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的中國年

2020-12-20 央廣網

  2014129,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都市之聲分別在微博和微信公眾平臺上發起了「鏡頭下的中國年」主題活動。活動意在提倡聽眾朋友在過年期間,將自己家鄉的年夜飯,年貨,過年時去過的地方等等,拍攝下來,用鏡頭記錄下屬於自己家鄉的中國年。

  與此同時,在廣泛宣傳和發動聽眾參與互動的同時,都市之聲也帶領聽眾一起回顧了中國年的習俗,並在公眾平臺上相繼發出了民俗知識普及的話題。有「大年初一扭一扭」,「大年初二回娘家」,「大年初三不出門,「大年初四迎神接神」,「當破五邂逅立春」,「大年初六送窮鬼」等民俗主題,向聽眾展現了中國人過年時的習俗。為了響應活動主題,我們也呼籲聽眾將自己家鄉過年時的風俗習慣發送給我們。

  另外,在宣揚中國人過年民俗的同時,我們還設立了另一個「北京小吃」的主題。每天向聽眾介紹一種傳統的北京小吃,例如艾窩窩、驢打滾兒、糖耳朵、糖卷果等等。讓聽眾在享受過年和家人團聚的喜悅的同時,更深層次的了解老北京的飲食文化。同時也鼓勵聽眾將自己家鄉的年貨,傳統小吃拍下來發回我們,用鏡頭記錄下專屬於自己家鄉的中國年。

  此外,本次活動還得到了中國輕工業出版社的支持。我們為微博轉發量前五名的聽眾提供了作家潘潘貓新作《幸福,私廚定製》每人一本,微信轉發量前五名的聽眾將提供了作家錦食堂的作品《最好的廚房》每人一本,並且會評選出「最具人氣獎」一名。

  鏡頭下的中國年,重在體現一個「年味兒」。爆竹聲中除舊歲,新的一年,都市之聲還會發起更多優秀的活動,帶領大家一起,感受都市人的風採! 

  以下節選兩位聽眾的留言與圖片:

  以下節選兩位聽眾的留言與圖片:

  青山雅居:多少年來都是父母做年夜飯,孩子們回家陪父母一起吃年夜飯,歲月流逝,父母做不動了,還不願意去外面的飯館吃,嫌貴!總是找藉口說外面做的沒有自己做的好吃。我父親是上海人,做得一手的好菜,可是歲月不饒人啊,80多歲了,沒辦法我只能在外面訂好年夜飯,回家告訴父母,飯我訂好了,押金我都交了,不去吃也不退押金了,老人怕浪費錢也只能跟著我們一起去吃年夜飯了。

  @倪子珺:昨天吃的年夜飯,大紅燈籠高高掛,喜慶,吉祥!紅酒包含著紅紅火火,甜甜蜜蜜。16人菜,最有特色是四喜丸子!綠豆,肉,魚,藕。團團圓圓,合合美美!

相關焦點

  • 加拿大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特色
    加拿大攝影師鏡頭下的中國特色
  • vivo S5鏡頭下日本橫濱中華街,滿眼都是中國年味
    隨著中國日益強大,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春節也早已走向了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都開始了解春節並且與中國人共同慶祝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次我們來到了位於日本橫濱的中華街,感受到了這條亞洲最大唐人街的中國年味,並且還用vivo S5記錄下了這異國春節的熱鬧景象。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街如今華人遍布世界,華人共同聚集就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唐人街。這條擁有150多年歷史的橫濱中華街是日本三大中華街之一,同時它更是日本甚至整個亞洲最大的唐人街,非常具有中國特色。
  • 流水線的樂章:95後女生鏡頭下的中國薩克斯村
    紐約時報2018年1月4日報導《中國的「薩克斯之都」》 China’s 『Saxophone Capital,』 a Factory Town Transfixed by Kenny G新華社的記者在一份報導中如此寫到:被譽為「薩克斯之父」的比利時人阿道夫·薩克斯在1840年發明薩克斯時或許不曾預料
  • 央視鏡頭下的譚松韻依然美美噠
    近日,譚松韻接受央視《跨年盛典》專訪,鏡頭下的她依然那麼美。都說央視鏡頭是最能反映一位明星真實顏值的鏡頭,但是譚松韻依然是那麼美,凍齡女神這個稱號不是白來的,好喜歡譚松韻。訪談中譚松韻透露在此次晚會中演唱了愛豆的歌《飛雲之下》,同時表示對自己今年的工作還算滿意,明年會繼續挑戰新角色,在期待的同時也不得不感嘆,譚松韻真是太可愛了,央視鏡頭下的她仿佛連笑容都帶著青春的氣息。小編看了一位松韻的粉絲說的話:從16年《最好的我們》播出,我認識了她,也因此關注了她。
  • 文化之眸:中國影視鏡頭下的人類學盛宴
    這次影展作品的作者有年近八旬的中國影視人類學奠基者,也有尚未畢業走出大學校門或來自偏遠山區的二十出頭的熱血青年,其間橫亙著一大批獨立電影人、影視人類學者、紀錄片愛好者和新聞記者,他們用專業攝影機或簡陋的DV記錄了民風民俗、城市鄉村,鏡頭中既凝結了深刻浪漫的人文關懷,更有犀利冷靜的客觀審視。
  • 曹格鏡頭下的女兒,吳速玲鏡頭下女兒有差別
    ,留著一個非常甜的劉海,而且頭上還扎著一個深藍的的髮帶,樣子看起來十分的可愛,曹格鏡頭下的女兒確實變化很大,不過吳速玲鏡頭下的女兒卻有差別。曹華恩和曹三豐在對於曹格鏡頭下女兒的樣子和吳速玲鏡頭下女兒的樣子之前,我們先聊一聊曹華恩的故事,2014年5月12日,也就是曹華恩四歲左右的時候,父親曹格帶著曹華恩和曹三豐參加了湖南衛視的
  • 蘋果三星都離不開,中國手機鏡頭用20年徵服全球
    在中國智慧型手機產業鏈中,手機鏡頭產業的核心玩家有哪些,他們與中國臺灣大立光這樣的與蘋果公司深度綁定的龍頭之間還有多大差距?在臺灣科技產業年創造200億美元貿易順差背後,光學產業能否率先突破實現大陸產業鏈的替代升級?
  • 蘇寧索尼杯第五屆「鏡頭中的中國年」攝影大賽徵集令
    蘇寧易購攜手索尼,連續五年共同打造中國最具關注度的攝影比賽——「鏡頭中的中國年」。2020年1月8日起第五屆「鏡頭中的中國年」活動正式拉開帷幕!參與比賽就有機會贏取索尼全畫幅旗艦AM3K以及成都三日遊旅行大禮包。頂尖攝影大咖擔任評委,蘇寧易購誠摯邀請您用鏡頭展現您眼中的中國年、幸福年。
  • 視覺中國鏡頭下的林心如,臉上浮粉嚴重,網友:「得罪了攝影師」
    近日,一眾明星都去參加了上合電影節閉幕式,視覺中國也公布了一組女星高清無修的大圖,所有圖片中,唯獨林心如的最為驚悚嚇人。也許是抓拍的原因,亦或是燈光給人的視覺影響,林心如並沒有那麼漂亮。畢竟林心如40多歲了,以前也是容貌驚豔所有人,誰也不能永遠年輕,不過還是自然點好。大家看,照片中的林心如是不是沒有我們想像中的好看啊。
  • 照相館攝影師鏡頭下的民國北京
    1910年詹布魯恩來到中國之前,他曾在美國軍中服役,參加過美西戰爭。1916年,他在長城遇到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路易絲·赫爾德琳小姐(Miss Louise Hoelderlin),兩人一年後結婚。要不是因為身體健康惡化,詹布魯恩不會離開中國。這或許和12年前的那次受傷有關,當時張勳的辮子軍進京復闢,在城牆上拍攝兩軍交戰的詹布魯恩被炮彈炸傷。
  • 老外鏡頭下的中國小吃,皮蛋用烤的,饅頭是黑的,圖4看完沒食慾
    在我們中國其實有很多非常美味的食物,這些食物不僅僅是讓我們中國人自己非常喜歡,就連不少外國人在吃過之後都非常喜愛。當然這也是說的一些少數食物,並不是說所有的食物都是這樣的,因為有很多食物,雖然說在我們中國人的眼中是非常美味,可是老外們卻不喜歡,甚至在他們的鏡頭地下變成了一個黑漆漆的黑暗料理,就比如說鏡頭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幾個食物一樣。
  • 中國光學鏡頭裝入全球手機
    原標題:中國光學鏡頭裝入全球手機   21世紀初期,中國
  • 老外鏡頭下的"中國睡"才叫出神入化
    這次可不是哪一位悠閒可愛的中國人成了主角,而是幾百個各行各業的中國人被記錄進德國攝影師貝爾恩德·哈格曼(Bernd Hagemann)的鏡頭。哈格曼先生從2002年到2008年在中國上海一共生活了7年,期間他行走各處,用自己的相機拍下中國人在千奇百怪的地方安然入睡的樣子,並且專門建立了一個網站和大家分享。
  • 30年前外國人鏡頭下的中國小吃,現在已經全部消失了
    中國自古以來本來就是一個美食資源豐富的國家。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美味佳餚,比如小吃等等等等,正在逐漸變得越來越受歡迎。越來越多的美食街被建立起來,走在街上,整條街都瀰漫著美食的芬芳。而且,每一種小吃都很開胃,簡直讓人胃口大開。
  • 華為的液態鏡頭專利被曝光了,下一個黑科技
    外媒HC消息,液態鏡頭可能是智慧型手機相機中的下一個黑科技,華為P50系列有可能將率先配備。最近,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CNIPA)批准了一項與液態鏡頭有關的重要相機模塊專利,該專利由華為於2019年12月25日提交,2020年4月7日批准。
  • 視覺中國鏡頭下沒有美顏和濾鏡的朱一龍,成功被臉上的痘痘搶鏡了
    最近朱一龍參加了視覺中國鏡頭的活動,在沒有美顏和濾鏡下的朱一龍是否還依舊是盛世美顏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其中最強鏡的不再是他的顏值了,而是他臉上的那個千年老痘了,之前朱一龍也像粉絲們解釋過了,這是因為早期卸妝沒有卸乾淨導致的,需要後期做一個小手術去清除,但是現在工作太忙了一直都沒有時間。
  • 1945年,美國人鏡頭下的中國遠徵軍
    1945年3月,最後一戰前夕的中國遠徵軍,在雲南,接受美國教官的培訓。他們的配餐標準是按照美式來的,但在實際供應中,結合了中國的實際情況。作為二戰時期的盟軍,對中國軍隊進行裝備和培訓是美國援華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 鏡頭下的科比:十五張照片 偉大的二十年
    2018年,伯恩斯坦獲得了奈史密斯名人堂的Curt Gowdy媒體獎,成為了籃球媒體界的模範和代表人物。 作為一名湖人攝像師,洛杉磯最大牌的巨星科比·布萊恩特無疑是伯恩斯坦拍攝過最多次數的目標對象。他為科比留下了非常多珍貴的賽場作品,今天,讓我們跟著伯恩斯坦的鏡頭來回顧關於科比·布萊恩特的二十年。
  • 將鏡頭對準美麗中國
    這類紀錄片打破文化壁壘,成為國際傳播的有效載體,不僅讓中國觀眾能感受到世界生物多樣態之美,也能讓世界觀眾體悟到中國獨特的動物種類與自然奇觀。   多維度觀照 喚醒生命共同體意識   近年來,隨著拍攝技術進步和敘事手法的成熟,自然紀錄片的鏡頭離大熊貓、長臂猿、雪豹等「明星」物種越來越近。特別是前些年由陸川導演的《我們誕生在中國》上映後引發世界觀眾的共鳴。
  • 「安徽,是一個濃縮的中國」《航拍中國》第三季安徽篇的空中鏡頭...
    ○參與《航拍中國》第一季時,潘揚攝製組在烏蘇里江衝鋒舟上起飛本報訊 氣勢磅礴的黃山奇觀 " 瀑布雲 "、雪白成片的碭山花海、顆粒歸倉時候的皖北麥收、隱於中科大校園內的第一個國家實驗室 ……5 月 22 日晚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航拍中國》第三季安徽篇,透過航拍鏡頭向全世界展示了 " 安徽之美 " 以及合肥的科技創新,在觀眾們直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