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戰鬥中,舉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尤其是廣大醫務工作者和幹部群眾挺身而出、犧牲奉獻,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生命讚歌。這些可歌可泣,催人奮進的故事,令我省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受感召和鼓舞,強烈地激發了他們為人民書寫、為時代立傳的創作熱情,增強了他們肩負起新時代文藝工作者使命的責任感。
我省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多種藝術形式投身抗「疫」,他們或歌頌戰鬥在抗「疫」前線的英雄風範,或歌頌八方馳援武漢的大愛精神,或歌頌堅守崗位、忘我勞動的敬業品格,或歌頌相守互助、無私奉獻的可貴品質,展現了全民抗「疫」的宏闊畫卷,凝聚起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的強大合力。
用有溫度的作品給疫區人民一份力量
一位患者被隔離收治,後經醫護人員的細心觀察護理解除隔離,主人公在出院之際,動情地書寫了一封感謝信給醫院及醫生,並把一束向日葵鮮花獻給了白衣天使。
「《感謝有你——解除隔離》,這件作品的創作是有感而發的,隨著疫情的蔓延國家發出支援湖北的指令,無數個白衣天使逆流而上奔赴抗『疫』一線,她們義無反顧捨身忘死,換來的是無數個生命的希望。每天看著電視裡報導的感染數字,總想為疫區人民做點什麼。」
自省美協發起「眾志成城抗擊疫情」主題美術創作活動以來,我省的畫家劉晨曦經過反覆構思、選擇角度,最終經過四個通宵的創作完成了這副工筆畫作品,「我努力營造一種溫馨和諧美好的氛圍,希望這樣有溫度的作品能給疫區人民一份力量。同時我也堅信籠罩中華大地的陰霾一定會雲開霧散,就像畫中盛開的向日葵一樣明媚燦爛欣欣向榮。」劉晨曦說道。(莫昌偉)
「非遺」小曲唱出戰「疫」情
「胡胡拉來鼓鼓響,我給大家把曲兒唱;鼠年春節不平常……」
最近,在全國各地抗疫曲藝作品展播中,這首西寧快板賢孝《抱團抗疫共患難》因具有濃鬱的鄉村氣息和地方特色,再加上樸實、自然的語言,敘述細膩,場景生動,貼近生活,留給聽眾深刻的印象。
疫情當前,基層文藝工作者也行動起來了。
這首快板賢孝的作者之一是西寧市城中區總寨鎮總南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叫盧吉儒。
盧吉儒自幼喜愛青海民間小調,地方曲藝,更善於表演,具有獨特的演唱風格。2005年,為了恢復本村已遺忘了將近20年的「非遺」項目平弦,盧吉儒積極動員親朋好友,自籌資金,自發組織村上的業餘愛好者,自編自演了大型平弦劇目《福壽圖》,不僅讓這一「非遺」項目發揚光大,而且還湧現出了一批年輕的文藝活躍分子。盧吉儒本人也被西寧市精神文明辦授予「市級文化中心戶」稱號,現在是中國曲藝協會會員,青海省民間曲藝家協會會員。多年來,他跟隨縣曲藝隊、市曲藝組織的文藝演出隊、多次到各鄉鎮為基層群眾送文藝演出,並積極創作貼近時代、貼近生活的作品,得到廣大曲藝愛好者的好評。
今年春節,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以來,牽動著全國、全省人民的心,也牽動著全省文藝工作者和盧吉儒的心,省文聯也向全省廣大文藝工作者發出「凝聚力量,共克時艱」的倡議,號召大家行動起來,以文藝的形式記錄和謳歌抗擊疫情一線的各行各業工作者的大愛情操與英勇事跡,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表現時代脈動和「青海溫度」,凝聚力量,鼓舞鬥志,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力量。
「我一直在關注疫情的變化和報導,作為一名基層曲藝工作者,我應該為這場戰役做些什麼。」盧吉儒在家創作,用手機錄製音頻。他和省演藝集團平弦劇團團長張曉宇,經過兩天的時間,最終共同創作出了西寧快板賢孝《抱團抗疫共患難》。作品謳歌讚頌了全國上下齊心協力,共同抗擊疫情的動人場景,同時提醒老百姓做好防護。曲調朗朗上口,並在宣傳過程中用方言來演唱,讓青海老百姓聽起來更為親切,唱出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人間大愛。盧吉儒說,希望用「非遺」的文藝作品為抗「疫」戰士們加油助威,鼓舞士氣、振奮精神、為阻擊疫情凝聚力量發揮積極作用,增強大家的抗「疫」信心。
「眾志成城渡難關,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堅定信念心向黨,驅散烏雲見太陽;期盼英雄凱歌旋,舉杯慶祝萬民歡!」
有一種精神,正從溫暖的曲調中不斷勃發,成為眾志成城的力量源泉……(李欣)
小小衍紙畫傳遞戰「疫」力量
「在疫情面前,我想用藝術給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帶去一些慰藉和力量,在疫情肆虐、全民防控的關鍵時刻,我想用手中的作品向他們致敬。」婦女手工藝人方玉紅有些激動地說。
今年31歲的方玉紅是西寧市湟中縣李家山鎮新莊村人,在與病魔頑強抗爭3年後,2017年她靠著一門手工藝技能,如鳳凰涅槃一般「轉身」成為西寧市城北區「雙創」基地的一名創客,憑藉著自己的雙手開闢出了一片新天地。
新春佳節本是萬家團圓的日子,然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突然襲來,打破了人們往日的喜慶與喧囂,一場舉國上下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開始了。原本準備回到老家與家人一起熱熱鬧鬧過新年的方玉紅,和許多人一樣被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阻擋了回家的腳步。
「每天看著新聞,看到84歲的鐘南山院士遠赴武漢,看到廣大醫護工作者與病魔做鬥爭,看到全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儘管是宅在家裡,但我也想利用自己的手工藝技為抗擊疫情做一點貢獻。」抱著這樣的想法,方玉紅萌發了創作「抗擊疫情」主題衍紙畫的念頭。
「在我的老家農村,大家對疫情的防護認知度不太高,如果通過衍紙畫這種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來科普疫情防控知識、號召大家做好自我防護、傳遞疫情的防範措施,就一定可以提升老鄉們的防範意識。」方玉紅決定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吶喊助威。
2月1日開始,方玉紅將衍紙畫藝術與疫情防控知識巧妙結合,製作了一系列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衍紙畫。為了提升人們對疫情的重視程度,增加大家對病毒的認識,她創作了第一幅名為《滾蛋吧病毒》的衍紙畫。隨著疫情的蔓延,有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奔赴一線,方玉紅又由此開始了新的構思,創作了第二幅名叫《致敬最美逆行者鍾南山》的作品。
「如果說天邊掛著七彩的絲綢,扯下來就是入畫的宣紙,再將其裁剪成一片片色彩、捲起斑斕,就是衍紙藝術。衍紙畫的製作有些特別,是用紙條捲成各種小零件,然後拼接成各種不同的圖案。」《致敬最美逆行者鍾南山》《滾蛋吧病毒》《靜待春暖花開》《眾志成城》……幾天下來,方玉紅的閒暇時間全都用在了創作上,精美豔麗的配色、細緻入微的細節、大膽新奇的想像,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衍紙畫映入眼帘。
「這些衍紙畫充分表達了我的心聲,在疫情面前沒有旁觀者,醫護人員們雖然奮戰在抗擊疫情一線,但我們每一個人都和疫情防控息息相關、休戚與共,只有大家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才能最終戰勝疫情。」方玉紅說。(董慧)
快板書讓疫情防控深入民心
2020年的農曆春節,顯得那麼的不同尋常。當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至青海,作為身處青海「東大門」——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的文藝工作者、縣文聯主席李鴻明1月28日創作了一篇題為《民和:眾志成城抗疫情》的快板書,用朗朗上口的節奏,言簡意賅的內容,將民和防控疫情的狀況和各種防疫知識融匯其中,成為助力人民群眾抗「疫」的一道清新文藝「小品」。
「越是在遭遇危機的時候,我們越需要全民團結,不能慌亂,所以我們要讓老百姓知道疫情是什麼以及該怎麼做。」李鴻明說,他在以前宣講民族團結和掃黑除惡時,也運用過快板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這次也選擇了這一形式。
因為疫情,今年大家過節的方式與以往大不相同,不團拜聚會、不走親訪友,取消了大型娛樂休閒活動,很多營業場所也關閉了。李鴻明說:「我們要讓群眾知道這樣做的必要性,倡導在家過年。」關於這個新年的過法,他在快板書中如此倡議:
待在家裡做貢獻,溫馨港灣很浪漫。
電視節目天天演,躺在沙發可勁看。
學習專家鍾南山,足不出戶來鍛鍊。
堅守防疫第一線,家中花樣三頓飯。
讀著順口,看起來幽默風趣,讓人會心一笑。他本人在家也幾乎是這樣做的,從剛開始發愁不出門春節咋過,到後來發現樂趣無限,才知道有大把時間和家人在一起,是多麼溫馨而快樂的「年味」。
當然,關於疫情防控知識的宣傳,才是他寫作的重點。快板書的語言通俗易懂,農村地區的群眾尤其喜歡。正因如此,李鴻明著重將防控知識的要點概況其中,「現在很多人不願看長篇的文字材料,有種說法講,濃縮的都是精華,我就想讓大家都把要點記牢,能沉著應對。」比如:
注意飲食早中晚,野味生冷不能沾。
飲食方面多防範,別把病毒來小看。
勤洗手來多洗臉,養成衛生好習慣。
需要外出把事辦,口罩一定要遮臉。
此外,李鴻明也結合疫情在青海發現以來的所見所聞,在文中對大家進行引導。作為普通市民,他看到當地部門和職工都在崗位上各司其職,就覺得很安心,疫情不容忽視,有了這些公而忘私的人們的堅守,疫情必將過去,人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配合、信任和支持。
寫這篇快板書,李鴻明只用了2個多小時,而「腹稿」來源於疫情發生以來的見聞和思索。在他看來,打好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僅直接關係群眾生命安危,也是培育我們每個中國人在危機面前精誠團結的一次機會。
李鴻明的快板書起初從工作群中流傳,後發布在「民和文學桃花源」「民和之聲」等微信公眾號上,「這幾天一些看過的朋友給我提出了一些寶貴意見,我和宣傳部的幹部也有把快板書製作成音視頻的想法,這樣傳播效果會更好。」(趙睿)
以手中畫筆助力健康保衛戰
「大年初五,收到縣文聯的倡議書也有幾天了,我一直在思索,面對疫情,自己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無法做出更大的貢獻,只能把抗擊疫情的力量放在作畫上,放在自己的作品上。但創作出怎樣的畫才能夠激勵人心、堅定信心呢?」
疫情發生後,化隆回族自治縣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青海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李鴻平收到了縣文聯向全縣及省內外文藝工作者發出的《致全縣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倡議書》,號召文藝工作者發揮文藝特長,積極投身到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爭。
「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我看到白衣天使、公安民警、黨員幹部們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衝在第一線,尤其是醫務工作者舍小家,顧大家,忘我的衝鋒在沒有硝煙的戰場,讓我深深地感動,這幾天腦海裡出現的都是『白衣天使』的身影。」
於是李鴻平拿起畫筆,將腦海中的思緒化作了一幅名為《暖陽》的國畫,畫中五隻白色的公雞昂首挺立,洋溢著昂揚的鬥志與必勝的信心,「雞食瘟蟲,天使逆行,白色的公雞寓為廣大的白衣天使,用青春和生命保護他人的健康和生命。青絲剪短,生命拉長,揮劍斬疫,呵護生命,象徵著廣大醫療工作者不畏艱難,挺身而出,以堅定的信念匯聚成了阻擋疫情的銅牆鐵壁,相信武漢必勝,中國必勝,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李鴻平說。
《暖陽》《和諧》《眾志成城》,李鴻平一連創作了三幅畫作。「作為一名黨員,一名人民教師,我堅信有黨中央的統一領導,我們一定會戰勝這場災難,一定會迎來美好的明天,就像《眾志成城》這幅畫的寓意,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晴空朗朗,橫掃病毒,鳥語花香,大地回春,勝利一定屬於中國人民。」
完成了這些畫作之後,李鴻平說自己幾天來心中的鬱結也一掃而空。現在要渡過最難的關,自己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雖然不能在一線抗擊疫情,但還是要拿起畫筆,書寫心中的感動、書寫心中的希望、書寫美好的祝願,和全國人民一起同舟共濟、眾志成城,用手中的筆為這場生命健康保衛戰助力。
李鴻平的三幅畫作,收錄在了縣文聯推出的《人民戰「疫」》書畫專輯中,並通過「化隆文聯」微信公眾號將戰勝疫情的信心傳遞給了更多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縣文聯主席李成虎說,自疫情發生後,自己也創作了《首戰新冠奪勝利》的七律詩,當下,文藝工作者必須擔負起文藝的使命,發揮文藝的力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凝心聚力、共克時艱,積極做好防控疫情的輿論引導工作,下一步化隆縣文聯還要推出攝影專輯等,進一步擴大文藝作品的影響力,為疫情防控做出更大的努力。(莫昌偉 王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