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轉瞬即逝,現在的我,總是會懷念童年的點點滴滴。那時候的時光總覺得是那麼美好。
記得剛上學時候,我是七歲開始上學,直接就是一年級。那會兒我的認知還只局限於附近的幾個村莊,可以說是「井底之蛙」。在上初中之前,從來沒有去過鄉鎮裡,更不知道縣城在哪裡,總覺得很遠很遠。只記得家裡如果有什麼事情需要去縣城的話,老爸總是會騎著很高大的鳳凰牌自行車,老媽坐在後座上,倆人一起去。每次都是早上八點鐘出門,晚上天黑了,才到家。
現在我知道了,家裡到縣城的距離大概是22公裡,一來一回,老爸要騎行44公裡的路程。放學了就坐在門口,眼睛直直地盯著回家來的方向,焦急地等著他們回來。
看到父母就會開心的喊著「爸,媽」,然後等自行車停穩,就開始找自行車旁邊掛著的袋子,袋子裡是買的各種平時吃不到的東西,還有我沒見過的吃的,玩的。最開心的是,給我買本子、試卷、還有文具盒。
小時候家裡窮,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家裡還沒有電,只有煤油燈,或者是蠟燭。晚上吃過飯開始寫作業,蠟燭的燈光有點弱,總是會把蠟燭放得離自己近些,天冷手凍得冰涼,還會用燭苗來烤一下。寫的認真的時候,一個不留神還會把頭髮給燒了,頭髮一股焦的味道。
那個時候的我,就開始上早自習,每天五點半跑步,校長領著做早操。那時候的小學還只有1年級-5年級。全校都出來跑的時候,五年級的帶頭,一年級的在最後面跟著。由於學校太小了,總是會出現首位並聯的情況。六點開始讀書,那時候我班裡有62名學生,三個人一張桌子,兩三個人一根蠟燭,今天用我的,明天用你的,等到天稍微亮一點,會把蠟燭吹滅,幾個人搬一條長板凳,然後坐在外面讀書。會和同桌比誰背得快,會比誰寫的字多。老師讓寫一張,我會寫5張、10張,就為了比同桌多一張,也為了得到老師的表揚。
七點放學,回家也就五分鐘的時間吧,放學就和鄰居姐姐背著媽媽做的布兜書包跑回家。那年冬天的一個早晨,天寒地凍真的無法形容,下過雪又化了之後的那種冰晶結成了一個個像錐子一樣的長長的冰。我們叫它「琉璃」,掛在房子的瓦楞上,樹枝上。
回到家看到老爸在做飯,由於老爸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做飯,老爸蒸的饅頭很大,每一個都裂開了,像一個個開心果咧著嘴笑,雖然賣相不好看,但是味道很好。那時候家裡是土灶,燒的是玉米的秸稈,還有秋天時候囤積的樹木的落葉。老爸在燒鍋,我去烤了一下手就直接去了堂屋。看到老媽抱著我弟弟,在給弟弟穿衣服。兩三歲的弟弟,嫌棉褲太冰,不肯穿衣服。我就拿去廚房在灶那邊烤了一會兒,然後用自己的衣服包著他的棉褲去給他穿上。他看我手上還拿著吃的,著急的跟我要,口水都流出來了。
那時候的冬天特別冷,但是空氣特別清新。晴朗的冬天,早晨太陽從東邊冉冉升起,露出紅黃橙的顏色,冰冷的空氣中,還夾雜著一縷縷的陽光,輸送著一股股地溫暖。
春天來的時候,會跑到地裡去挖野菜,夏天來的時候,會在下午放學之後趕著家裡的一頭母羊去放羊。帶著大化肥袋子,拿著鏟子,可以在放羊的同時,順便割一袋子草回家餵豬。躺在河堤上,和鄰居姐姐一起看藍天白雲的形狀,想像著生活的美好,憧憬著未來。玩好了就去割草,袋子裝的滿滿的,快要跟我的身高差不多了,因為個子小背不動一袋子草,胳膊在背後沒那麼長,就會找很多結實又長長的草,編一根「草繩」,然後兩手拽著草繩,把袋子緊緊地背在身上,趕著羊群就回家了。
又苦又累,但是很開心。沒事的時候把家裡裡裡外外收拾一遍,或者做個小手工,又或者自己去背課文了,或者跟鄰居姐姐,去玩跳繩,捉迷藏,各種小遊戲。
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電視沒有電話,但是一家人在一起能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開開心心的很幸福了。現在是衣食無憂,可是再也找不回童年的那種幸福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