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學術期刊PNAS發表本源量子與中科大合作成果

2020-12-13 本源量子

近日,本源量子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國平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宋驤驤副研究員,鄧光偉副研究員(現電子科技大學研究員)等人同美國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田琳教授,以及本源量子公司合作,在納米諧振子聲模相干操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實現了空間上非直接連接的諧振子之間的聲子模式相干操控。

相關研究成果以Coherent phonon dynamics in spatially separated graphene mechanical resonators為題,發表在3月2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圖1 Coherent phonon dynamics in spatially separated graphene mechanical resonators

《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與《Cell》、《Nature》、《Science》齊名,是世界公認的四大頂尖學術刊物、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綜合學科文獻之一。

自1914年創刊至今,PNAS提供具有高水平的前沿研究報告、學術評論、學科回顧及前瞻、學術論文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學會學術動態的報導和出版,收錄的文獻涵蓋醫學、化學、生物、物理、大氣科學、生態學和社會科學等。

演示非近鄰諧振子聲子模式的Rabi振蕩、Ramsey幹涉及其電學調控性能

隨著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發現可以利用表面聲波、納米諧振子等器件來產生、傳遞和操控少數甚至是單個聲子,並探索其在經典和量子信息處理方面的應用,其中諸多應用均需要以實現不同諧振模式之間的相干操控為前提。

空間上近鄰耦合諧振子聲子模式的研究,國際上已有報導,但不相鄰聲子模式之間長程可控的相干信息傳遞仍然是國際上一個尚未攻克的挑戰。

針對這一難題,郭國平教授研究組圍繞納米諧振子中的聲子模式操控,在之前取得的近鄰諧振子及其相干操控的系列進展(Nano Lett.16, 5456 (2016);Nano Lett.17, 915(2017))和靜態電學可調非近鄰諧振子耦合的工作(Nat. Commun. 9, 383 (2018))基礎上,設計製備了三個石墨烯納米諧振子串聯耦合器件。

圖2 具有三個石墨烯納米諧振子鏈的器件結構示意圖和掃描電子顯微鏡圖像。

利用石墨烯優異的電學和力學性能,實現了以中間諧振子作為傳遞媒介,兩端非近鄰諧振子聲子模式之間的可調強耦合。

通過樣品結構和測量方案的優化,耦合強度和品質因數相比於之前的工作分別有一個和兩個量級的提升,協同係數達到107,比國際上已報導的結果高出數個量級。

在同時實現可調性能強、耦合強度高、相干性能好的基礎上,課題組演示了非近鄰諧振子聲子模式的Rabi振蕩、Ramsey幹涉及其電學調控性能。

圖3(a)樣品電子顯微鏡側視圖,懸浮部分為石墨烯條帶。(b)非近鄰納米級諧振子間的Rabi振蕩圖樣。(c)非近鄰納米級諧振子間的Ramsey幹涉。

該工作首次在實驗上實現非近鄰聲子模式之間的可控相干操控,為進一步利用納米諧振子器件中的聲子模式來進行信息的相干存儲和相干傳遞創造了條件,拓展了基於納米聲學的聲光電一體化器件的可能性。

審稿人評價「這些結果明顯超越了現有諧振子在經典區域中的相干操作水平(These resultsclearly go beyond what has been achieved thus far on the coherent manipulationof resonators in the classical regime)」。

為基於聲子體系的新型雜化量子信息器件研發提供新途徑

納米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使用長壽命振動聲子模進行經典和量子信息處理成為可能。

儘管在過去的十年中不斷努力,但聲子模式之間可調的傳遞和操控在技術上仍然具有挑戰性。

利用石墨烯優異的電學和力學性質,可以在空間分離的石墨烯機械諧振子之間實現電學可調的相干聲子動力學。實驗結果表明,以振動模式編碼的信息可以在空間分離的諧振子之間存儲、傳輸和操作。

本研究成果不僅證明了非近鄰聲子之間的信息傳遞,而且為基於聲子的可擴展信息處理提供了基礎。

隨著基態冷卻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該成果也將為量子區域聲子態的電學操控,以及基於聲子體系的新型雜化量子信息器件的研發提供新的途徑。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2/28/1916978117

內容來源:中國科大新聞網、博科園

相關焦點

  • 「九章」量子計算機誕生,中科大實至名歸!網友:清華北大該反思
    目前該學術成果已經發表在自然科學頂級期刊《科學》雜誌上。而回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年來的科研成果,可以說是不斷湧出,以潘建偉教授為代表的一些著名科學家研究出了世界頂級的科研成果,中科大教授陳秀雄,王兵發表在《微分幾何學雜誌》上的數學論文證明了困擾數學界長達20餘年的核心猜想。可以說,以上僅僅是中科大近年來取得科學成果的一個縮影。可以說中科大實至名歸!
  • 2019中科大迎來開門紅,潘建偉發表CNS主刊論文,尖端學科顯實力
    在<science>發表主刊論文 中科大迎來開門紅2019年1月18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science》刊登發表了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研究團隊的涉及高端物理真凝聚態的學術論文,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迎來開門紅,在2018年中科大60周年校慶的時候,潘建偉院士也同樣用CNS主刊論文為中科大獻禮,挽救了2018年中科大在CNS主刊論文上的頹勢,相比2018年復旦大學、浙江大學頻頻發力CNS主刊論文,就連華僑大學和太原理工大學都創歷史記錄的發表了CNS主刊論文,而華東五校中中科大和南京大學卻表現不佳,作為理科強校的中科大和南京大學在2018年發表了大量的CNS大子刊論文,但是在主刊論文上卻遲遲不見蹤影
  • 他曾是中科大最年輕教授,現全職回國與姚期智合作量子信息
    如今,段路明做出全職回國工作的決定,與圖靈獎得主姚期智創建清華大學量子信息中心息息相關。昔日中科大的學術新星,輾轉近20年後全職回國,能否迅速提升清華量子信息中心的實力和水平,與中科大在這一領域分輝?中科大破格晉升的最年輕教授段路明1972年出生於安徽桐城市,1990年畢業於桐城中學,因化學競賽成績優異被保送到中科大,師從時任中科大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開放實驗室主任郭光燦。1998年,段路明因在讀博期間就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2篇論文,提前一年畢業,留校任教。
  • 中科大首次實現傳輸信息量突破經典極限的量子指紋識別
    6月21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重要科研成果。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先導專項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及其同事的合作下,中科大在20公裡的光纖線路中實現了量子指紋識別,傳輸信息量比現有經典技術的極限低84%。
  • 2020年上半年,大連這所高校發表7項成果,涵蓋國際頂級期刊
    The Accounting Review是會計領域國際前三的期刊,也是UTD 24期刊之一,享有較高的學術聲譽。此項科研成果有助於提高學校會計學科在國內外的影響力。該成果是陳娟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No.11572081)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也是學校教師首次在《中國科學: 物理學力學天文學》上發表的高水平、標誌性學術成果。
  • 中國量子計算領跑者!本源量子入選2020全球「50家聰明公司」
    中國企業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位列其中,成為唯一入選的量子計算領域創新企業。自榜單發布至今,特斯拉、微軟等國際巨頭,以及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中國頂級企業均曾入圍。誰最聰明?據了解,該團隊依託中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院士專家團隊,在工程化量子計算機、量子晶片、量子測控、量子軟體、量子云、量子應用等多項關鍵技術領域均為本源量子自主研發,持續追趕國際先進水平。
  • 中科大提出宇宙原初黑洞形成新機制,研究人類自由意志量子檢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我國科研人才培育率最高的高校,在高水平學術科研論文高引率中保持全國第一,2018年中科大多次在量子物理學科發表重磅論文,例如在2018年5月10日,在國際科技頂級期刊《自然》主刊雜誌刊登一篇非常牛的論文《實現基於人類自由意志的量子非定域性檢驗》。
  • 2019年上半年發表CNS論文數量排名,北大排第三,第二名眾望所歸
    如今中國各大高校在排名上,有一個重要的指標,那就是學術論文的發表數量,這個數據表現了高校的科研創新能力,但是在學術期刊方面,最有權威性和知名度的就是世界三大頂級期刊,分別是:Cell、Nature、Science,這三大權威期刊被統稱為CNS,能在這三部期刊上發表的都是頂級的科研成果
  • 西安科技大學首次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發表論文!
    7月5日,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科學》)刊發重要研究成果「Large Plasticity in Magnesium Mediated by Pyramidal Dislocations」(由錐面位錯滑移主導的鎂的大塑性形變),西安科技大學理學院青年教師、智慧礦山井下集成感知技術陝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骨幹成員翟嘯波博士為主要完成人
  • 齊魯理工學院教師張德亮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近期,齊魯理工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教師張德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期刊《Small》上發表題為 《Polymeric Carbon Nitride-Derived Photocatalysts for Water Splitting and Nitrogen Fixation》 的學術論文。
  • 下好量子計算先手棋,本源量子積極布局
    一方面,國外科技巨頭紛紛入局量子計算,資本的高強度投入持續推動量子計算實用化與產業化發展。另一方面,國內的量子計算仍是停留在實驗室中的項目,科研成果轉化緩慢。為了讓中國不至於在量子計算的賽道上缺席,2017年9月,中國量子信息科學奠基人郭光燦院士與中科大郭國平教授團隊聯合創立中國第一家量子計算初創公司——本源量子,邁出了國內量子計算產業化發展的第一步。
  • 僅1個月內,上海大學6項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力學與工程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基於機器學習的風速預測成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材料學院施思齊研究團隊在頂級學術期刊《Chemical Reviews》上發表綜述性文章該雜誌為美國化學學會旗下的頂級綜述類期刊,屬於化學化工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之一,2019年其影響因子達54.301。該綜述以統一的理論視角總結了複合固態電解質發展的前世今生;從各個時空尺度上剖析了複合固態電解質中相-相界面的離子傳輸機制;提出了複合固態電解質的跨尺度理論設計框架並指出了該領域未來的研究方向。
  • 上海科技大學在世界頂級數學期刊發表重要成果!
    該成果發表於Inventiones Mathematicae(數學新進展)。該期刊與Annals of Mathematics (數學年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美國數學會雜誌)和 Acta Mathematica(數學學報)並稱世界四大頂級數學期刊。
  • 湘潭大學劉平樂教授團隊連續在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今年上半年,我校化工學院劉平樂教授團隊先後在《應用催化B》(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催化學報》(Journal of Catalysis)、《綠色化學》(Green Chemistry )、《美國化學會應用材料與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 南大環境學院張炳最新研究成果在經濟學頂級期刊QJE上發表
    「TOP大學來了」小編按,近日,由南京大學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張炳教授和何國俊(香港科技大學)、王紹達(芝加哥大學)合作完成的研究&34;被經濟學頂級期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QJE)接受發表。
  • 南開大學商學院周楠副教授在國際頂級期刊SMJ和JIBS發表研究成果
    南開大學商學院周楠副教授對此開展研究,並以第一作者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Growth or Profit? Strategic Orientations and Long-Term Performance in China》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 29歲成為中科大博導,發表11篇頂級論文,如今他全職回國工作!
    今天要說的這位天才,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培養天才科學家,29歲就成為中科大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就是段路明,一個「隱形」的天才。雖然年輕時沒有被人熟知,但是如在量子領域的科研成果,卻是讓人很多前輩都佩服不已,世界各國的大學都想邀請他加盟。
  • 中科大「量子GDP」十年沉浮:前沿科技產業化痛點在哪兒?
    「內外部都很關注審核情況」,一位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科大」)從事科技成果轉換快三十年的「老科大人」說,「科技成果不轉化是對國有資產最大的浪費,轉化離不開資本市場。我們希望國盾能再往前一步,給其他量子公司多探探路」。在前沿科技研發與產業化的特殊賽道上,科大國盾並非孤身。
  • 國際頂尖數學期刊發表湖大教授合作研究成果
    國際頂尖數學期刊發表湖大教授合作研究成果   為67年來中國大陸學者在該期刊發表的第五篇論文   長沙晚報訊(記者 徐媛 通訊員 蔣晶麗 胡瓊)昨日,記者從湖南大學獲悉,國際頂尖數學期刊Acta Mathematica
  • 田軒教授論文被國際頂級期刊《會計研究期刊》接收發表
    近日,國際頂級期刊《會計研究期刊》(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正式接收我院教授田軒及其合作者的論文《不對稱成本與股利政策》(Asymmetric Cost Behavior and Dividend Policy),文章待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