象萬千——鍾繇《賀捷表》賞析
    從整篇表文內容來看,其字裡行間,都洋溢著鍾繇的喜悅之情。表文中的主角關羽,一直是世人心中集忠、義、勇於身的正面人物形象,也是長期受人愛戴和敬奉的英雄人物。對於關羽的不幸遇害,人們都是懷著無比遺憾和悲痛的心情去憑弔他的,很少有人會表現得那麼高興。但是作為魏國的輔佐大臣鍾繇來說,他甘願跟隨曹操打拼天下,為其出謀劃策,自身又戰功赫赫,屢立奇功,為曹氏集團的江山穩固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 鍾繇、王羲之書法有何不同?一個淳樸厚重,一個輕纖明豔
    首先將鍾繇、王羲之行書進行比較。西晉衛恆和南朝羊欣對鍾繇的行書有所記述。羊欣說,鍾爵、胡昭「俱學之於劉德升,而鍾氏小異。」就是說鍾繇對劉德升的行書有所變化,但只是「小異」,變化不大。衛恆把這種變化說成是向瘦健的發展:「二子俱學於德升,而胡書肥,鍾書瘦。」衛恆、羊欣距三國頗近,應該能夠見到鍾、胡二人的一些書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