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上午,十一冒著犀利的太陽去白雲山跑步,企圖把最近藉口「很忙」而落下的跑量(20k)懟回來。跑20k本不是件難事,偏偏在跑完補水的時候……
氣溫太高,失水太多,我端起1L的水壺咕咚咕咚就吹了一瓶。剛喝完問題就來了,我開始感覺到頭暈,很想坐下來,還有點莫名的噁心。
強忍著不適匆忙地回到家中,上網一查——我可能是有點兒水中毒了,真是驚險,如果水壺能裝2L的水,那估計我的小命都交代了。
今天,十一跟大家說說這水中毒的事兒。
眾所周知,在太陽下或長時間劇烈運動後,水分流失很大,要多補水。然而,攝入過多水分或運動飲料,會使血液和體液變化劇烈,易產生「水中毒」。
簡而言之,「水中毒」就是人體短時間內攝入水分過多,導致體液內的鈉含量急劇降低而產生的「中毒」現象。水中毒導致的最主要症狀就是低鈉血症,它會導致體內電解質失去平衡,同時出現細胞水腫等。
症狀較輕者會感到頭暈、噁心,也可能會產生心臟不適或脫水情形,甚至有人還會以為是中暑或水分不足繼續豪飲,造成症狀惡化,會出現嘔吐、頭痛、神志不清、低落、癱瘓和死亡。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布魯斯·戈登稱,每天飲用超過4升水可能會中毒,導致大腦功能受損甚至死亡。研究還指出馬拉松及長跑愛好者運動後,短時間內攝入大量水更容易患水中毒。
國外一項調查顯示,每6名馬拉松選手中就有1人在比賽中出現輕微的水中毒症狀。
在2002年的一場馬拉松中,有選手就因為短時間內大量飲水,導致腦積水死亡。
2012年波士頓馬拉松中,一名28歲的女跑者在每個補給站都喝水,結果跑到一半身體就開始哆嗦,隨後倒地昏迷,最終被送往醫院搶救。
還有一個非運動個案,2007年,美國加州舉辦的憋尿獲WII遊戲機大賽,參賽者要喝大量的水但不能上廁所。28歲的Jennifer Strange喝了7.5升水沒有上廁所,獲得了二等獎。比賽結束後,她抱怨自己胃不舒服且頭暈,當天下午就死了,死因是水中毒。
……
必須喝水啊,不然你分分鐘會脫水。
如果經常關注馬拉松或長跑,你可能會注意到這樣的小細節:運動員在途徑補給站時會隨手拿水,即使很渴也不會牛飲,通常是漱漱口,或者小口慢飲。
其實,跑馬拉松補水的原則就兩條:永遠不要在感到渴的時候才喝水;一旦感到渴了,必須立即補水。
普遍認可的做法是:跑前兩小時喝500毫升水;跑前上一次廁所,再喝250毫升水;跑完後半小時內再喝另外500毫升水。跑步過程中進補運動飲料和水果汁也是不錯的選擇,可以迅速補充糖分和鈉等微量元素,要切記一點就是:小口慢飲不貪杯。
這種情況一般會發生在跑步結束後4個小時或者更長的時間。
低鈉血症和中暑的症狀非常相似,經常是通過血液檢測才能最終確診。分清這兩種病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分清楚之後才能對症下藥。如果跑者出現了以上症狀,應該立即就醫。
其實,避免水中毒的關鍵就是補水有度。它的「度」在於多次、小口、慢飲,就不會缺水更不會水中毒,千萬不要在跑完馬拉松之後就抱著大桶水或飲料豪飲,那樣即使不會水中毒腸胃也受不了啊!
想想,你曾經也中過毒嗎
?
圖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