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如果生活疲憊不堪,日子忙碌不止,你會做出哪些改變?
這個問題,曾經也困擾著盧千。
「我想去的地方,在圓圈的中心位置,很長一段時間,我繞著圓心轉,繞著它奔跑,卻始終接近不了它。」三十而立的盧千,是一個努力讓生活變得充滿價值的人,他不斷在生活的範圍內另闢蹊徑,努力讓理想的生活方式變得與他息息相關。現在的他,離圓心越來越近。
據我們所知,一周前,盧千的秘密花園上了央視,同時,而今擁有多重身份的他,引起了眾多網友熱情關注。
他是誰?他會帶給人們哪些啟發和驚喜?今日,我們打卡他的秘密花園。
盧千和朋友一起改造還沒成型的如故
尋找「孤島」的意義
生活在城中心的盧千,向來喜歡老街老房子的生活氣息。他曾騎著摩託車,特意轉悠東南亞的大街小巷,那些五顏六色的老房子,深深吸引著他,它們就像城市中閃閃發光的點綴物,令他流連忘返。
很長一段時間,他有一種強烈的欲望,想在重慶找一棟如花般的房子,打造一處屬於喧囂之外的心靈「孤島」,也就是他的秘密花園。
花了兩年時間尋找,直至前年夏天,他終於夢想成真。
伴隨網絡時代的多元發展,盧千的「孤島」逐漸被人們熟知。尤其近來,但凡來訪的客人,總會情不自禁地拍照留影,將「孤島」的愜意曬到網上去。
這麼多年過去了,盧千的初衷,得到了越來越多人們的共鳴。
盧千和女朋友在如故的照片
22日,我們試著去一探究竟,跟著導航進入背街陋巷,突然間豁然開朗。原來,這裡,被當地人稱作黃桷坪龍吟路老街,也是重慶老城的一處縮影。這裡,仿佛是一個靜謐的小世界,坐落在鐵路邊的老房,有些空置無人,有些已經破舊不堪,有些還留著煙火氣。
沿著陡峭的臺階顫顫巍巍走下去,可見兩棟老平房面朝長江,有大大的老樹庇蔭,背靠鐵軌。紅色信箱、藍色木門、輪胎鞦韆、窗欞綠蘿,一見傾心,躍然眼前。坐下來歇息,偶爾還能聽到火車轟隆而過的聲音。盧千尋尋覓覓的心靈淨地,就是這裡。
「為什麼非要到這來呢?」我們想知道盧千在想什麼。
他說,他的房子買在巴國城,那是家,但更像是一個睡覺的地方。這麼些年,鄰裡間的交往冷冰冰,關門進戶,幾乎不打招呼。再來,談到了職場交往,他說,人們為了保護自己,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包裹起來,久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關係就變淡了,遠了。
他試著找到這片淨土,想讓自己的不安情緒得以平復。後來,又想把這種嚮往傳遞給更多人,希望人們在這裡褪去浮躁,離開時,又能踏著輕鬆的步伐向前走去。
「我在單位時,話說得少,上班下班,沒什麼特別。但回到這裡,我就像換了一個人,唱歌、跳舞、下廚、談天說地。」盧千說,不僅如此,而今許多人特意來這裡發呆、放空、讀書、放風箏、交友、喝夜啤酒,甚至帶上心愛的人來此表白、求婚等等。
他說,這便是「孤島」存在的意義。
當輕軌司機的盧千
「白首如新,傾蓋如故」
眼下,盧千的秘密花園,人來人往。許多人重複問他,「你怎麼做到的」,對他的想法、做法、創意表示驚訝和佩服。
盧千首先說,取名「如故」,是從佳句「白首如新,傾蓋如故」中找到的靈感。
白首如新指的是一些人認識了很多年,卻不是很了解對方,而傾蓋如故是說,有些人只見了一面就覺得很投緣。
一見如故,是人們的願望,也是盧千的嚮往。同樣的,他對這兩棟老平房,也是一見如故。
可以想像,即將拆遷的老住宅,搖搖欲墜的舊瓦殘牆,多數生意人不會在這裡選址開店。盧千卻長時間拿了下來。他知道,或許有一天,他的「孤島」會消失,或是被揉進沉重冰冷的鋼筋混凝土中。但他願意,把這裡的舊時光用另一種方式留下來。
為客人精心準備的晚餐
盧千在花園的一處牆壁上,張貼著改造這裡的初衷。他這樣寫道:
「一開始,很多朋友都在問我,改這個房子用來做什麼?其實我都不知道怎麼回答。改造中,其實很累,我不確定我能做下來,拆牆砌牆、揭房頂蓋房頂、打水泥地、平院子、鋪線挖土、蒔花弄草等,都是我自己用雙手做的,第一次經歷。體力實在支撐不了,就請棒棒哥和鄰居於師傅幫忙,很多時候都堅持不下來想退縮,但想想路人和朋友的加油鼓勵,想想自己對喜歡事物的嚮往,還是把它完成了。」
盧千告訴我們,那段時間,他時常會看著老房子思考一整天,思考怎麼改造才是他心目中的模樣。他變成了設計師、木工、水泥工、搬運工。不知道多少次,騎著小摩託周旋於重慶各個建材市場,拿出自己的獨門絕技挑貨比價。
曾經是橫江渡口的如故
他改造用的材料多數都是就地取材、廢物利用。破舊的木門變成了桌子,被風颳倒的大樹變成了窗臺,撿來的瓶瓶罐罐插上了野地裡採摘的鮮花,四處搜集來的老物件作了擺設,茶瓶、糖罐、搓衣板、破罈子……前後4個月時間,造就了「如故」。
「但它還不是最完美的,需要更多時間去填補它、充實它。」盧千至今也沒有停止想像。
我們在這處花園內,見到一塊斑駁滄桑的石牌,上面寫著「橫江渡口 萬家臺—牟家嘴」,該石牌為九龍坡區政府於1991年11月設立。可見,盧千花園所在地,曾是山城重要的渡江要道。聽附近居民說,這兩棟老房曾作為牛棚來用。
「我或許是它們最後的見證者。」盧千說。
客人們在如故很開心
館長「6000」的夏天
採訪時間,適應的是盧千的工作時間,他除了是這處花園的主人,本職工作實際上與重慶軌道交通有關。他是一名單軌司機。
「在單位,我算是一名老司機了。」盧千說。他開了9年輕軌2號線,開了2年地鐵1號線,今年調到了軌道環線。進入重慶軌道交通行業之前,他還在重慶機務段當了好幾年火車司機。
「每天,看到車廂被忙碌的人們擠得密不透風,大家忙著低頭看手機,好忙的樣子,都沒有時間停下來看看窗外透進來的光和風景。」盧千說,大家辛苦地活著,需要一個地方來緩解、逃離,他也曾是其中的一員。所以,他極力在為自己和他人營造一道出口。
來這裡的客人,喜歡稱呼盧千為館長,因為在大家眼裡,這裡更像是一處文創館。而熟悉盧千的人,稱他「6000」。
曾經玩樂隊的盧千
他給人的第一感覺往往是酷和幹練,穿著方面是個潮人。這或許與他的另一個身份有關。他曾是重慶地下樂團「基本規則樂隊」(原冰曈樂隊)的貝斯手。
盧千從高中開始喜歡音樂,迷戀音符之間的律動,喜歡在熱血沸騰搖滾樂中找快感。2011年,他所在的樂隊還作為熱場嘉賓,出席過林俊傑在重慶的歌友會。因為各種原因,組建10年的樂隊解散了。盧千說,生活就是這樣,有離別有重逢。
客人在如故拍照
自從有了自己的花園,一旦脫下制服,盧千往往不著急回家,開啟他的另一半生活。冬天的江邊很冷,這時盧千會拿出火盆,把一些柴木段點燃,讓大家圍坐在一起,寒意被溫暖的火苗驅散了大半。在夏天,坐在老樹下乘涼,吹著徐徐江風,聽著周圍各種蟲叫聲,盧千興致來了,彈唱幾首,與他人分享快樂。
現在的生活實在多了,踏實多了,相比在舞臺上短暫的釋放和狂歡,盧千說,與朋友和陌生人之間的相處,變得更持久、更本真。
改造前的如故
他熱愛夏天,他把其中一處老民房改造成了「沙房」,牆上寫著「綻放在夏天」。要是客人不問,很難理解其中的意思。
每年夏天,這處花園都會迎接長江汛期的到來,每年都會因此發生一次大的改變。江水一退,院子裡的木裝飾、木條垮了就得重修,花花草草得重新栽種,擺件基本重新規劃放的位置等等。
往往這種時候,這處花園的家人們就會回來幫忙,他們正是熱愛這裡的人,有大坪醫院的醫生,有附近街道的工作者,也有律師、金融、教育等各行業朋友。如今,「如故」微信群裡已有400多人加入。
如故的現狀
在這裡,盧千遇見了愛人,不久前,他在朋友的見證下,在花園裡彈著琴,浪漫地向愛人求婚。他還在這裡萌生了新的文創想法,計劃在南岸上新街,接手一處500餘平米的老茶館。
也許之前,盧千的堅持不被很多人理解,但如今身份多樣的他,讓人們看到了在千篇一律的生活裡,自己也可以跟隨內心做不一樣的那個人。
盧千在如故向女友求婚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李琅/文 錢波 圖/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