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發微流體類胚胎模型

2020-12-22 科學網

科學家研發微流體類胚胎模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2 13:50:49

美國密西根大學傅劍平(Jianping Fu)等研究人員使用幹細胞開發出模擬人上胚層和羊膜發育的可控模型。相關成果2019年9月11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微流體裝置中的人多能幹細胞(hPSC)能夠以高度可控和可擴展的方式概括孕體的外胚層和羊膜外胚層部分的發育標誌事件,包括外胚層的腔內生成和由此產生的羊膜腔、雙極胚囊的形成,以及原始生殖細胞和原始條紋細胞的特化。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羊膜外胚層樣細胞作為信號中心起作用,以觸發hPSC中類似原腸胚形成事件的發生。鑑於其可控性和可擴展性,微流體模型提供了強大的實驗系統,從而能夠推進對人類胚胎學和繁殖的認知。該模型可以幫助合理設計用於疾病建模和細胞治療的hPSC的分化方案,以及用於預防妊娠失敗和出生缺陷的高通量藥物和毒性篩選。

據介紹,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涉及廣泛的譜系多樣化、細胞命運特化和組織模式化。儘管其具有基礎和臨床重要性,早期人類胚胎發育仍然相對無法破譯,因為種間分歧和人類胚胎樣本的可獲取性有限。

附:英文原文

Title:Controlled modelling of human epiblast and amnion development using stem cells

Author:Yi Zheng, Xufeng Xue, Yue Shao, Sicong Wang, Sajedeh Nasr Esfahani, Zida Li, Jonathon M. Muncie, Johnathon N. Lakins, Valerie M. Weaver, Deborah L. Gumucio, Jianping Fu

Issue&Volume: 2019-09-11

Abstract:Early human embryonic development involves extensive lineage diversification, cell-fate specification and tissue patterning1. Despite its basic and clinical importance, early human embryonic development remains relatively unexplained owing to interspecies divergence2,3 and limited accessibility to human embryo samples. Here we report that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hPSCs) in a microfluidic device recapitulate, in a highly controllable and scalable fashion, landmark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piblast and amniotic ectoderm parts of the conceptus, including lumenogenesis of the epiblast and the resultant pro-amniotic cavity, formation of a bipolar embryonic sac, and specification of primordial germ cells and primitive streak cells. We further show that amniotic ectoderm-like cells function as a signalling centre to trigger the onset of gastrulation-like events in hPSCs. Given its controllability and scalability, the microfluidic model provides a powerful experimental system to advance knowledge of human embryology and reproduction. This model could assist in the rational design of differentiation protocols of hPSCs for disease modelling and cell therapy, and in high-throughput drug and toxicity screens to prevent pregnancy failure and birth defects.

DOI: 10.1038/s41586-019-1535-2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535-2

相關焦點

  • 新希望:微流體器官晶片可建立腎小球模型
    腎小球是腎臟中基本的過濾單元,人工建造這種「腎小球」模型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來自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解決了這一挑戰,他們率先在器官單晶片技術中,實現了第一個體外人類腎小球模型的工程化。研究發表在了《NatureBiomedicalEngineering》上。腎小球的獨特過濾功能來自於獨特的結構細胞。腎小球內有三種固有細胞:繫膜細胞、內皮細胞、足細胞。
  • 環保科學家打造出膠合板微流體晶片
    環保科學家打造出膠合板微流體晶片2019-09-03 17:12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暮雪城責任編輯:xuxiaochun 據外媒報導,當提到微流體晶片通常想到的都會是塑料,但最近有科學家決定用一種更環保的方式--開始用木材來打造這種晶片。
  • 復旦俞燕蕾團隊研發光控微流體新技術 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9月8日,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與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俞燕蕾教授團隊在《自然》(Nature)雜誌發表關於光控微流體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據人民網8日報導,俞燕蕾團隊採用自主研發的新型液晶高分子光致形變材料,構築出具有光響應特性的微管執行器,在幾平方釐米的晶片上,通過光操控各種液體的複雜流動,令其蜿蜒而行甚至爬坡,形成無需外接設備的驅動新機制。
  • 科學家培養出人類胚胎三維模型 | 環球科學要聞
    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周一至周五第一時間掌握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發育生物學 ·利用胚胎幹細胞,培養出人類胚胎三維模型展示出前後軸性的人類類腸胚(圖片來源:Naomi Moris)人類胚胎在發育早期自行摺疊後,會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原腸胚,這個過程被稱為原腸胚形成,之後各胚層繼續形成身體內的不同組織類型。
  • 微流體技術,碰撞布雷斯悖論,一個微流體的新時代?
    而微流體技術也在變革,尤其是最近,當布雷斯悖論( Braess's paradox),這個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和傳統微流體技術發生碰撞,產生了耀眼的火花,可能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麼看,布雷斯悖論和微流體技術好像完全不相干。別急,咱們再說說微流體技術,再揭示它們的聯繫。
  • 胚胎幹細胞研究最新進展(第4期)
    2.Nature:華人科學家開發微流體類胚胎模型,助力揭開胚胎發育的秘密doi:10.1038/s41586-019-1535-2早期人類胚胎發育包括廣泛的譜系多樣化、細胞命運分化和組織模式。儘管早期人類胚胎發育具有基礎性和臨床重要性,但由於種間差異和對人類胚胎樣本的可獲得性有限,科學家們目前為止仍然不清楚對早期人類胚胎發育的原因。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
    科技日報北京9月11日電(記者張夢然)《自然》雜誌11日發表了一項幹細胞領域研究成果:一種可以成功模擬人類胚胎著床後關鍵過程的系統問世,有助於增強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也不涉及與人類胚胎研究相關的生物倫理問題,因為該系統是在一種嚴格受控的環境下,使用的是人體多能幹細胞。
  •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科技日報北京9月11日電《自然》雜誌11日發表了一項幹細胞領域研究成果:一種可以成功模擬人類胚胎著床後關鍵過程的系統問世,有助於增強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也不涉及與人類胚胎研究相關的生物倫理問題,因為該系統是在一種嚴格受控的環境下,使用的是人體多能幹細胞。
  • 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最關鍵過程—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北京9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自然》雜誌11
  • Nature | 胚胎幹細胞懸浮培養首次構建體外類囊胚
    隨後胚胎植入子宮壁,誘導子宮內膜蛻膜化(decidualization)預示著成功著床(implantation)。著床後胚胎通過原腸作用形成外胚層/內胚層和中胚層,不同胚層細胞相互作用,為胚胎形成結構複雜的器官奠定基礎。複雜的生命歷程有著複雜的分子調節機制,為了研究這些複雜的科學問題, 科研人員研發了 體外培養體系 。
  • 我國構建出新冠肺炎動物模型,能否加速疫苗研發?
    黃韌特別強調,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其實就是人類的替身,是人類的受難者。在科學研究方面,它不可或缺。他說:「疾病動物模型可以重現或揭示事物普遍性,表現特殊性,這是模型在科學上的真正意義。且它可減少實驗風險,節約成本。一旦動物模型研發成功以後,可重複、廣泛應用,可推廣。」「藥物、抗體和疫苗在應用於病人救治和人群免疫之前,都要進行動物體內實驗驗證,保證安全性和有效性。
  • 科學家發現角蛋白在早期胚胎發育中的不對稱分配與細胞譜系特化
    關於發育形成胎兒與胎盤的細胞譜系特化的具體機制,科學家們提出過幾種不同的理論。「Inside-outside」模型認為細胞譜系的特化過程是由細胞分裂後所處的內-外位置產生的不同位置信號引發的。「異質性學說」(Heterogeneities model)認為在四細胞期階段多能性細胞與滋養層細胞的細胞命運已經出現不同,在組蛋白修飾、轉錄因子動態變化、非編碼RNA的定位以及基因表達等方方面面出現區分。
  • 利用微流體能從血液中,分離出完整的活細菌!
    Han和同事開發了一種利用微流體多孔二氧化矽單體從全血液中分離出完整活菌的裝置。實現了機械溶血,同時提供完整和活的細菌通過單體大小為基礎的細菌分離和選擇性裂解通道。研究探索了整體形態、幾何形狀和流動條件對細胞裂解的影響,以及允許多種革蘭氏陰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選擇性細胞裂解和選擇性通過的流動狀態。採用的技術結合單細胞拉曼光譜可以快速製備樣品並進行細菌分析。
  • 醫療晶片的特殊戰爭:從微流體技術的新突破說起
    就在本月,著名學術期刊《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微系統與納米工程」)就發表了一項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化學和生物系統工程系的研究成果——一個集成的微流體治療晶片Therapeutics-on-a-Chip(簡稱TOC)。
  • 科學家人猴胚胎計劃中止 2年年成功培育過人豬胚胎
    科學家人猴胚胎計劃中止 2年年成功培育過人豬胚胎  Emma Chou • 2019-08-03 17:19:54 來源:前瞻網 E3782G1
  • 上海科學家解析早期胚胎細胞的「成長路」
    8月8日凌晨,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景乃禾研究組與多位科學家合作,成功繪製小鼠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高精度的細胞「繁衍」三維立體時空圖,為細胞家族「尋根」。這一成果或改寫細胞「家譜」,為幹細胞的產生來源提供新的思路,推動幹細胞治療和相關藥物篩選工作的發展。
  • 科學家建立模擬人肝膽胰腺發生的類器官模型
    科學家建立模擬人肝膽胰腺發生的類器官模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6 13:55:57 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療中心Takanori Takebe團隊的最新研究建立了模擬人類肝膽胰腺多器官發生的類器官模型。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馬鼠嵌合胚胎
    這是2017年1月26日公布的負責人豬嵌合體胚胎研究的吳軍(前)和教授伊斯皮蘇亞的照片。吳軍時任美國索爾克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新華社發/索爾克生物研究所供圖)新華社北京12月3日電(記者彭茜)以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及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為主的科研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培育出一種新型幹細胞系,並在此基礎上生成世界首例馬鼠嵌合胚胎。研究論文已於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細胞-幹細胞》雜誌上。
  • Biophysical J:微流體新方法為癌症的診斷帶來了極大便利
    從細胞中分離出複雜的混合物,就比如說是從血液樣品中分離出一些標誌物,這將會給臨床診斷和疾病的治療提供非常有價值的信息,然後這確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臨床上,從億萬個細胞中分離出極少的幾個細胞比如說分離出腫瘤細胞、胚胎幹細胞都是非常困難的
  • 科學家造出南北雜交胚胎
    北京時間7月5日凌晨1時在《自然-通訊》雜誌上揭曉的一篇論文帶來了希望:義大利Avantea生殖技術實驗室的Cesare Galli和德國萊布尼茲動物園與野生動物研究所的Thomas Hildebrandt用冷凍的北方白犀牛精子和近親南方白犀牛的卵細胞體外受精合成「南北雜交」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