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講到了不同年齡階段的童聲合唱訓練注意事項,今天將繼續為大家分享童聲合唱的聲音訓練方法。
1.呼吸訓練
小學兒童肺活量小,氣息較淺,特別在未受過歌唱訓練前,氣息總是很淺且無控制力,因此在歌唱訓練前,首先要培養兒童樹立正確的呼吸概念和方法。
要教會學生區別日常生活中講話時的呼吸和歌唱時需要的呼吸方式,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加上正確的示範來引導,切忌講過多的理論,要耐心幫助兒童真正掌握歌唱呼吸要領。
小學生歌唱的呼吸像成人歌唱一樣強調胸腹式,要引導兒童將注意力放在腹部,吸氣時可想像腹部像氣球吹氣一樣向外擴張,切忌聳肩膀、鼓胸口等現象,吸氣後要注意保持。
兒童對氣息的控制力弱,往往容易在吸氣時一呼而出,因此要訓練呼氣時的控制,氣息有節制並平移地呼氣,可用數數字的方法,即呼氣時數1、2、3……慢慢地數,數得越多越好。
也可以呼氣時上下牙齒輕閉並發出「si」音,一方面訓練氣息量,另一方面可檢查在保持呼氣時氣息控制的穩定性。
2.起聲訓練
合唱的起聲很重要,是歌唱的第一步,能否做到起聲整齊一致,關係到接下來歌唱的統一。
合唱的起聲訓練以「激起」為主,起聲的第一個音應保持興奮的歌唱狀態,眉毛稍上揚,起聲時平移而乾脆。
如果起聲不整齊,就會顯得拖泥帶水,雜亂無章。
起聲訓練時必須明確做到:第一,氣息要支持;第二,聲帶要閉合;第三,共鳴腔要打開;第四,聲音高位置,情緒高漲.
韻母的發音形態以及音量的大小等方面要完全考慮並準備好,然後在起聲的瞬間把最好的聲音狀態唱出來。
3。共鳴訓練
高位置頭聲訓練就是要找以頭腔為主體,帶動口、咽、鼻、頭等腔體整體混合共鳴的歌唱方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紀比較小,身體發育不完全,此階段胸腔共鳴較弱,訓練時可用半聲帶假聲、假聲帶頭聲的訓練方法,避免唱高音時用自然音大聲嘶喊的現象。
合唱要獲得整體聲音的統一,增進共性,關鍵在於擴展和運用共鳴。
一般共鳴訓練從中聲區開始,半音上行或下行,向高低音區兩端發展,用哼唱狀態,口裡像含一小口水的感受,自然哼唱,要找好氣息的支點和頭腔高位置的發聲點。
訓練時可用以下方法:
第一,輕聲歌唱法。要強調氣息支持,聲音雖弱但不能虛,更不能懈,可用從高音區下行音階的練聲,注意連貫流暢地歌唱。
第二,連音歌唱法(Legato)。這是在許多抒情性的作品中常用的一種唱法,演唱時需注意緩呼緩吸,用氣息託著聲音走。
第三,跳音歌唱法(Stacato)。這是在歡快跳躍風格的作品中常用的一種唱法。演唱時注意結合急吸急呼,彈跳要富有彈性,輕巧幹淨,氣息控制自如,演唱靈活且有感染力。注意聲高位置,一步到位。
第四,重音歌唱法(Sforzato)。唱重音時注意要有爆發力,腰肋部要彈起,突出音頭,可結合緩吸急呼進行呼吸換氣。
第五,保持音歌唱法。唱保持音時要根據非連非跳的歌唱方法,每個音符都唱夠時值,十分平穩,可結合急吸緩呼的呼吸方法進行呼吸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