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中國留學生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歸國發展

2020-09-07 橋観天下

改革開放後中國掀起海外留學的熱潮,起初都是公派留學,最近十幾年來,隨著中國家庭收入的提高,中產階層擴大,他們願意把自己子女送出海外去留學,多半選擇美國,英國或者西歐其他國家,但是這些階層出去學習的孩子其實很大一部分從出去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沒有回國的計劃打算了,他們已經抱著出去就不再回來的打算了,最終很多人他們學有所成後真的就選擇定居當地發展,很多還加入了所在國的國籍,用自己所學知識為他國父母,這些現象也可以稱之為中國人才流失現象,是比較受關注的話題。

很多海外的中國留學生為了選擇能夠留在當地,寧願在當地刷盤子,做服務生也不願意享受「海歸」身份回國發展,這其中原因值得我們去反思,去改善不足的地方。有人說是因為高學歷人太多了,特別是咱們大學擴招後,本科生乃至碩博含金量已經大大降低,所以求職競爭壓力大,同理「海歸」身份也沒什麼競爭力了。但是我想說的是中國本科生人數佔總人口比例僅僅是4%即使加上大專學歷的,統計出來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數佔總人口比例也僅僅是8%,更不要說碩士博士研究生這類的高端人才比例了,這比例遠遠低於歐美等發達國家,說明我們國家發展中國家,高端人才,理論型人才缺口非常大,根本就不是人才過剩而是人才緊缺,本國培養的人才在很多尖端領域滿足不了相關需求量,咱們國家很多尖端科技領域仍然落後於發達國家,所以說咱們國家才設立新的政策鼓勵海外留學生歸國發展,目的就是讓他們學有所成後,用他們所學知識達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最終目的。所以說目前中國國情更加禁不起人才的外流,所以說還需要大力發展教育產業,特別是培養越來越多的高端人才,任重而道遠,所以說高校擴招導致如今的就業緊張這個觀點很難說是正確的,這個我會在以後的話題裡去詳細的聊。至於說海外留學生為什麼不願意歸國發展呢,今天單就說海外留學生裡的高端人才部分不願意歸國的原因,就是當前相關科研單位沒有給予科研人員足夠好的物質保障,畢竟科學家也得生活,而且職業發展前景不明朗,他們科研環境不舒心。相比之下美英等國除了給予科研人員好的待遇外還有就是廣闊的發展平臺,清晰透明的職業前景。所以說需要改變傳統模式,多支持民營科技型企業,希望多一些華為這樣的企業,華為願意百萬年薪招聘英才,阿里巴巴同樣為有突出科研貢獻的科學家提供高薪及科研經費,這種對人才的尊重,工作的高效率是值得相關科研機構去學習的。希望通過這些改變吸引海外留學生裡的高端人才歸國發展。

其實中國教育體制下也不乏人才甚至天才,各學科的天才在很早時候就展現了極高的天賦,很多選擇出國深造但是最終留在海外發展,藉助外國平臺最終展現出極高的成就,成為了他國的人才。這不但說明咱們科研機構缺乏足夠的吸引力,證明出現了不少問題也說明了咱們中國教育缺乏創新性,咱們與發達國家這方面的差距我們必須得承認,認清差距,找出問題,才能改善最終完成追趕。曾經咱們有個物理學神童,自小就在物理學,數學等學科展現出異於常人的驚人天賦,不到15歲就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學習,畢業後選擇進入哈佛大學物理系進行深造,當時官方也十分看好他,甚至給他提供公費留學的機會,他出國前立志學有所成後就歸國報效祖國對他的培養但是後來發展軌跡卻是這樣的,他畢業後留在了哈佛大學任教,從普通講師到副教授最終31歲的時候成為在美華人裡最年輕的教授,這之間歷程只用了僅僅9年時間卻完成了大部分中國學者一輩子很難完成的目標。但最終他也加入了美國國籍,目前很多人認為他未來幾年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試想到時候如果出現「某華裔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獎」這是對咱們科研機構,對咱們的教育是一種莫大的諷刺。拋開民族情感,拋開愛國,單就事論事而言,從他個人職業發展軌跡就可以看出些端倪來,看得出中美兩國人才發展方面存在一些差距,中國畢竟人情社會,屬於關係型社會,其實如果是其他領域這種人情關係無關緊要,但是科研機構,搞科研完全就是智商的比拼,真才實學能者居上的存在而不是搞論資排輩,搞形式主義,所以說這樣的物理學天才如果當初不選擇出國我覺得他的學術造詣可能不能被展現出來,因為很多老資歷的會始終壓他一頭,除非一直熬下去,把老夥計們熬走但是科學家黃金年齡最容易出成果的關鍵時間段卻被耽誤。再者中國從講師到副教授再到教授步步晉升肯定離不開人際關係的打磨,各種關係的維護,我覺得這種事情對於科研人員來說多少有些不太擅長,讓他們無法全身心投入到科技研發工作中。所以說發現問題就要改善不足的地方,任重而道遠!最後回歸那個話題,就是人才流失到底跟愛國主義教育缺失有沒有關係呢?我覺得有一定原因但絕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這位物理學天才拿著國家公費選擇出國留學時候我覺得他是發自內心愛這個國家,發自內心的希望自己能夠用自己所學知識建設自己祖國,畢竟愛國是一種情感,這種情感相比大多數中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的,只是很多時候最終敗給了現實,畢竟人最終很多時候都回歸了現實,既然如此我們不應該光口誅筆伐這樣行為而是希望有關部門重視此類問題加以改善,才能及時止損,根源上改善這個問題。

相關焦點

  • 歸國留學生惹了誰?
    境外輸入病例多數都為歸國留學生,國內的網友就對留學生有些意見了,有的說:國家發展你不在,千裡投毒你第一。當然這是網友的意氣之言,但也反映了國內同胞的心態,在家憋了2個月,沒法出門,沒法掙錢,才換來國內抗疫的大好形勢,誰都不希望被歸國人員打碎,中國經不起再次折騰了。
  • 為什麼很多非洲留學生願意來中國留學,而歐美留學生卻很少?
    為什麼來中國留學的非洲學生越來越多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試著分析一下。 一、我們國家的留學費用比歐美要便宜許多。 我們都知道,歐美的留學費用是很高的。少則一年十幾萬,多則幾十萬。去歐美留學的人都是家庭富裕的人。當然也有勤工儉學的,但真的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都是靠父母的錢。
  • 留學生歸國進高職高專,有道理還是瞎胡鬧
    也可以把相關權限給民辦高校,由民辦高校自主制定政策,滿足未完成學業留學生的學習需要。看到這樣的提議,隨便聊聊。關於留學這件事,還得從出國目的講起,我認為絕大部分留學生出國都是由於以下三點:第一,家庭有能力供出國,這不單單指的是有錢,很多家庭沒錢,但是為了孩子的未來也願意賣房送孩子出去;第二,逃避國內升學的巨大壓力,想偷懶去國外拿個文憑;第三,對於國外環境和教育的崇拜,
  • 聊聊建議「清北」兩所高校要求公派留學生籤署留學協議相關話題
    針對這個方案很多人拍手叫好也有人認為這個方案屬於道德綁架,人家追求自己生活方式是自己自由無權幹涉。至於自費留學出去而滯留海外的留學生科技人才如何吸引他們歸國或者說需要找到人才流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需要從我們自身找原因了。首先我們必須客觀看到為什麼中國這些留學生人才不願意回國願意留在美國,這涉及到美國的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美國對於人才的重視程度及他們為了挽留人才所制定的政策還有最重要的是需要我們改變些什麼。
  • 清華留學生不歸國,教授回應質疑,網友反駁:都在給外國打雜
    作為中國頂尖的大學之一,哪怕在國際那也是享譽盛名的高等學府。然而,在中國十大科研成果中,沒有一個來自清華。這引起很多人質疑,很多網友都在想,清華大學的科研經費最高,他們在做什麼?然而,最近越來越多的針對清華的負面情緒在網際網路上被曝光,主要是因為每年有太多的留學生本科畢業後,出國留學後沒有回國發展,導致了大量的人才流失,為西方國家創造了價值。因此,它引起了很多批評,人們質疑這麼多的資金和贈款被用來為其他國家培養人才。
  • 我們需要怎樣的歸國留學生
    會議有很多主題涉及到了國際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今天想談談的卻是這個會議所選取的主題:Global Imperatives- Local Realities. 如果一定要意譯過來,似是「(教育)符合國際化人才需求以及(勝任)本地環境的挑戰」。自從我從健康領域轉到教育行業後,身邊的很多朋友常常會提出諸如:讓孩子選擇留學到底有些什麼好處和風險,歸國後就業競爭力怎麼樣之類的問題。
  • 英國留學生歸國的好處
    大家好,因最近疫情影響許多在外留學的同學都被迫歸國,並有些學生也不考慮後續想繼續出國了,針對這個我們今天來個大家介紹介紹,出國留學的好處有哪些以及《留學回國人員證明》到底是什麼?
  • 從留學生滯留海外談一談中國人才流失現象
    改革開放後中國掀起海外留學的熱潮,起初都是公派留學,最近十幾年來,隨著中國家庭收入的提高,中產階層擴大,他們願意把自己子女送出海外去留學,多半選擇美國,英國或者西歐其他國家,但是這些階層出去學習的孩子其實很大一部分從出去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沒有回國的計劃打算了,他們已經抱著出去就不再回來的打算了,最終很多人他們學有所成後真的就選擇定居當地發展,很多還加入了所在國的國籍,用自己所學知識為他國父母,這些現象也可以稱之為中國人才流失現象
  • 歸國留學生:做一個愛國的天之驕子,不做崇洋媚外的害群之馬
    結果,這個求助終於上了微博的熱搜一天,很多人開始痛罵相關單位辦事不力,這樣的謾罵也持續了一整天。 因為很多人一看到「聯繫當地大使館也沒有辦法」這樣的字眼就開始做起鍵盤俠,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實際上相關工作人員早就了解情況並和國內單位在溝通航班問題,而這些是留學生看不到,更是自媒體看不到的工作,在部分留學生和很多自媒體及網友眼裡,你們都沒幹活,害得那麼多人滯留異鄉,而最後如願以償回國,更是覺得是迫於媒體的壓力才去做的。現在,國家層面做出了行動,這說明祖國關心在海外留學的莘莘學子。
  • 雜談:關於留學生留學與學成歸國
    看了之後我也蠢蠢欲動,不吐不快,談談自己的看法。 留學生問題近年來成為了社會討論的焦點,尤其是今年以來更為突出。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衝擊和國際航班減少造成絕大多數海外留學生無法回國或無法正常返回學校讀書,中美對抗下美國取消部分中國留學生籤證等等。對於海外留學生,特別是在美國的留學生,2020年是特別艱難的一年,但這些同學們表現得非常出色。
  • 求職PK進行時,2020年大批海歸留學生歸國
    來源於英國的歸國海外留學生佔比為26.01%,排名第一;來源於澳大利亞的歸國海外留學生佔比為16.11%,排名第二;來源於美國的歸國海外留學生排名第三,佔比為12.63%。這三個國家的海外留學生佔比高達50%以上。其他國家依次是韓國,德國,俄羅斯,加拿大,法國,日本,義大利。在之前的留學生回國人數統計中,每7個留學生有1人選擇回國。
  • 留學生,你為什麼回國?
    《中國留學生美國就業白皮書》顯示,2016年中國大陸送出約55萬名留學生,其中約34萬人選擇赴美,成為留美海歸人數達到歷史新高的一年。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中比重、地位日益提升,回國發展已成留學生畢業後的「新常態」,據教育部預測,預計至2017年海歸人數將達到66.6萬人次。如果這一數據還不能說明問題,將它放在歷史中比較或許更明顯。
  • 歸國留學生入學高職大專遭人反對,可插班本科,對高考生公平嗎?
    歸國留學生入學高職高專,為何會在出現之後就很快受到了重視?原本這是現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的倪閩景委員,為有需要的家庭提出孩子不再或者暫時無法前往海外求學,而提出的一個折中建議,卻是因為被媒體誤傳、以及個別留學生對此反映過大,因而才在這兩天鬧得沸沸揚揚。
  • 留學生歸國可入學高職高專?委員回應了……
    25日,因為一則「因疫情歸國留學生可入學高職高專」的消息,全國政協委員倪閩景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為何會思考留學生歸國讀書問題?為何會建議讓留學生可以免試就讀高職高專?帶著這些問題,今天,記者對倪閩景委員進行了專訪。記者:為什麼會針對留學生回國就讀提出建議?您是怎樣梳理出這個問題的?
  • 為什麼很多留學生不願意做代購?
    然後就是誰家的小誰通過代購都掙多少多少錢了等等一些話,這時候我總感覺我在她們眼裡面就像敗家子一樣,只知道花錢不知道掙錢。其實像我一樣不願意做代購的留學生或者生活在國外的人還真非常多,原因其實都差不多,下面我就從我的自身經歷講起吧。
  • 中國留學生「困死」在歸國政策裡,究竟是誰在「造孽」?
    歸國登機標準再三收緊,連帶著也一併收緊了一眾計劃回國的留學生、及海外華人們迫切歸國的心。  此前的雙陰檢測已經算得上很嚴格了,如今的新規範,更是加大了檢測難度。  一些網友表示,本來只要在機場和旅行途中擔驚受怕就過去了,現在新標準出爐,流程又得延長…  他們為此承擔的風險也隨之提高。
  • 一份留學生的歸國求職記
    這也是很多同學出國前就想好的。雖然國內畢業生求職競爭激烈、海歸人數不斷增加的傳聞不斷曝出,但很多人都像W一樣,並沒有過多的焦慮,毅然決然的出國深造。 直到自己真正加入到這場「競爭」中。到後來覺得小公司也行,之後變成沒聽過的公司也願意試一試,再到現在連城市都不挑了,去哪都行。」 海歸的求職坎坷路《2019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調研數據顯示,海歸的畢業年薪集中在 10-20 萬元區間,佔比 40.2%。
  • 問了200+僱主後總結的「留學生歸國求職優勢與弱勢」
    留學生就業問題一直以來都頗受關注,今年遭遇全球疫情,許多海外學子也把目光聚焦到了歸國求職的機遇與挑戰上。復旦大學管理學院職業發展中心(CDO)向200多家僱主發出了調研問卷,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歸國留學生在國內就業市場有哪些優勢與弱勢。職業發展中心主任曹能就此話題進行分享——首先,我們來談談,僱主們認為留學生有哪些優勢?
  • 留學生歸國後,找工作和國內大學生比誰更容易?結局讓人猜不到
    留學生歸國後,找工作和國內大學生比誰更容易?結局讓人猜不到最近幾年,我國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變得越來越多,這些選擇出國留學的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學生都是為了將來在國內更容易找工作才選擇出國留學的。那麼留學生歸國後,真的比國內的大學生更容易找工作嗎?我們不得不承認,出國留學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是有一定好處的,留學期間,學生們不僅可以真切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還可以學到很多在國內學不到的知識。所以很多已經歸國的留學生都認為那段短暫的留學生活是他們人生旅途中特別珍貴的經歷。
  • 留學生歸國證明怎麼辦?
    每年國外留學畢業回國就業的同學們都會面臨如何辦理國留學生回國人員證明的問題。很多同學回國之後才意識到需要辦理, 今天就來給大家深度解析留學回國人員證明的辦理, 希望能夠對正在辦理的同學起到些許幫助。留學回國人員證明又稱為三聯單,是由中國駐留學國外領館的教育組開具的一式3份、用於證明你曾在該國留學的官方憑據。這份證明文件一式三聯:1. 第一聯由本人永久保留,需要時可提交複印件;2. 第二聯由留學人員帶回國待辦理相關手續時備用;3. 第三聯則由中國駐外大使館教育處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