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老師,我那不可磨滅的記憶

2020-09-09 不像話講話

前言 本文首發於2019年9月10日教師節。2020年9月9日教師節前夕修改後再次發布。為免顯得對老師不敬,本文不再自稱「T先生」,而是使用第一人稱「我」。

只有16名學生的小學畢業照。二排左二是我,左三是黃華利老師,左四是黃小明老師。

上世紀七十年代某年8月底某天,母親帶著我去村裡的五四小學(後撤消了)報名。歐老師(具體名字不記得了)一看見我,立即撕了一張信箋紙給我母親,要母親幫我把鼻涕擦乾淨再帶進小學辦公室報名。從小直到上初中,我長年流濃涕。那時沒有紙巾,都是用袖子擦;時間長了,每件衣服的袖子都堅硬如鐵皮。不過,後來歐老師對我媽說,我雖然很髒,但讀書還可以。

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老師姓溫(具體名字也不記得了),不知什麼原因他從犁市鎮(當時叫公社)的完全中學曲江三中(就是初中高中都有,現在已改為大為中學)回到村裡的小學教書。他的脾氣十分暴躁。在板書的時候,如果有誰講話或開小差,他常常是粉筆、粉筆擦隨手就扔過來。那時粉筆擦抓手的地方是用鐵皮做的,長方形,角很尖。他的暴躁令同學們像驚弓之鳥。數學就學不進去了。四年級第一個學期,班裡數學只有兩個人及格。那時每一門課都是滿分100分,60分及格。

那時小學有勞動課。學校有地。勞動課很多時候就是種地。有一次勞動課我和班主任、語文老師賴行先老師說我不舒服。賴老師隨口說了句你是不是裝的。我覺得自己被冤枉了,不開心,回家後就和母親說了。母親大怒。後來,任何場合有人說起村裡的賴老師,我媽都會拿這個出來說事,然後破口大罵。

為了考鎮上的曲江三中,五年級下學期(那時小學是五年制),我爸接受叔公(其實是外公的結拜兄弟)鄭堅登的建議,去幾十公裡外、他當校長的黃塘小學讀書。叔公很胖,床又是幾塊木版加兩條長凳搭成的小床。兩個人睡上去後基本上就沒有多餘的空間了。晚上自然是睡不好的,中午他就要一個人睡,讓我在一牆之隔的小學辦公室的一人沙發(辦公室很小,沒有長沙發)上坐著午睡。他還教我,拿張小板凳墊著腳,會睡得舒服一點。

那一個學期,一放學,都是叔公挑水,我煮飯。菜嘛,常常是一小碟鹹菜豬肉吃幾天。不是吃不完,其實是要省著吃。一頓通常就是吃一兩片肉。有時會有村民送來的青菜。為了增加食物的多樣性,叔公還在一間空置的教室裡種蘑菇。

老師有時會聚餐。我自然是要蹭吃的。我很能吃。有一次聚餐,我發現來自地級市韶關市區的吳玉芳老師停下筷子盯著狼吞虎咽的我。那眼神有點鄙視。我覺得,那時我在她眼裡就是餓死鬼的化身。不過這目光根本無法阻止我狼吞虎咽。

有一天,我學大人用當地方言叫黃小明老師的名字「小明」,他扇了我一耳光

有一天上兩節語文課。第一節課,黃華利老師把我一篇植樹節的作文抄在黑板上,第二節課他詳細說這篇文章好在哪裡。那時我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長大後,我持續幾十年沒更換過的工作,每天都是處理大量的文字。

初中畢業照,後排右四是我。

因為小學四年級開始就已經放棄沒學好數學,除了初一第一個學期中段考試考了62分,後來數學就再沒及格過,基本上都是二三十分了。有次數學考試,我在試卷上寫了首七言古體詩。詩的大意是數學老師何遠漫不管我們成績差的學生。接著何遠漫找我談話,大概意思是老師並沒有這樣。

初一的英語老師叫陳應先。有一天上課我違反紀律,他讓我滾出去。於是我就走出教室。他趁我不備在後面起了個飛腳提中我的後背,被踢後我重重地跌倒在地上。我自己起來後,他說以後別來上他的課了。後來他上課我就自己一個人在操場玩。大概一個月後,他把我叫回了英語課堂。

初二的英語老師叫丁桂珍,年輕,漂亮。那時我們都覺得她很時尚。有一天上課,她發現我沒有英語課本。我說不見了。她就把一本自己用於教學的英語課本給了我。這本英語書上有粉筆灰,有她的很多字跡娟秀的批註。從此我對英語的興趣大增。後來我學的專業是中英文秘書。

上課之前大家都會起立大聲說老師好,有一天語文老師許漢斌老師上課的時候,大家叫老師好,我叫的是「老師壞」。許老師把我扭送教導處。

有一天下午上課,剛睡醒的我襯衫扣子沒扣好走進教室,許老師讓我扣好,我不聽。許老師把我扭送教導處。

體育老師曾辦粦有一天在班上說我們做早操的動作不規範。他模仿的時候問我們他的手像什麼,我說像狗爪。他頓時氣得七竅生煙,然後把我扭送教導處。

初中階段還有一位語文老師叫鍾文興。有一天他對我說:你是讀文科的料。於是我就完全放棄數理化了。那時我以為文科生高考是不考數學的。

高中階段的班主任朱榮孫是姨媽的兒子。我從沒叫過他「朱老師」,叫「老表」。初中時候,經常有老師找他告我的狀。他當我班主任的時候就沒人找他告狀了。他經常對我說:你不要這樣好不好?你這樣我很難做的。

高一的時候,冬天冷的時候,我曾燒課桌烤火。很多老師現在都還記得。

上數學課我老是睡覺。高三時候,有一天,睡得正香,數學老師高中.央扯著我耳朵把我拉了起來。

臨近畢業的時候,以我為首的一群學生突然打爛了新學生宿舍樓廁所的全部玻璃。得知我是為首分子後,老表把我叫到宿舍後面,然後氣急敗壞地對我說:如果是你帶頭的,你可以去死了。我這麼堅強的人,自然沒有去死。那次鬧事,學校的損失其實非常慘重。但為了不影響大家高考,學校沒有進行任何追究。

現在的我。

坦白說,在廣州讀書期間,除了小說,就沒認真讀過什麼書。不想給母校抹黑,具體哪所學校就不說了。

第一個學期,考英語的時候,我把試卷給同學抄,被李老師當場抓獲。然後被記過一次。臨畢業的時候,系裡叫我寫個申請註銷,然後這次記過就撤銷了。

考試我其實能勉強應付,但因為缺課有時會被扣分導致不合格。教應用寫作的陳老師很有原則,到期末她發現我有一次缺課沒有請假,扣分的話這門課就得補考。我和能歌善舞形象好氣質佳的班主任趙老師說了。她立即打電話說我確實請了假,不過請假條放辦公室忘記給她了。陳老師不信,趙老師立即炮製了一張請假條送到了她家裡。因趙老師大力配合,那門課最終我得以我免於補考。

四歲才學會走路的我,大部分體育項目是不可能及格的。補考實際上也沒有什麼意義。快畢業的時候,趙老師讓我給教體育的張老師送點東西。我買了一袋水果、一條555牌香菸送去了張老師家裡。然後,我沒有補考,體育就過關了。

趙老師還幫我解決了婚姻問題。她介紹的是和我同專業、不同世紀畢業的師妹。


後記

文中所述,皆親歷之事。方便透露的校名、人名都是真名。

說好的,滿懷敬意;

看起來不好的,也沒有恨。時間已治癒一切,有的只是濃濃的思念。因為,文中所涉老師,有的已經作古,很多已經多年沒有聯繫。

為什麼老師會被叫做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因為,老師的一巴掌,可能會毀掉孩子的一生;老師的一句讚美,可能會成就孩子的一生。

以前,把學生當成子女、兄弟姐妹待之的,真的不少;現在,這樣的師生關係真的很難見到了。

想對老師說一聲:給孩子多一點關愛吧!

最後,祝老師們節日快樂!

相關焦點

  • 童年的記憶:那一次,我喊老師媽媽
    今天是教師節,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位老師,你們教給我知識,解答我的疑惑,教育我做人。每到教師節,我就會想起小學的一件事情。剛上小學一年級時,父母在外地工作,我跟著奶奶生活。上一年級時,有次下午下雨淋了雨,在學校上了兩節課後發起燒來,那時小孩子沒有發燒的概念,只是不想動,趴在課桌上昏昏沉沉。我的班主任董老師,進來看到我趴在桌子上,問我怎麼了,我說不舒服,那時大概臉已經因為發燒變紅了。老師摸了我的頭,說你發燒了。問我爸爸媽媽,我說不在身邊,問我家裡有誰,我說奶奶,已經七十多了。她說,那我帶你去醫院吧。
  • 關於「聯想記憶」的那一點想法
    記得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經說過:「一切知識的學習不過是記憶。」記得前面我有提到過:「一切記憶不過是聯想。」今天我就來說說關於「聯想記憶」的那一點想法。如果看了我前面文章的人應該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前面知識在記憶的過程中,基本都加入了個人的聯想,同時轉換的內容是可以產生畫面的。(等等難道你要說的是這個?)
  • 我在臺灣做交換生的日子 | 關於高雄的記憶
    這些日子,陸陸續續有朋友開始詢問我的歸期。嗯,聽說很多朋友暑假都留在寧波,那我就放心了。該約逛街的逛街,約旅遊的約旅遊,約KTV的約KTV,約拍的約拍,約飯的約飯。02現代詩欣賞與創作的老師曾說,其實每個學生來到大學學的都不是專業。我好奇這般獨到的言論。不覺提問:那什麼是專業呢?「專業是你進入到某一個領域,工作十幾年,反覆從事同一件事,那才叫專業。」來到大學的每一個人,應該要學會的是思考,應該完善的是理念,應該培養的是健全的人格。「你應該學會開口說,不管那是對的還是錯的。」
  • 火神山,一個特殊的名字,承載一段春天裡不可磨滅的集體記憶
    生之渴求、死之寂寥、痛之悲苦、愛之勇毅,在這裡匯集……火神山,這個特殊的名字,承載了2020年春天那段不可磨滅的集體記憶。火神山,沒有山,沒有神。無數個體記憶碎片不斷疊加,重構出這段苦難的歷史底稿。戰鬥中驚天動地,勝利後保持沉默。這段艱苦卓絕的抗疫時光,和武漢知音湖畔這座臨時開設的醫院一起,凝固在一個偉大民族的集體記憶中,成為中國軍民以強大自信和力量戰勝一切災難的象徵,也成為中華民族萬眾一心按照既定目標勇毅前行的獨特符號。
  • 袁老師承認掌摑繆可馨,那件青春記憶裡的殘酷小事
    關於袁老師與繆可馨事件的細節,不想再過多描述。這個事件,讓我最難過的是其實教師隊伍裡,一直有那麼一些根本不熱愛教學不熱愛學生,個人素質堪憂的所謂老師的存在。他們僅僅是把教書當成了飯碗,也就是謀生的手段。
  • 從小屁孩到大叔,電影有著不可磨滅的記憶——我和電影的故事
    曾經,我也是小屁孩的時候,第一次看的電影到現在都記得。不知道電影現在的孩子對電影是怎樣情感。時光回到上世紀80年代初,我還是個孩童,看電影是沒有進過電影的,甚至都不知道電影院是什麼。因為,我們那個年代看的是露天電影,也就是由放映公司到各工廠,找塊操場或者籃球場,支起幕布就可以。
  • 一張合影成了我和老師之間最後的記憶!
    老師是一種職業,又不僅僅是一種職業,在陪伴我們讀書時又教會了我們各種各樣的道理。我們接觸過很多老師,從小學到大學,每一個老師都對我們有著不一樣的看法,我們也對每一個老師有著不一樣的評價。但我感覺這是新的開始,因為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會遇見更多的老師,他們會教會我們更多的道理。
  • 翻開這些百年教科書,你觸摸的不是泛黃的紙張,而是不可磨滅的文化記憶
    昨天,「文化記憶:百年珍藏教科書展」在華東師範大學開幕。包括《華英初階》在內,一批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現代教科書在展覽上亮相。據介紹,現代意義的教科書產生於清末洋務運動以後,起源於新學堂的出現和現代學制的形成。
  • 「堯禾」我想念您!想念關於您的一切!獨家記憶—堯禾
    「堯禾」我一生最親切的詞語,「堯禾」我最美麗的家鄉,「堯禾」到哪我都不能忘記的地方,」堯禾「是我獨家的記憶擺在心底。近幾年堯禾舉辦了多次大型活動,但是在我記憶裡最深刻的還是那一次,還記得2013年7月1日堯禾鎮政府主辦 各個行政村協辦的慶祝建黨92周年的活動嗎?我想每個堯禾人民都不會忘記,當然我也不例外,那幾日的堯禾街道我記得清清楚楚,比以往更加的熱鬧美麗,仿佛大地被幸福已經覆蓋。
  • 記憶兩三事,關於記憶和學習的原汁乾貨
    這讓我想起上周在課外班門外所見所聞,當時一位家長正跟一群家長布道,聽起來是她在自己託管班裡設立了記憶班,其「正規到」都有記憶力考級,很嚴謹呢。我趕緊打開八卦的小耳朵,只聽她說:背古文背單詞,不能讓孩子理解,孩子一理解就開了門了,孩子們問題老么多了,老師肯定回答不過來。而且一理解,那練的就是理解力了,而不是記憶力了。你們問怎麼辦啊?
  • 往事越千年,從忠山到忠山公園,瀘州人不可磨滅的記憶
    關於忠山武侯祠至今應該是瀘州一大遺憾之一,在1982年,從武侯祠遺址中發掘出蜀漢文臣武將石雕像一百二十多尊。這些雕像一般高約1.5米,為整塊石頭雕成,線條流暢,造型優美生動。雖多殘損,仍是研究宋代石刻藝術的珍貴文物。只可惜當時瀘州一心要把忠山給醫學院建設校舍和宿舍,硬生生的把一塊寶地給分割開來。
  • 不可磨滅的記憶 CPU發展史經典回顧
    昨天晚上,一IT界著名的朋友跟筆者說「你每天都喝水,那你有沒考慮過水廠和水龍頭的關係怎麼樣的?」。確實,也許並非每個朋友都對IT和其中發生的事情感興趣,但是曾經發生的事情和有過的經歷,卻可以讓我們 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了解成功人的歷史,更可讓我們受益菲淺。
  • 老師,我送的掛曆!那我就不記得了,教師節這樣送禮物讓老師記住
    當夏洛的班主任王老師出現時,張揚第一個站起來,特別興奮、特別大聲地問老師:「王老師,你還記得我不,那年冬季長跑我得了第一!」王老師一副想不起來的表情,疑問著吐出:「第一?」兩個字張揚看出王老師記不起自己,改成小聲說道:「那年過年,我爸送您一部索尼收音機。」
  • 記憶中的老師
    我高中畢業就出來打工了。很奇怪,小學老師的名字我大都記得,初中高中老師的名字只記得個別。不知道為什麼,時間越久反而記得越清楚。 小學是在自己村的小學上的,同學全是本村的,老師大部分也是。農村以種地為主,每年夏收秋收的時候,學校也沒放假,我家的糧食都是父母收的。我們的老師不僅要給我們上課,還要擠時間收糧食,很辛苦。
  • 我記憶中的老師們
    我記憶中的老師們陳慶華陳皎老師夫婦從小學到大學畢業,教過我的老師人數眾多但在眾多的老師之中,有這麼幾位讓我至今也難以忘懷。陳靜恆老師是我的啟蒙老師,她是我讀一年級時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她年輕時身材苗條,一副和藹可親的面容,讓我一見就覺得很親切。當然,最讓我難忘的還是她對我的關心和照顧。我去報名讀一年級時只有五歲多一點,個頭又矮。
  • 記憶中那碗美味的高粱飯
    所以記憶深處總是鄉村的影子,我也是總是對大家說,甚至帶點自豪的口味,我是鄉裡來的娃!很小的時候,記憶中最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鄰家小朋友碗裡高粱米做的稀飯,因為我家吃的總是玉米做的糝兒。那高粱米做的稀飯,有很好看的淡粉的紅色。
  • 【少通社城廂站】林子睿 :那棵大樹留在我的記憶深處
    那棵大樹留在我的記憶深處  霞林學校  六年(1)班林子睿  指導老師  卓麗珊   戴雪梅
  • 那些被抹去記憶的老師
    藤野先生在現代中國人的記憶裡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他在我們的中學課本裡,我們跟隨著魯迅先生的回憶,記住了這個留著鬍子的日本老師。
  • 毛小玲 • 記憶裡的麻雀蛋 |【記憶河池】
    一次偶然間,我在一位學生家長的朋友圈看到這樣一條信息:麻雀蛋,純手工製作,需要的微我。麻雀蛋!這個久違的名詞,像一個突來而又俏皮的闖入者,砸開了我拴牢的記憶大門。我迫不及待的翻看這位家長的朋友圈,渴望著從這些圖片或者文字裡尋找到一些童年的蛛絲馬跡。
  • 「記憶」我和我的小學老師
    來源:王太康忻州記憶我和我的小學老師王太康一九六三年七月,我奇村小學畢業,離開了學校,也離別了我的老師。但有幾位老師令我終生難忘。上課鈴聲打破了寂靜,於老師走上講臺,命楊吉生回到座位上去,才算了結。一下課,男生都圍住楊吉生問這問那。「疼呀不咧?」「嘿,些兒也不疼!於老師外是炸乎俺哩。」楊吉生一臉得意的神情,像一個凱旋而歸的戰士。這類事雖不多見,但時間久了依然會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