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醫院產科"一床難求" 孕婦坐椅子排隊待產

2020-12-17 人民網江蘇頻道

  據南京市人口計生委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單獨二孩」政策實施後,我市已有7500多個家庭遞交申請。今年,市婦幼、鼓樓醫院、南京市第一醫院等多家醫院產科建卡量、分娩量均同比上升20%左右,產科床位「一床難求」,部分醫院因無法加床,臨盆孕婦只能坐在「椅子」上排隊等待生產。

  現場直擊

  緊張的建卡預約——

  孕婦同比多了4000人左右,很多人預約不上

  「去年平均每天約60名孕婦來建大卡,今年春節後,這一數據急速上升,最多的一天迎來近200名孕婦。」市婦幼病員服務中心主任劉曉豔告訴記者,不少孕婦為順利建上卡,早晨6點就來排隊。今年「單獨二孩」政策實施後,該院推出預約建卡,孕周在20周至24周之間的孕婦,可以預約6周以內的建卡號,除周六是30個號外,周一至周五每天均有80個號,6周內的總號數共有2580個。儘管如此,很多人還是建不了卡。「今天至11月14日的號已全部預約完了。」劉曉豔告訴記者,今年1—9月份,已有15357人預約建卡,較去年同期多了4000人左右。

  忙碌的產科專家——

  一天要看110多個號,45歲左右孕婦不少見

  昨天中午12:30,已是吃午飯的時間,市婦幼產科門診專家黃建英還未能送走她的病人,「今天一上午已經看了67個人,8點上班到現在,水都沒顧上喝幾口。」黃建英告訴記者,醫院實行限號,她一天最多看90個號,但現在每天基本都在100個號左右,最多的一天看了110多個號。

  黃建英說,近年來,高風險孕婦越來越多,「前天來了一個46歲的孕婦,上個月來了一個51歲的孕婦。不少孕婦是疤痕妊娠,還有不少孕婦有高血壓、高血糖、胎盤前置等疾病因素。」

  高負荷運轉的產房——

  沒床位,孕婦坐在臨時增設的椅子上待產

  市第一醫院產科共有55張床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記者昨天在該院看到,走廊上加滿了床,「最多的一天加了12張床。」市第一醫院產科主任醫師殷慧蓉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一直是「一床難求」,不少孕婦為能在生產時有床位,在孕20周時就開始預約該院推出的VIP病床,即便如此,很多人在生產時還是未能住進去。為讓床位儘快周轉,該院不少產婦在剖宮第4天經過評估後就安排出院。

  而記者在我市另一家醫院看到,產科床位全被佔滿,有部分臨產孕婦因沒有床位只能坐在醫院臨時增設的椅子上等待,然後直接進入產房。從產房出來後,醫院再為其安排床位住下來。「她們被醫院稱為『椅子產婦』。」一位醫護人員說。

  「床位真是『秒殺』的節奏啊。」剛剛生產完的孫女士告訴記者,她目前所住的單人間當時有20個人一起爭搶。

  「連軸轉」的助產士——

  最忙的一天接產9個產婦,飯也顧不上吃

  「兩個班輪流轉,每天要為30多個孕婦接產,最忙的一天,一個助產士「連軸轉」接產了9個孕婦,飯都顧不上吃。」市婦幼產房護士李六蘭說,因為人手緊張,不少在哺乳期的助產士有時也被派來加夜班。

  「接產多不怕,就怕遇上高風險的產婦。」鼓樓醫院婦產科專家介紹,該科是病理產科,全市高風險的孕婦幾乎都集中在此,僅疤痕妊娠產婦今年就有100多例。就在剛剛過去的黃金周,還成功搶救了一例羊水栓塞。

  數據

  7500多個家庭申請生「小二子」

  1—9月,我市各大醫院分娩量上升20%左右。

  今年3月28日,我市「單獨二孩」政策正式實施,不少家庭都在政策落地後的第一時間遞交了「申請」。來自市人口計生委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本月10日下午6時,我市共受理單獨兩孩再生育申請7538例,發證6669例。據悉,已受理申請中,女方31—35周歲的最多,有3522例,佔47%;24—30周歲的次之,有3014例,佔40%;36周歲以上有1002例,佔13%。

  據醫院介紹,今年是傳統馬年,不少家庭都希望生一個馬寶寶,再加上「單獨二孩」政策的實施,醫院產科的壓力很大。第一醫院今年1—9月的新生兒分娩量同比上升30%;鼓樓醫院今年每月有450—550個新生兒出生,同比上升20%左右。而來自市婦幼產科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9月,該院新出生兒共有10334個,去年同期只有8201個,增長20%多。(顧小萍)

相關焦點

  • 「龍寶寶」臨門 石市產科「一床難求」
    「龍寶寶」臨門 石市產科「一床難求」    ■「望子成龍」的準媽媽扎堆待產,春節過後省會將迎又一個生育小高峰    ■醫院為應對生育潮騰空行政樓,專家表示科學生養比寄託屬相更靠譜    ■產科門診前,等待檢查的準媽媽。(燕趙晚報記者郄磊 攝)    排隊!還是排隊!爆滿!還是爆滿!加床!還是加床!
  • 合肥44家醫院產科床位網上可查 解決產科一床難求難題
    中安在線3月4日訊 據安徽商報消息 「輾轉數家醫院,終於住進了某家醫院產科」、「半夜老婆要生了,可開車跑了幾家醫院都沒有床位」……近兩年,由於「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後,合肥市產科一床難求的報導經常見諸報端,各家醫院特別是三甲醫院普遍存在床位緊張、醫護人員緊缺的情況。
  • 南京大醫院突然一床難求 醫生:咋都扎堆生孩子
    這幾天,快報記者在南京多家醫院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進入十月份,上半年還空的產科床位突然緊張起來,有的醫院更是不得不開始加床。     其實,一床難求的現象,在國內其他城市也同樣出現了。據央視報導,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綜合醫院調查顯示,2008年起,三地的新生兒出生數量上升,大型公立醫院的產房爆滿。
  • 「猴寶寶」扎堆醫院產科一床難求 二孩佔到三四成
    目前我市各家醫院產科床位全部滿員,出現「一床難求」的現象,且新生的「猴寶寶」中二孩佔三四成。大年初七11時,伴著「哇哇……」  幾聲啼哭,又一個「猴寶寶」誕生了。「生啦!生啦!張玲順產一4200克的男嬰!」聽到消息,張玲的丈夫、母親和公婆在產房外笑得合不攏嘴。隨後,醫護人員為孩子擦拭身體並進行各項檢查,然後將孩子抱給張玲看。「孕育的過程雖然辛苦,但看到兒子的那一刻,就覺得非常值得。」
  • 南京去年二孩生了4萬個 6成孕婦扎堆三家醫院生娃
    6成產婦湧向三家醫院  那麼,南京人生娃都喜歡去哪些醫院呢?統計數據顯示,隨著二孩政策的落地,南京多家醫院產科接診量也明顯上升,2016年全市接產的產婦有6成集中在江蘇省婦幼保健院、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及鼓樓醫院三家醫院。也就是說,這三家醫院去年一年生了6萬多個寶寶,成為生娃絕對的大戶。
  • 二孩產婦扎堆建檔 大醫院一床難求小醫院產床閒置
    已是下午四點多,陳芳坐在產科門診室外面,剛打完電話告訴丈夫沒有預約上醫生看結果。  1989年出生的林麗雖然懷的是二胎,但卻比一胎還緊張。「懷一胎時才21歲,什麼都不懂,現在懂得多了反而更緊張。」林麗告訴記者,最初她也是想著在三甲醫院做檢查比較好,所以選了荔灣區人民中路的廣州市婦幼保健院。「從白雲區到荔灣區,每次檢查打車來回要兩個多小時,太遠了。」
  • 生孩子也要排隊? 南京醫院過道裡睡滿大肚子
    記者昨天在南京幾家大醫院採訪時,不時聽到這樣的聲音。據了解,當前各大醫院的產科病房都住滿了產婦;由於都到了生育年齡,有些女性較多的單位,甚至準備排隊生孩子。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有關人士告訴記者,當前南京的確進入了生育高峰期,每年出生的嬰兒不斷增多。
  • 北京11月將迎生育高峰 三甲產科一床難求
    醫院建檔信息不透明,三甲產科一床難求  在一家提供孕產信息服務的微信平臺「MUA孕育守護」上,有詳細的建檔指南和相關醫院的建檔動態。一些準媽媽在此組建了同月預產期建檔交流群,這裡每天關於建檔問題的討論信息都有上百條之多。  儘管北京市衛計委一直努力推行分級建檔,但如何能在三甲醫院建上檔依然是這些準媽媽們交流的主題之一。
  • 二孩時代合肥醫院婦產科一號難求 部分醫院掛號攻略拿走不謝
    「早上6點起床,帶著愛人一路開車飛奔到醫院。到醫院門口就兵分兩路,朱先生去搶號,愛人則去停車。6點半就來到門診大廳掛號機排隊,前面已經有30、40個人,拿到號以後再去產科分診臺確認,這才安心。」「現在生個孩子真不容易,起大早、排長隊掛號不算,光等車位最長的一次就花了40分鐘,耗一上午才做完檢查,每個月陪老婆來至少請假半天。」朱先生感慨道。家屬感到累,孕婦更覺難。
  •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北大國際)從建檔到分娩之產科病房/無痛/待產包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創建於2014年,是一所三級綜合醫院,北京市醫保定點醫院。醫院以「建設國際一流醫院,領跑醫療體制改革"為使命,由北京大學和方正集團共同投資興建,性質為非營利性綜合醫院。產科基於強大的醫院整體綜合實力,可以開展各種妊娠合併症和併發症,及急危重症和疑難病症的處理和救治。高危孕產婦重症監護病房(ICU)和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NICU)提供的高質量醫療服務降低了孕產婦和圍產兒死亡率。
  • 醫院產檢的真實寫照:孕婦站著排隊檢查,丈夫卻坐著玩手機
    前段時間,有網友在網上公布一段在醫院產檢處錄製的視頻,隔著屏幕我們都能感覺到網友的憤怒。在視頻當中,不難發現在產科分檢處排隊繳費的幾乎是清一色的孕婦,丈夫呢?鏡頭一轉,丈夫都坐在椅子上低頭玩手機,連在一旁的保安都看不下去,忍不住發聲提醒在座的男子要給孕婦讓座或是幫助自己的妻子。
  • 北京各大醫院產科病房攻略整理
    北京婦產醫院沒有陪待產單間,多為多人間病房,且不能陪待產,可以陪生產。 2人間產科病房帶獨衛、淋浴、冰箱。 北京婦產醫院不允許家屬全天陪護, 僅能規定時間探視產婦。
  • 合肥部分大醫院產科「爆滿」 這份「掛號攻略」請收好!
    到醫院門口就兵分兩路,朱先生去搶號,愛人則去停車。6點半就來到門診大廳掛號機排隊,前面已經有30、40個人,拿到號以後再去產科分診臺確認,這才安心。」  「現在生個孩子真不容易,起大早、排長隊掛號不算,光等車位最長的一次就花了40分鐘,耗一上午才做完檢查,每個月陪老婆來至少請假半天。」朱先生感慨道。  家屬感到累,孕婦更覺難。門診大廳裡人潮湧動,候診室外座無虛席。
  • 北京孕婦扎推生「狗娃豬娃」 護士接生接到手軟
    20平方米的區間裡,等候著幾十位不同月齡的孕婦和她們的家人,徐女士擠坐在其中。空氣汙濁。  診室外人頭攢動,診室內同樣站無虛席。十餘平方米的三診室內竟然擠了8個人:兩名醫生,6名孕婦。李大夫面前坐著一人,正向她講述孕期情況,李大夫一邊與她交流一邊開著化驗單,而旁邊的檢查床上,還有一名孕婦已做好準備,等著量宮高、測腹圍、聽胎心;李大夫對面的助手正與另一孕婦交談,記錄著她的孕周、血壓等基本情況;進門處的一排椅子上還坐著三名孕婦眼巴巴地等著。
  • 別急,產科護士教你如何準備待產包
    如果說生孩子像一場「硬仗」,那最重要的「武器」就是待產包了。網上總有鋪天蓋地的「史上最全待產包」,然而裡面全是很多不必要的「雞肋產品」,看得人頭暈眼花。根據筆者自己的生產經歷,還有南京市婦幼保健醫院產科護士的經驗傳授
  • 二孩時代:湖南二孩生育井噴 醫院產科嚴重吃緊
    11月22日上午11點,長沙市中心醫院產科門診外,孕婦肖學娟已經排到了第55號。 記者 洪雷 易徵洋 通訊員 周文奕 朱文青 沈梓楊 「沒床了,一張床都沒有了,產科原本總共230個床位,現在加到了320張床,還是不夠。」11月18日,湖南省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醫師宋玉琳並沒有太多精力接受記者採訪,她略顯無奈地告訴記者,現在就像是戰爭年代一般,誰都沒有時間休息,全員加班往上頂。 而這,並不僅僅是湖南省婦幼保健院面臨的境況。
  • 北京天壇醫院從建檔到分娩之天壇醫院產科病房/無痛分娩/待產包
    天壇醫院產科目前是北京市妊娠合併腦病的轉會診中心;市級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產科質量連年達標,15年無孕產婦死亡。特別是在神經內外科及麻醉科、ICU、心內科的配合下多次成功搶救了包括羊水栓塞的危重孕產婦。新院目前婦產科總床位數70張。
  • 「二孩」時代來臨 大醫院產科持續出現建檔難
    凌晨1點排隊也沒搶到號作為全國知名的綜合性專科醫院,北京婦產醫院一直是育齡女性產檢生娃的上選。8月25日下午,記者來到北京婦產醫院東院探訪發現,醫院產科號源到9月底已經約滿。此外,在一層產科門診前貼出的通知顯示:「因產科床位有限,預產期2017年3月之前(含3月)停止建檔。」通知時間為8月2日。
  • 孕婦挺著大肚子排隊,老公卻坐著玩手機,這才是「真實」婚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在醫院見過這種場面,孕婦挺著大肚子排隊等做產檢,而陪同來的老公卻跟個「大爺」一樣,坐在椅子上玩手機。我有,而且見過很多次!為什麼老婆挺著大肚子排隊,老公卻一點不心疼呢?陪同拎包孕婦一個人挺著大肚子去醫院產檢是很危險的,畢竟路上、醫院內都可能有意外發生,所以老公一定要陪同老婆去產檢。當然了,這裡所說的陪同並不是單單指跟著去醫院,而是要發揮該有的作用,比如說給老婆拎包拿東西,讓老婆身上的負擔小一點。
  • 孕婦挺著肚子排隊,老公坐著玩手機,網友:婚姻的「照妖鏡」
    想像一下,如果你懷孕了,去醫院檢查,應該是一副什麼樣子的場景?估計很多女性是這麼想的:自己坐在椅子上安靜的等待;老公跑上跑下繳費、拿資料、排隊,累的滿頭大汗,臉上滿滿的都是甜蜜和幸福。但是實際上,很多都是孕婦挺著大肚子排隊檢查,老公則坐在椅子上玩手機、打遊戲,別說幫忙,就連跟老婆「對視」的時間都沒有。怪不得有人說,婦產科是婚姻的「照妖鏡」,是人是鬼,在這裡看的最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