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百善孝為先,萬惡yin為首,這兩句俗語,但是有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後面還跟著一句話更是句句都是大實話。
「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寒門無孝子。」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所有的善心裏面孝心排在第一位,但是要衡量一個人孝不孝順不能光從他平時的行動給予的物質滿足上看,要從他的心意來看,如果光從平時的行動就判斷這個人孝不孝順,那麼窮人家就沒有孝順的孩子了。
這就牽扯到貧富的問題了,如果單從平時的行為物質上的給予來看那麼窮人家就沒有孝順的孩子,因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給不了父母好的生活物質上的滿足,也可能還會讓父母跟著挨餓受凍,風餐露宿,因為他們沒有那個能力讓父母過上好的生活。
但是他們尊重父母不讓父母為自己擔憂,如果他們有一碗粥他會全部給自己的父母,寧可自己挨餓也不讓父母餓著,他有一千塊錢會全部給自己的父母,他自己寧願一分錢不花也要減輕父母的負擔,竭盡全力這就是孝順。
而有錢人家的孩子雖然很輕鬆讓父母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物質上也能很容易滿足父母,但是他卻不尊重父母總是惹是生非整天讓父母提心弔膽,如果他有一千塊錢他可能只給父母五百塊錢,因為他的心裡只有他自己。所以孝順還是要憑心而論的。
當然這只是用作比喻,並不是說所有的有錢人就都不孝順,有錢人也有很多很孝順父母的,而窮人也有很多人不孝順父母的,這裡只是以事論事大家不要在意。
我們中國人從古至今最看重孝道,更是把孝道排在百善的首位,因為從一個人孝不孝順父母就可以看出這個人的人品,如果一個人很孝順父母,那麼說明這個人心地善良,在其他方面也就不會太差,古人用一個人的孝心來衡量一個人對君主是否忠心,如果這個人很孝順父母那麼他也會對君主很忠心,如果他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那麼他肯定也不會對自己的君主忠心。
這樣的方式用到現在也是很實用的如果一個人自己的父母都不管不顧,那麼這個人的人品也肯定好不到哪裡去。
「萬惡yin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無完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所有的罪惡以人心的貪念為首,但是要論一個人的好壞,不能從心而論,要從他平時的行為來分辨,如果從心而論那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好人了。
人世間最大的罪惡就是人心的貪婪,但是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卻不能根據個人的心理而定,一個人一個看法,也許這個人在你心裡他是壞人做的事你都看不順眼,但是在別人的心裡也許就成了一個好人,所以說不能從心而論呢,一個人你想他是好人他就是好人,你想他是壞人,他就是壞人,做什麼事都是壞事。
判斷一個人的好壞要根據他平常的作為來看,他所做的事是為了大家好,是主持公道,是見義勇為,總之是對大家有益的事就是好事。
比如說,一個人他要免費為大家修一條路,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很多人讚揚他,可是就有那麼幾個人說他是壞人,怎麼回事兒呢,因為修路佔了他們的田地破壞了他們的利益,所以在他們的心裡這個人就是個壞人。
所以說要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就沒有好人。
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不知道大家怎麼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