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音樂的傳統最早是起源於歐洲中世紀的基督教音樂,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當今中國的合唱雖有發展,但畢竟合唱藝術的積澱與西方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需要我們大量的學習和借鑑,把好的經驗注如高等院校教學中。尤其合唱聲音共性、音色的統一協和、聲音觀念的改變,是我們需要大量聆聽、學習借鑑的課題。
1)學習借鑑西方合唱教學統一審美理念,弘揚、傳承中國文化,合唱作為音樂與語言相結合的綜合藝術品種之一,無疑是大學生弘揚中華文化、提高藝術修養、表達內心情感以及培養良好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不可或缺的藝術實踐載體。高等院校如何有效地推進合唱這一載體,發展並更好地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強化基礎教育的鋪墊,豎立正確的聲音觀念,從課堂走向舞臺,是我們值得研究的課題。
2)提高綜合音樂修養:合唱是一種目標明確的藝術形式, 它具有獨特的優勢,具有普遍的參與性,它對合唱團體中每一個人都有著多方面的鍛鍊。它是對人聲表現手段與多聲部音響結合的理想境界的探尋,它需要無數人的默契配合,需要在普及教育的基礎上,提高專業技術能力,多排練無伴奏合唱,提高音準、節奏、音色、呼吸、吐字咬字統一等,才能實現完美的音樂展示。
3)把握合唱的音樂美:在審美教育方面,要充分研究合唱的音樂美、整體美、表演自身的美等幾個方面。美通過藝術實踐和排練, 更多的參與舞臺演出和實踐活動及大型教學比賽,以巨大的力量在學生心靈深處產生強烈的震撼,經過長期音樂美的薰陶,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適應能力、集體觀念、口才演講能力、語言交流能力、合作障礙應急反應能力、睿智能力、自信感、責任感等,通過實訓和研究,加強師生凝聚力和積極向上的互動教學,讓合唱教學更加情趣、生動、活潑、富有朝氣。
4)設置合理的實訓教學課程:合唱作為西方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然而,我國在合唱藝術理論研究方面卻存在不足。表現出對合唱實訓、理論與實踐、舞臺相結合、教學設置時間長短等問題研究的缺乏。如何讓合唱教學起到老生帶新生的銜接,如何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設置合理、切實可行的合唱教學課程,在有限時間內更合理的地完成合唱教學與合唱實踐,都必須面對當今學校的實際現狀及其本身等問題來設定,我們才能避免盲目教學。
5)發展合唱藝術的多元化:在文化多樣性時代,合唱藝術創作根植於民族、民間的文化「泥土」中,才能不斷吸取營養,吸取最自然、最本真的根和源。縱觀合唱的發展趨勢,合唱發展已經開始逐漸成熟並走向多元化,在挖掘和探討「根祖文化」的同時,借鑑與探索民族文化,作品的多樣化,聲音的多元化,創新、出新才能更加完善合唱教學,使中國的合唱教學在世界立足於不敗之地。
6)走出去,引進來,促進高校合唱教學發展:李嵐清同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國家的人民假若能多方面發展藝術才能就能在經濟上比其他國家佔更優越的地位……。」而更需要的是通過觀摩、學習、實踐,培養更多的合唱師資力量,補充合唱指揮師資的不足,彌補教師隊伍單一技術教學的缺陷。
合唱教學是學校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一門綜合性很高的藝術,也是一門偉大的藝術。影響著國民素質和一代代的音樂指揮家。合唱所體現的音樂精神,也是一個時代民族文化價值的縮影,代表著一個國家民眾的文化素質、時代的精神、面貌、凝聚力、集體主義榮譽感、團結精神,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同時也是一門音樂綜合科學。提高合唱隊員對音樂的理解和審美,追求音樂整體的和諧,培養全面綜合素質。這將是高等院校長期研究和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