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聽過一首歌,叫《找個好人就嫁了吧》,當時我就想,什麼人才算是好人呢?我媽說是「老實人」。
確實,老實人不與人爭,一心撲在老婆孩子熱炕頭上,算是一個「好人」,但老實人不算是一個「強人」。
企業老闆也好,政法精英也罷,這些「有出息」的人,都不太「老實」,大多工於心計,城府非常深。
反觀一些家長與老師就容易走向「乖」的誤區,一切以「老實、聽話、溫順」為準則,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個佛系的「老實人」。
老實人看問題往往比較天真,很容易相信別人。這種人在生活中就很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我在上學時讀的是寄宿學校,入學那一天,聽到家長對老師說的最多一句話就是「老師,我們家孩子太老實了,您多照顧照顧。」
為啥老實就需要老師照顧啊?還不是因為怕被欺負!此處的「老實」已經不僅僅是沒有壞心眼了,更多的是一種憨厚、木訥、好欺負!
中國沿襲數千年的傳統教育是一種壓制型教育,動輒打罵,孩子都變得比較內斂,甚至是比較內向。
在一遍遍的禁止與懲罰之後,循規蹈矩已經成為他們待人接物的準則,創造性與自主性幾乎不存在,成為了規矩的奴隸。
陽光、開朗、幽默的外向型特質在當前社會顯然是比較「吃香」的,而「沉默的大多數」往往會給人以一種存在感的缺失,漸漸地變成一個「小透明」。
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朋友多了路好走」,一個能說會道,善於交際的人往往會左右逢源,而那些獨來獨往,又沒什麼存在感的人往往就成了被欺負的存在。公司搞團建想不到你,髒活累活,卻想起你來了。
而反觀那些崇尚平等尊重的家庭,孩子的表現就要好很多,因為在這些家庭當中,子女的想法可以自由的表達,父母的懲罰也是有度的,不會傷及孩子的內心。
這種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給人的第一直觀感受就是機靈,甚至是有點兒「淘氣」,但是不討人厭、不招人煩,影視中的童星都是這種性格,而那些比較乖的孩子,反倒沒什麼「觀眾緣」。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不那麼調皮,又聽話又懂事,所以我們獎懲分明的把孩子培養成了一個個「乖寶寶」,等到孩子長大後我們又希望他可以八面玲瓏,當個「人精」,這是不是有點太難了?
世間的事都是有利有弊的,不可能把好事都讓你佔全了,既然追求「乖」,就不要奢望他「勇」,希望他「強」,就不要把他養成「綿羊」。
我還是那句話,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父母才是畫師,好的畫師在草稿紙上也能畫出大作,不入流的畫家用再好的紙也是浪費。
一些家長總是在埋怨恨鐵不成鋼,你不去煉鐵,鐵怎麼變成鋼?我們要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說「你笨死了,我來替你做吧!」
比起把孩子培養成溫室裡的「老實人」,倒不如把孩子培養成荒地裡的「開創者」。因為無論什麼時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老實人」。
其實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只是家長們不知道什麼方法更適合孩子,這裡我給大家推薦一本《蒙臺梭利教育全書》適合0-6歲的孩子,是幫助家長找出正確的方法教育孩子的,經典教育書籍。
德國教育家卡爾·威特第一次用試驗方法證明了早期教育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並開創了影響西方幾個世紀的教育方法。
而這本書是由20世紀全球知名的幼兒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提出的敏感期,而改編撰寫的。
針對孩子不同的時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從而更好更科學地教育孩子。
當初我就是用這套書的方法來教育我家孩子的,效果很不錯,就是感覺字有些小,對我這個近視眼有些不友好,不過還是非常優秀的一本書,值得大家購買!
往期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