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證券報
俗話說,一根甘蔗沒有兩頭甜。
「不過,現在我們這裡的情況卻是這樣:甘蔗兩頭都不甜。」廣西鳳糖羅城製糖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龍坤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與俗語中所說的甘蔗植物本身情況不同,吳龍坤口中的「兩頭」是指糖料產業鏈前端的蔗農和糖廠。近年來,由於受糖價不斷下滑,以及人工成本、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不斷上漲影響,蔗農種植收益不斷縮水。同時,糖廠也因糖價持續低迷長期處於虧損狀態。
為保障糖價下跌階段蔗農的種植積極性,除採取甘蔗最低收購託底價指導外,主產區當地政府、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也都在積極探索穩定蔗農收入的新途徑,以期實現蔗糖產業的長遠發展,進而助力服務「三農」。
□本報記者 馬爽
投入成本高漲 蔗農收益縮水
11月初,中國證券報記者跟隨鄭商所組織的調研團隊,從廣西柳州驅車去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簡稱「羅城縣」)的路上,放眼望去,一山靠一山,一坡挨一坡,一片連一片,到處都是甘蔗。還有不到一個月時間,當地就要啟動甘蔗壓榨工作。由於臨近成熟期,蔗莖上的白粉已變得稀薄,顏色也變成了深灰。
儘管目前處於甘蔗的增產周期,且臨近收穫季節,但從蔗農馮水亮的言談中似乎中並未感受到豐收的喜悅。家住羅城縣小長安鎮民族村上族屯的馮水亮,今年經營52畝甘蔗地,這部分收益也是全家5口人的全部收入。
「去年一共種了44畝地,收了270多噸甘蔗,一噸賣價是530塊,總收入14萬多。」馮水亮介紹稱,本來想著去年種甘蔗的收益比種柑橘穩定一些,於是今年就多擴種了8畝地。
讓馮水亮意想不到的是,今年以來糖價一路走低。就以國內期貨盤面價格來看,截至11月9日,鄭糖期貨主力連續合約收報5055元/噸,較2017年最高價7025元/噸累計下跌近2000元/噸,今年以來累計跌幅接近15%。
按照當地政策要求,當糖價長期維持低迷狀態,就會對蔗農採取最低收購託底價保護。據悉,目前當地託底收購價為500元/噸。
「現在一畝地大概能產出6噸甘蔗,按照500元/噸計算,差不多能有3000元收入。」馮水亮說,不過,近幾年由於地租、化肥、農藥、人工成本價格上漲,種植收益顯著下滑。
馮水亮給中國證券報記者算了一筆種植成本帳:以一畝甘蔗一年的費用為例,地租方面,近幾年地租價格水漲船高,從200元漲到了500元;蔗種方面,大概需要0.8噸甘蔗,按照500元/噸計算,大概費用為400元,由於我國主要以三年期宿根蔗種植為主,因此,平均下來,每年每畝蔗種費用約為133元;化肥方面,一次大概需要250-300元,一年要施肥兩次,共需500-600元;培土方面,大概費用為100元,這部分費用不固定,要看當年土地情況而定;除草方面,一畝地大概需要35元;人工收割方面,大概需要750元,合計費用為2018元-2118元。按照一畝地年收入3000元來算,辛苦忙碌一年下來,收益尚不足千元。
「如果遇到甘蔗大面積倒伏,收割工人還會要求加收收割費。」馮水亮補充說,種植成本中還要支付農膜費用。
原料缺售價低 糖廠遭受雙重煎熬
「去年這個時候,我們的糖價能賣到6500-6700元/噸,但現在只能賣到5200-5300元/噸,前一段時間一度跌到5070元/噸。按照5300元/噸成本核算,每賣一噸糖我們就會虧損一筆錢。」吳龍坤說道。
不僅糖價銷售端不盈利,甘蔗收購成本端也同樣處於虧損狀態。「雖然蔗農收入方面有最低收購價保護,但由於近年來種植成本上浮,蔗農收益情況也不容樂觀,也導致蔗農種植積極性出現斷崖式下降。」吳龍坤表示,公司原本的日榨產能在8000噸,現在由於收不上來甘蔗,目前只能維持5500噸的壓榨水平,這就意味著公司的產能規模、經濟效益無法完全實現。
據悉,這一情況始於2014/2015榨季。據吳龍坤介紹,2013年,羅城縣原料蔗總量為89萬噸,2014年一度跌到62.5萬噸,2015年、2016年再度跌至46.2萬噸,直到2017年、2018年,原料蔗總量才恢復到55萬噸。
「這兩年,因為集團加大了對當地老百姓的種植補貼,一些老百姓在看到這些補助能夠彌補自家農資投入後才願意繼續種。」據吳龍坤介紹,2016年以來,公司先後依次投入1500萬元、1200萬元、800萬元,合計3500萬元的補貼給當地蔗農。
「3500萬元的補貼款投入才換來不到10萬噸原料蔗增量,太可怕了!」吳龍坤感慨道。
實際上,近年來,糖企的虧損狀態也加速了行業洗牌。「以前,廣西地區糖廠70%-80%都是民營企業。2014年、2015年之後,糖廠幾乎沒有盈利,這期間一大批企業逐漸被國有企業控股。」吳龍坤表示。
「自2017/2018榨季以來,受國際食糖價格低迷、國內市場信心不足等因素綜合影響,國內食糖價格持續下行,目前已低於多數製糖企業成本線。受此影響,製糖企業經營困難,我國製糖行業在2015/2016、2016/2017兩個榨季盈利後,於2017/2018榨季再度虧損。」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農業農村部糖料全產業鏈農業信息分析預警團隊首席分析師馬凱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中國糖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7/2018榨季我國製糖行業虧損達19.2億元。
「如果低迷價格長期持續,製糖企業將持續虧損,勢必將影響糖廠對糖料種植這一『第一車間』的投入力度,糖料收購價將面臨下調壓力,糖料款的兌付也將面臨困難,進而對糖農的收益也將造成損害。」馬凱表示。
探索服務三農新模式
廣西是我國重要的產糖製糖業地區,全自治區有2000多萬蔗農,49個貧困縣中有30多個縣的貧困戶是以種植甘蔗為主要收入來源。因此,白糖價格及供給穩定對糖業生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基於此,甘蔗主產區當地政府、期貨公司、保險公司等也都在積極發揮自身優勢,探索穩定蔗農收入的新途徑,以期儘量減少蔗農靠天吃飯所處的困境。
11月6日,羅城縣白糖「保險+期貨」試點籤約落地,也成為鄭商所首個「保險+期貨」縣域全覆蓋項目,為當地約8000戶蔗農帶去了收入保障。據了解,此次「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由人保財險北京分公司以及南華期貨、永安期貨、新湖期貨合作實施。
「多方合作、共同開展白糖『保險+期貨』縣域全覆蓋的項目是積極響應和落實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具體措施,是助推羅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保障。『保險+期貨』試點落地對羅城縣甘蔗種植業一定會產生積極促進作用,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政府的負擔,為蔗農穩收、增收提供保障。」羅城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吳國軍表示。
作為此次項目的重要連結「樞紐」,中國人保財險農村保險事業部李樹新表示,此次項目通過「保險+期貨+政府+貧困戶」的跨界合作,以精準扶貧為坐標,融合推進對鄭商所重點支持的羅城縣13萬畝甘蔗價格風險進行全保證,為實現更有深度和廣度的保障者升級按下了快進鍵,實現了金融扶貧的一次新突破。
期貨公司則承擔的是再保險的角色。「對期貨公司自身來說,『保險+期貨』項目的推出,擴大了風險管理公司場外期權業務市場規模,也使公司場外業務產品類型和客戶類型更加豐富,增加了服務實體經濟的受眾範圍和地理範圍。」浙江南華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產品設計總監李章益表示。
在上海新湖瑞豐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總監廖翔雲看來,此次參與試點項目的三家期貨公司均是國內「保險+期貨」業務較有經驗與實力的公司,強強聯合將是以後「保險+期貨」業務運作的常態。
對於「保險+期貨」業務發展前景,浙江永安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場外衍生品部總監蔣寒立建議,經過幾年項目經驗積累,「保險+期貨」應從最初的簡單、粗放型向更精細、更精準模式轉變。「首先,不同農產品之間具有不同特性,種植季節性、價格波動周期性都應被考慮在內,儘可能使項目周期符合真實的農業需求。其次,現貨與期貨之間的關係也應梳理清楚,儘可能避免期現價差和地區價差給項目帶來的不利效果。這方面交易所和期貨公司應發揮更大作用,保險公司與期貨公司在產品設計方面也需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