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喜歡音樂的朋友來說,心裏面都有一個共同的疑惑,那就是一首歌曲到底是怎樣寫出來的呢?對於這一問題,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寫歌要靠天賦、靠靈感,就象寫作文一樣想到哪寫到哪,另一種說法是寫歌就靠嘴巴哼哼就行,因為只要哼出心中的旋律就是歌……
對於這兩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是正確的呢?歌曲到底又是怎樣寫出來的呢?其實以上兩種說法都對又都不對,為什麼說都對呢?那是因為寫歌確實是需要靈感的,因為所謂靈感就是一首歌最初的想法,一種感動,音樂的「種子」是靠靈感而來的,沒有靈感寫歌無從談起;然而嘴巴啍哼也確實能寫出歌來,有極少數樂感特別牛的人寫歌就是靠啍唱,把啍唱出的旋律錄音,然後把錄音請別人扒帶記譜,只是這種作曲法是非主流的,是不懂樂理和作曲理論不得已而為之的做法。那為什麼又說兩種說法都不對呢?因為完全只靠靈感寫歌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因為靈感是易逝的,不可能是無限並長久停留在你腦子裡讓你想用就有的。嘴巴哼哼也是同樣的道理,雖然有時確實能哼出一小段旋律,但那都是碎片性的,既沒羅輯性也無連接性,甚至可能連最基本的終止式與曲式規則都不會有。再則,作為非大神的人來說,你心中又有多少旋律?能啍出一首完整的歌嗎?就算能哼出一首完整的歌,那你這歌一定是很鬆散的,沒有主題也沒有思想的,甚至是蒼白的,其質量可想而知了……
真正寫歌的方法是什麼呢?答案是靠靈感與音樂理論的結合,而並不是只靠靈感或嘴巴哼哼,縱觀中國(包括臺灣和香港)音樂領域的一些著名曲作家,李煥之老師,谷建芬老師,陳耀川老師,羅大佑老師等等,他們無一不是靠深厚的音樂理論支撐而潛心創作的,很顯然他們所創作的那些經典並不是全靠靈感或嘴巴哼出來的。由此可見,要想寫歌,寫好歌,必須得先系統性學習音樂的各項理論知識才是最切實際的辦法。音樂理論包括基礎樂理,旋律發展手法,和聲學,曲式,等等,這些都是寫歌必修的課程,只有撐握了這些理論性的東西,才能很好的對音樂「種子」進行培育、延伸和擴展,逐步把音樂「種子」(音樂術語稱動機)發展成樂句、樂段、最後發展成歌。
結束語
朋友們,你們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音樂溯源,我會持續為朋友們帶來音樂相關的文章,歡迎評論,按贊,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