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無論哪一種酒,都是由碳水化合物發酵而成的液體。澱粉是最常見的碳水化合物,卻不是直接與酵母菌起作用,必須經過水解變成發酵造酒,這是釀酒的基本化學原理。
那麼,在文化未開的遠古時代,天然的釀酒材料,恐怕非野果含糖分,可以直接發酵。宋代周密的《癸辛雜識》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李仲賓家有個山梨園,每年照例收穫山梨兩車。有一年,恰逢水果的「大年」,收穫特別多,比往年增加了好幾倍,賣不出去,拿來餵豬又覺得可惜,於是李仲賓想出了一個妙計 ,將幾百個山梨儲存在一隻大缸裡,用泥將缸蓋封起來,他的本意是想將梨藏起來,慢慢享用。沒想到半年後,李仲賓經過園子,忽然聞到一股誘人的酒香,他以為是看園子的人釀有好酒,但是搜索了一陣無所得。他循著酒香認真追尋,才知道酒香來自藏山梨的大缸。打開一看,缸中的裡以化為水,「清冷可愛,湛然甘美,真佳釀也」。
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一缸佳釀,得來全不費力。既然水果可以自然而然釀成酒,上古時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野果,就成釀酒的天然原料了。於是,《淮南子·汜論訓》說「猩猩知往而不知來」,漢朝高誘注云:「猩猩,獸名,知人姓字。嗜酒,人以酒搏之,飲之不惜,醉而被擒。」意思是說,猩猩雖然聰明到能知道人的姓名,卻經不起喝酒的誘惑。那麼猩猩初嘗禁果,第一次喝酒是從哪裡來的呢?顯然是天然釀成的果酒,而且猩猩肯定喝過多次,成了「酒鬼」,才會上人類的當。
猩猩愛酒還不算奇聞,猿猴造酒才是千古佳傳,這類記載在古書中也屢見不鮮。明朝人李日華在《紫桃軒雜綴,蓬櫳夜話》說:「黃山多猿猴,春夏採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十步。」《清稗類鈔·粵西偶記》也說:「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採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到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
上述兩條還算是簡略記載,清代的《蜨階外史》則說的更為活靈活現:永平與邊城近地多山,山多猴。一旦,群猴移家,百十為隊,攜持保抱遍山谷。山下居民聚觀甚多,有稚子拍手呼,猴謂人將圖已,並狂竄去,遺土盎甚多。範土而成,大可受鬥許,小亦數升,混合如鑄,居民拾而鑿,清汁滿中,深紅淺碧不一色,酸甘澀不一味,並芳冽,蓋猴雜採山果釀成,大風雪不能出,乃開飲,亦旨,蓄御冬之意也,因名猴兒酒。
一驚一咋之間,猿猴丟棄了賴以過冬的戰備儲存,飽了居民的口腹。猿猴僅僅是一般動物,尚且能「釀酒」,人類的祖先北京猿人在50萬年前已經能保存火種,想必也能受野果自然發酵的啟發,釀出果酒。如此說來,人類的造酒史嗎,真的久遠極了,幾乎與人類的誕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