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體技術,碰撞布雷斯悖論,一個微流體的新時代?

2020-12-13 劉老師聊科學

從上世紀90年代,微流體技術開始成形,到今天在生物學、化學和生物醫學領域裡無所不在的應用,這種將液體通過刻在矽片上的微小迷宮通道,然後在微觀尺度上混合、反應和分離它們的技術,讓世界產生了很多變革,以前需要整個實驗臺的技術,現在可以用微流體晶片在微觀尺度上完成。

而微流體技術也在變革,尤其是最近,當布雷斯悖論( Braess's paradox),這個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和傳統微流體技術發生碰撞,產生了耀眼的火花,可能帶來前所未有的變化。

我們先說說布雷斯悖論,它來自於對道路交通網絡行為的反直覺觀察:在道路網中增加一條道路可能會阻礙其流量,而封閉道路可以潛在地改善出行時間。舉個例子,1990年,紐約市交通局為了慶祝地球日,關閉了42街。這條路經常堵塞,所以紐約人都在做最壞的打算。但令大家驚訝的是,交通流量實際上有所改善。

紐約42街封鎖,交通竟然改善了

它的產生是因為網絡本身影響了流經它的流量。即使有更快的路線,很多駕駛員還是會選主幹道。而關閉它,交通就被迫去尋找其他更快的路線。相反,一條新路會吸引太多的車輛,造成交通堵塞。

這種看起來自相矛盾的行為在流量規劃和網絡流量方面都有應用,但也適用於能量網,食物網,甚至在某些運動中通過遊戲而創建的網絡中。比如在體育運動中,一個明星球員的加入實際上會降低一個團隊的效率,主要是因為過度依賴那個球員。

這麼看,布雷斯悖論和微流體技術好像完全不相干。別急,咱們再說說微流體技術,再揭示它們的聯繫。

微流體晶片:驗血

微流體系統被精確地設計成微型流體操縱裝置,可以執行越來越複雜的任務。而實現這一點,需要微流體晶片。晶片裡包含複雜的通道、泵、混合室、化驗區等。而在晶片之上的集成電路,可以開關水泵,打開和關閉通道。可以說,電路是微流體晶片的大腦,將這種電子機械和流體力學結合在一起。

在一般情況下,流量是線性的-增加壓力,流量也是線性的。而微尺度流動的典型線性性質,使得它們的運作往往需要許多外部控制裝置,極大妨礙了綜合控制機制的發展。

a-H網絡示意圖;b-單一壓力差推動流量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利用微流體網絡的非線性來解決這一難題。這種模式本質上是兩個長長的走廊,中間連接著第三個走廊,形成了一個H型。所以液體可以沿著這兩個長走廊流動,穿過連接的走廊,然後在走廊的底部流出。

要引入非線性,可以將圓柱形障礙物放置在H網絡一條腿的下半部分。這會引起湍流,使壓力非線性變化。而改變H頂部和底部的壓力差,會導致各種有趣的、可重複的行為。例如,通過改變壓力差來逆轉穿過連接走廊的氣流方向。換句話說,可以用它作為開關。

非線性流發展,壓力損失和流量之間關係

簡單地說,微流體網絡在施加的壓力和流量之間表現出非線性關係,可以通過控制輸入和/或輸出壓力來控制內部流動的方向:在一定壓力下,當連接走廊關閉時,通過H的總流量增加。換句話說,可以通過關閉走廊來增加通過H網絡的流量,這與紐約在42街的例子非常相似。

流動開關與布雷斯悖論的實驗觀察

這些網絡展示了一個實驗支持的布雷斯悖論的流體模擬,即關閉中間通道會導致更高而不是更低的總流量。而且這種行為是可擴展的,可以用於實現與多個交換機的流路由。

這個發現在微流體網絡中具有巨大的潛力。這表明微流體網絡的控制可以大大降低複雜性,是一種在微流控網絡中通過編碼到網絡結構和外部的控制機制進行路由和交換的方法。它將推動微流體網絡內建控制機制的發展,從而促進可攜式系統的創建,微流控設備將變得更小、更便宜、更強大,並在從可穿戴醫療技術到可部署空間系統等領域實現新的應用。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Braess's paradox

《自然》文獻—— D.J., Liu, Y., Kiss, I.Z. et al. Braess’s paradox and programmable behaviour in microfluidic networks. Nature 574, 647–652 (2019).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劉老師,每天帶來硬核科普。

相關焦點

  • 醫療晶片的特殊戰爭:從微流體技術的新突破說起
    就在本月,著名學術期刊《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微系統與納米工程」)就發表了一項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化學和生物系統工程系的研究成果——一個集成的微流體治療晶片Therapeutics-on-a-Chip(簡稱TOC)。
  • 以小見大探科學究竟——航天科工206所「數字微流體」青年創新工作...
    秉承著「學以致用,服務主業,實現自身價值,助力創新轉型」的初心,以微流體技術為核心,將航天科工二院206所傳統主業——機電液與微系統技術這一顛覆性前沿創新技術結合起來,在創新中尋找機遇,在實踐中尋找應用。直接對標國外最新前沿技術,積極開拓生物交叉以及空間動力領域,得到多項國家級的重要預研課題項目支撐。
  • 復旦俞燕蕾團隊研發光控微流體新技術 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
    諸如昂貴液體藥品的無損轉移、微流體器件與生物晶片中的液體驅動等,都與之直接相關。近年來,伴隨微流體晶片的自身尺寸不斷縮小,功能單元數量日益增多,相應的外部驅動設備和管路越來越複雜和龐大。微流控系統的進一步簡化成為制約微流體領域發展的瓶頸問題,亟待從根本上提出創新性的微流體驅動新機制。
  • 環保科學家打造出膠合板微流體晶片
    環保科學家打造出膠合板微流體晶片2019-09-03 17:12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暮雪城責任編輯:xuxiaochun 據外媒報導,當提到微流體晶片通常想到的都會是塑料,但最近有科學家決定用一種更環保的方式--開始用木材來打造這種晶片。
  • Science 子刊:可在曲面上製造微流體裝置的自支撐彈性體3D列印技術
    研究團隊驗證了這一技術及材料的性能,並對該技術進行多功能微流體裝置自動化製造的能力進行了驗證。微流控晶片3D列印技術。多材料噴射(MJM)3D列印技術通過對可紫外聚合的墨水件製造微流體設備,並具有列印多材料的能力。但由於這些3D列印技術在進行微流體通道製造時可能會存在未固化的殘留樹脂或臨時用於形成中空結構的犧牲性支撐材料,因此將微流體通道直接集成製造在三維曲面結構或電子傳感元件基板中頗具挑戰性。此外,這些3D列印技術有去除殘留材料和支撐結構的需求,因此難以會影響到微流體設備製造的自動化程度。
  • 使用微流體液滴系統調整3D列印的柔性材料
    微流控技術的核心是圍繞行為,操縱和控制流體,使這些流體被限制在很小的範圍內。當處理亞毫米級的流體時,精確處理至關重要。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UCDavis)的工程師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論文使用了基於液滴的新型微流體系統3D列印柔性材料。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使用液滴夾雜物在印刷點調製擠出油墨的方法,這種方法代表了適應微流體技術和開發下一代增材製造技術原理的持續趨勢。
  • 新希望:微流體器官晶片可建立腎小球模型
    來自哈佛大學的科學家們解決了這一挑戰,他們率先在器官單晶片技術中,實現了第一個體外人類腎小球模型的工程化。研究發表在了《NatureBiomedicalEngineering》上。腎小球的獨特過濾功能來自於獨特的結構細胞。腎小球內有三種固有細胞:繫膜細胞、內皮細胞、足細胞。
  • 「布雷斯悖論」和交通堵塞
    在一個交通網絡上增加一條路段後,這一附加路段不但沒有減少交通延滯,反而所有出行者的旅行時間都增加了,這種出力不討好且與人們直觀感受相背的現象就是所謂布雷斯悖論。最近一項新的研究認為,當交通流量很高的時候,新增一條路線並不會增加出行時間,因為人們都不會走那條新路線。
  • 基於微流體紡絲技術原位構築有序螢光纖維在白光LED以及可穿戴設備...
    打開APP 基於微流體紡絲技術原位構築有序螢光纖維在白光LED以及可穿戴設備的應用研究進展 李倩 發表於 2018-10-30 10:57:31
  • 通過表面能量陷阱輔助的磁性數字微流體連續稀釋
    在過去的十年中,以微流體形式進行分子和細胞分析成為一種趨勢。微流體技術能夠提高測定性能,包括增加吞吐率、降低材料消耗和提高功能的集成度。雖然這種微型化的檢測技術在早期僅能進行簡單的流體操作,但其最近的研究已能夠將微流體技術的應用擴展到需要進行複雜液體處理的檢測中。
  • PreciGenome發布微流體高速顯微攝像系統新品
    產品介紹:微流控研究持續促進新技術的萌芽和發展,這些新技術所需的理化物質和空間更少,而分析處理過程更快PreciGenome高速成像系統使研究人員能夠以足夠高的速度捕獲圖像,從而能夠觀測微流體研究中流體作用的細節。 PreciGenome高速攝像機解析度可自行調節,最高可以達到38,000 幀/秒。
  • 科學家研發微流體類胚胎模型
    科學家研發微流體類胚胎模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2 13:50:49 美國密西根大學傅劍平(Jianping Fu)等研究人員使用幹細胞開發出模擬人上胚層和羊膜發育的可控模型。
  • 微流體晶片製作出現新材料樺木膠合板得到驗證
    微流體晶片製作常用的材料包括玻璃和石英、塑料、紙、聚合物等,現在又出現一種新材料:木材。根據Govind Rao和他在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同事介紹,基於看到合作者戴了一個木質的手錶的啟發,他們開發的新型木質微流體晶片與其他材料製成相比具有多種優勢,比由玻璃和塑料製成的晶片更便宜、更環保,比紙晶片更能適應複雜的流體操縱方式。據麥姆斯諮詢報導,由樺木膠合板製成的微流控晶片已得到概念驗證。雷射切割機在木板上刻下溝槽,再塗覆聚合物以抵抗芯吸效應。
  • 利用微流體能從血液中,分離出完整的活細菌!
    新興單細胞診斷技術依賴於從複雜的生物基質中快速有效地分離細菌的潛力。在表在《微系統與納米工程》上的一項研究中,美國機械工程、化學生物分子工程和生物工程跨學科部門的Jung Y. Han和同事開發了一種利用微流體多孔二氧化矽單體從全血液中分離出完整活菌的裝置。
  • 「關係」的本質是「搭橋者」,但要避免陷入「布雷斯悖論」的陷阱
    這裡的二手車評估師就是一個搭橋者。因此,在職場和生活中,我們要多學習關注新知識和新消息,還要主動擴展自己的交際圈,避免在一個固定的網絡內束縛住思想和觀念,進而給自己創造一個跨界的信息圈和關係圈。如果我們在一個公司內,都去爭搶佔據一兩個結構洞的話,又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避免陷入「布雷斯悖論」的陷阱一個公司就是一個系統。而在一個系統內,如果增加新資源或選擇,就有可能會陷入「布雷斯悖論」。
  • Biophysical J:微流體新方法為癌症的診斷帶來了極大便利
    Mittal、他的同事以及來自美國馬賽諸塞醫院的研究者目前正在一項研究,他們發明了一種微流體設備,相比現在的常見設備來說可以快速地分離到目標靶細胞,這種設備可以用於一些診斷和為個體化用藥提供一些便利和線索。
  • 你所不知道的社會學效應——布雷斯悖論真正的價值!
    在一個交通網絡上增加一條路段反而使網絡上的旅行時間(traveltime)增加了,而且是所有出行者的旅行時間都增加了,這一附加路段不但沒有減少交通延滯,反而降低了整個交通網絡的服務水準(level ofservice),這種出力不討好且與人們直觀感受相背的交通網絡現象就是人們所說的布雷斯悖論現象
  • 跳出「布雷斯悖論」,百度智能云為治療城市病帶來新藥方
    效果是檢驗解決方案有效性的唯一標準1、城市建設的「布雷斯悖論」面對城市病,進行針對性的解決,但結果往往卻是「費力不討好」。對此,洛杉磯交通廳有真實實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與常識相悖的結果,在此就不得不提由德國數學家迪特裡希·布雷斯在1968年提出的「布雷斯悖論」了。其通過數學計算,指出:在一個交通網絡上增加一條路段,反而會使網絡上的通行時間增加。
  • Nature綜述:微流體的界面控制
    其實,當我們對於生物3D列印的研究更加深入之後,自然而然就會遇到許多關於材料界面的問題,這時我們就一定會尋找微流控領域的已有知識,而2005年的這篇綜述,恰好簡潔清晰地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理論上與應用上的參考。
  • 【盤點】微流控晶片技術應用,助力精準醫療發展
    微流控晶片技術優勢生命分析技術不斷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又面臨新挑戰和發展機遇:要求在特別小的空間,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外界條件進行物質定性、定量、結構分析、形貌分析等工作。而微流控技術的出現為生命分析面臨的三大特殊挑戰提供了有力的操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