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從什麼時候開始種植甘蔗,史無明確記載。宋蘇頌《圖經本草》:「甘蔗,舊不著所出州土」。《楚辭》、《漢書》中記載的「柘漿」,說的是甘蔗的利用,不是甘蔗的種植。
張衡《南都賦》:「若其園圃,則有蓼蕺蘘荷,藷蔗姜,菥蓂芋瓜」。
曹丕《感物賦》並序:「喪亂以來,天下城郭丘墟,惟從太僕君宅尚在。南徵荊州,還過鄉裡,舍焉。乃種諸蔗於中庭,涉夏曆秋,先盛後衰,悟興廢之無常,慨然永嘆,乃作斯賦:伊陽春之散節,悟乾坤之交靈。瞻玄雲之蓊翳,仰沉陰之杳冥。降甘雨之豐霈,垂長溜之泠泠。掘中堂而為圃,植諸蔗於前庭。涉炎夏而既盛,迄凜秋而將衰。豈在斯之獨然,信人物其有之」。
左思《蜀都賦》:「其園則有蒟蒻茱萸,瓜疇芋區。甘蔗辛姜,陽蓲陰敷」。
有「園圃」「圃」「其園」字樣,可見在晉以前,甘蔗是種在「園」中的,與花草瓜果蔬菜並列,並不像後代大面積地像種糧食那樣種植的。這樣小規模種植,主要當水果生啖,充其量榨點蔗汁,製糖的可能性不大。
種植甘蔗的地域範圍,張衡說的是南陽,曹丕說的是亳州,左思說的是成都,還有司馬相如《子虛賦》:「其東則有蕙圃、……諸柘、巴苴」,是在雲夢,洞庭湖一帶,都在北緯34°線以南,雖然規模不大,但範圍很廣。
甘蔗的大面積種植應當在更南方。傳為東方朔所撰的神話志怪小說集《神異經·南荒經》:「南方山有柑樜之林。其高百丈,圍三尺八寸。促節多汁,甜如蜜。作齧其汁,令人湧澤」。說是南方有叢生的甘蔗林,但我們不能斷定是野生的還是種植的。這說明漢代我國南方地區已經有粗莖、密節、多汁、高糖分的甘蔗。
東漢楊孚《南裔異物志》:「甘蔗,遠近皆有。交趾所產甘蔗特醇好,本末無薄厚,其味至均。圍數寸,長丈餘,頗似竹。斬而食之,既甘。迮取汁為飴餳,名之曰『糖』,益復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棊,食之,入口消釋,時人謂之『石蜜』者也」。
《南中八郡志》曰:「交阯有甘蔗,圍數寸,長丈餘,頗似竹。斷而食之,甚甘。笮取汁,曝數時成飴,入口消釋,彼人謂之石蜜」。
西晉張勃《吳錄·地理志》有類似記載:「交阯句屚(音漏)縣,甘蔗大數寸,其味醇美,異於他處。笮以為餳,曝之,凝如冰,破如博棊,入口消釋」。差別只在於《南中八郡志》說的是「曝數時成飴」,《吳錄·地理志》是「笮以為餳」。
晉嵇含記載嶺南地區草、木、果類植物的專著《南方草木狀》卷上草類十三亦有類似記載,並有「泰康六年,扶南國貢諸蔗,一丈三節」的記載。三國時,孫吳派朱應、康泰出使扶南,看到扶南甘蔗比交趾甘蔗還要好。
李治寰先生認為,諸葛亮安定南中,促進崑崙蔗從雲南引進到四川,從而使四川種蔗製糖發展較快,後世糕點行業供奉諸葛亮為祖師。《太平御覽·飲食部第十五》卷八五七:「新城孟太守道:蜀豬豚雞鶩,味皆淡,故蜀人作食,喜著飴蜜」。蜀人喜甜食,諸葛亮創造了種蔗製糖的條件,二者應當有關係。日人片崗巖《臺灣風俗志》也載「臺灣糕餅點信仰孔明」,可以佐證。
以上是東漢、三國時甘蔗種植的記載,地域很廣泛、生長茂盛、質量特醇好。甘蔗製糖凝如冰,破如博棊,稱為糖了。
到南北朝時期,甘蔗種植地更多了。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十:「雩都縣土壤肥沃,偏宜甘蔗,味及採色,餘縣所無,一節數寸長。郡以獻御」,「《家政法》曰:「三月可種甘蔗」」。江西南部宜種甘蔗,而且品質優良常作為貢品進貢。種蔗時間是三月。
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果菜米谷有名無實果部藥物中品甘蔗:「今出江東為勝,廬陵亦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如大竹,長丈餘,取汁為沙糖,甚益人。又有荻蔗,節疏而細,亦可啖也」。甘蔗品種有竹蔗、狄蔗。
《圖經本草》解釋:「葉有二種,一種似荻,節疏而細短,謂之荻蔗。一種似竹,粗、長,笮其汁以為沙糖,皆用竹蔗」。
《太平御覽》卷九七四引南朝宋鄭輯之《永嘉郡記》曰:「樂城縣三州府,江有三洲,因以為名。對岸有浦,名為菰子,出好甘蔗」。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很多地方的甘蔗都達到甚至超過了交趾蔗。按賈思勰說,江西雩都的甘蔗色味特好,其他地方沒有,是作為貢品的。
按陶弘景的說法,最好的是江東,除此之外,江西的廬陵(今吉安)、廣州(南海、番禺)的甘蔗也很好。
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江、浙、安徽一帶的甘蔗種得很好,江西、廣州也很好。以江東為勝,雩都獨具特色,廣州還有一種數年生蔗——宿根蔗,節省了勞力和種苗,還早熟高糖,甚益人。
這一時期典籍關於甘蔗品種和種植技術的記載很罕見,只有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把甘蔗區分為竹蔗和狄蔗,竹蔗皆如大竹,可製糖;荻蔗節疏而細,可生啖。種蔗技術有《齊民要術》引《家政法》曰:「三月可種甘蔗」。廣州還有宿根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