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神山醫院建設這一中國奇蹟的背後,是億萬中國人的並肩作戰;是各行各業的不講條件,不計代價;是同舟共濟、堅不可摧的中國力量 ……"2 月 29 日,在長沙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打造的空中思政課堂第一輯《火神山背後的土木力量》中,學院副教授黃戡老師聲情並茂地向學生們講述著在抗擊疫情戰場上土木人的戰 " 疫 " 案例。
" 中國效率中國速度太強了!"
" 老師講解得好全面,讓我大有收穫!"
" 說得我熱血沸騰,學土木絕對是我迄今最明智的選擇!"
……
看著聊天窗口裡不斷彈出的評論,黃戡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獲得來自學生的認同和共鳴,對黃戡來說早已不是第一次,但在經歷了一個特殊而漫長的 " 寒假 " 之後,這些反饋顯得格外珍貴。
" 在親身參與了這場戰『疫』之後,我對自己作為中國人、作為教師、作為黨員的身份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黃戡說。
" 我是黨員我先行 "
完成手頭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報告,備好新學期的兩門專業課,帶著父母和妻兒去廈門旅遊 …… 這是黃戡最初的寒假計劃。然而,計劃被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
從得知疫情消息的第一天起,黃戡就密切關注著疫情地圖的數據走向,甚至還嘗試過利用概率統計數學建模來預測疫情的發展。大量的信息告訴他,這次的疫情來勢洶洶,並不簡單。
1 月 21 日,長沙市確診首例新冠肺炎病例。當時大部分群眾還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聚會打牌、扎堆散步的現象在黃戡居住的小區隨處可見。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放下了手中書寫申請報告書的筆桿,和家人商量後取消了出行計劃,同時向社區提出建議——成立志願者協會,組織協調志願活動,向居民宣傳疫情防控知識。他也第一個報名成為了社區防疫志願者。
1 月底,黃戡所在小區出現了一例確診病例。作為志願者的黃戡任務也在增多:每天在小區門口做好人員進出登記,測量體溫;到社區服務中心幫助工作人員電話排查居民有無湖北接觸史,有無肺炎疑似症狀;幫助居家隔離人員採購物資,送貨上門 …… 但即便是在氣溫驟降、狂風暴雨的那些天,他的志願工作也從未中斷。
(黃戡在社區服務中心電話排查居民健康信息。)
一次在趕往值班點的路上,大風將他的雨傘骨架吹折了。傘打不開,他索性穿著一次性雨衣逆著風雨繼續前行,同行的社區工作人員說:" 黃老師,您太拼了!"
" 我是黨員我先行,我為社區守好門!" 這是黃戡在業主群中報名成為志願者時的 " 宣言 ",至今為小區居民津津樂道。他在群中向社區提出的建議如嚴禁外來車輛、人員進社區,建立志願者工作檯帳,全面排查 " 三不人員 "(不接電話、不回信息、不開房門的居民)等,也都一一被採納。
在他的帶動之下,短短幾天,社區的防疫志願者就超過了 100 名,其中很多是黨員幹部、退休醫生、退伍軍人,甚至還有在家帶孫子的老人。連黃戡 8 歲的兒子也學著爸爸的樣子穿上了雨衣:" 我要和爸爸一起去做志願者!"
在志願者和社區工作人員的齊心協力之下,黃戡所在社區至今沒有再出現過一起新增病例。作為最早向社區倡議招募防疫志願者的人,黃戡也受到了不少社區工作人員和群眾的讚揚,他有些不好意思," 我只是盡了一個黨員應盡的義務。"
" 要愛您愛您 "
20 多天的社區一線防疫工作中,黃戡還積極向社區捐贈酒精、口罩等防疫物資,一不小心就將 " 家底 " 捐 " 空 " 了。
一日,黃戡突然發現自己家中捐得僅剩下一個口罩,急忙在小區業主群裡詢問鄰居們是否有購買渠道。一位從未謀面的鄰居先是放了 10 只 N95 口罩在他家門口,又在微信上拒絕了他的轉帳。鄰居說:" 黃老師,我很敬佩您敢說敢做,也感謝您為社區做出的貢獻。口罩不用給我錢,給錢我就不送了!"
這場前所未有的戰 " 疫 " 中,作為老師的黃戡,最關心的還是學生。
" 請所有同學注意並通過網絡勸導你們的親朋好友:在家學習生活、讀書看報、陪護家人、守護健康!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務院號召 …… 這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2020 我們一起努力加油,快速打贏『新年第一戰』!"
從 1 月 24 日除夕開始,所有黃戡的學生都收到了來自他微信或 QQ 的信息。黃戡的朋友圈,幾乎每天都在轉發防疫指南信息,提醒大家做好防護。
土木學院 18 級研究生王棟受到了來自黃老師的 " 格外關照 "。他是黃戡所有學生裡唯一一位湖北籍學生,這個寒假,他打算完成一篇關於隧道圍巖研究的論文。黃戡好幾次指導他到深夜,不僅將之前自己所有相關的研究成果都發給了他,還多次詢問他生活上是否有困難,表示自己隨時可以全力幫助他。
" 雖然我和家人都很健康,一切順利,但是身在重災區還是會有些恐懼和擔憂。黃老師的關心讓我覺得整天悶在家裡的日子也沒那麼難過了。" 受到老師的影響,王棟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基礎上,也開始參與社區防疫工作,為小區出入人口做登記。
黃戡的志願服務不停步,愛心捐贈也未停歇。
他向武漢市慈善總會的新冠病毒防控專項基金捐款 2020 元後,又在長沙理工大學發起的捐贈活動中先後向湖北群眾捐贈 1000 元愛心臍橙,不久,再向湖北籍優秀貧困生捐贈 12020 元現金。
(黃戡愛心捐款的電子證書。)
"12020 的諧音是『要愛您愛您』。我愛長理的老師,愛長理的同學,希望以這點綿薄之力溫暖湖北籍學子,激勵他們奮鬥的信心。" 黃戡真誠地說。
從小家境貧寒的黃戡,深刻體會過寒門學子的苦楚。上大學以後,他再沒向家裡要過錢,一直是靠學校的各項獎助學金和自己的勤工儉學完成學業。也正因為如此,他希望將當時從社會各界獲取的關心和支持延續下來,力所能及地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 他是那種就算自己身上只有 100 元也會捐掉 70 元的人。" 黃戡的愛人透露,他在大學時期曾因參加一個徵文大賽獲得過 1 萬元的特等獎學金,自己留了 2800 元,剩下的 7200 元都分給了其他學院幾個素昧平生的同學。這次,學校組織捐贈,黃戡將卡裡僅剩的一萬多元全部捐出後,笑著對 " 主管 " 家中財務的愛人說:" 接下來的家庭開支就靠您啦!"
家國情懷在信中、線上流淌
2 月 16 日,是學校原定開學日的前一天。是夜,黃戡寫下一封長信,信中說:"…… 希望你們做一個講誠信有溫度的人,讓青春在抗疫戰爭中閃閃發光!用愛心溫暖他人,為行人點亮心燈!"
這封信的接收人,是黃戡作為班導師的土木工程學院隧道 1701 班全體同學,以及他指導過的 12 名研究生和 50 名本科生。" 雖然線下開學的日子因為疫情影響推遲了,但我還是希望以這種方式讓同學們有一種開學上課的儀式感,在特殊的日子裡凝聚大家的心,尤其重要。"
黃戡將信發出後,又在學院組織的 " 抗疫有我 · 為學導航 " 主題班會中,向同學們分享了自己在社區戰 " 疫 " 的經歷。
不少學生深受感染,立即行動起來。有同學上網購買物資捐給湖北災區,有同學加入了所在社區、村莊的防疫工作,還有同學自製口罩送給身邊需要的人 ……
" 黃老師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也帶來了動力,促使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在當下能為國家、為社會做些什麼,並且馬上去做。"16 級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專業學生張苗說。
在《火神山背後的土木力量》這堂課中,黃戡先後為學院大四和大一的學生講解了火神山醫院的建造過程,從基礎處理到後勤保障,從能源供應到移動通信,從信息系統到物流運輸 …… 詳細的敘述讓同學們在短短一小時內就充分體會到了中國制度和治理體系在關鍵時刻顯示出來的優越性。在他講到土木人僅用三天時間就完成火神山的場地平整工作,排空、清淤、回填,全力克服物資交通進出等重重困難時,同學們更是心潮澎湃," 震撼 "" 感動 "" 自豪 " 成了課堂評論的高頻詞。
(黃戡在家中為學生主講空中思政課《火神山背後的土木力量》。)
對大四學生,黃戡在課堂末尾為他們設置了一個 " 頭腦風暴 " 環節,請他們談談在土木工程建設過程中,如何做好危險源辨識和風險源管控;對於大一學生,黃戡則設置了 " 奇思妙想 " 環節,請他們暢想未來醫院的建造模樣。
" 要做好危險源辨識,我認為要從技術層面和管理層面兩方面來說 ……" 大四的學生思路清晰,有理有據。" 未來的醫院是否可以安裝地震感應系統?這樣地震來時便可以將損害降到最低 ……" 大一的學生天馬行空,腦洞大開。
" 同學們回答得都很棒,最後一個問題是:作為未來的土木工程師,你們所理解的家國情懷是什麼?" 黃戡拋出了最想問的問題。
" 有國才有家,在祖國大地上,每一棟房屋、每一條路、每一座橋都是我們土木工程師的家國情懷;促使我們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的那種力量,也是家國情懷;而黃老師您的戰『疫』故事也告訴我們,在災難來時盡己所能去幫助他人、貢獻社會,同樣是我們應有的家國情懷。"16 級巖土專業田聽同學的回答,獲得了最高贊。
通訊員 劉飄逸 瀟湘晨報記者李柯夫
【來源:ZAKER瀟湘】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