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莊裡用青石鋪成的巷子。
■葉大夫祠。
■葉家莊內有葉氏家族自己的圖書館。
■任圍裡的鑊耳屋。
■任圍的鳥瞰圖。
有著「中國最美文化魅力小鎮」之稱的祖廟街道,有著不少充滿故事的老街巷。它們在歲月的流逝中依然保留著獨特的歷史韻味,靜靜綻放芳華,寄託著一代又一代佛山人的記憶與情懷。《祖廟社區》特開設「老街舊事」欄目,與你尋訪這些老街的往事。歡迎各位市民踴躍分享關於老街巷老建築的點滴故事和回憶。
聯繫方式:673976360@qq.com
葉家莊
富商葉氏家族建於清末
葉家莊東連市東上路,西靠原東方廣場汽車站(現已撤銷),原稱寶善坊,為富商葉氏家族在清末時所建,自佔一巷,故又稱葉家莊。
據葉氏族人葉承蔚介紹,清中葉後,葉氏家族在佛山、香港等地以經營中西成藥起家,清末時成為省港佛知名的華僑巨富,其產業遍布廣州,香港等地,而祖居的佛山以莊宅,房產為主。葉家莊佔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據說其範圍之大,在佛山當時的同類莊宅建築中也是少有,至今保存完好。
葉家莊內葉大夫祠,始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始建時,東、西均有門樓,今西側門樓已不存,現存東側門樓外表是水磨青磚,石額刻「南陽」二字。葉大夫祠是目前佛山保存較完整的祠堂建築,對研究佛山宗族制度較有價值。
祠堂磚雕、灰塑雕刻精美,祠前有花園。「祠堂後面的花園,以前是有專門的人打理的,非常漂亮,我就在這裡出生,但是後來去了香港。」葉氏家族在佛山的第四代人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家族中很多人都是在佛港往返,所以房子中就加入一點洋派元素,如門樓處的圓柱等。直到後來日本攻打香港,讀小學四年級的他才隨著父親回到佛山。當時,葉家莊也被日軍徵用了,抗戰勝利後,他們葉氏的後人才重新回到葉家莊,回到自己的家。如今葉氏後人很多都在香港或者國外居住,「最遠的在南美洲。」他說。
葉氏族人葉承平曾在接受採訪時提到,「葉氏家族生意最大時,香港半條彌敦道都是葉家產業。如今屈臣氏的前身,也是當年葉家的生意之一。」
任圍
見證昔日佛山絲織業榮光
燎原路的華安市場,人聲沸鼎,周邊的街坊如常到這裡買菜。在華安市場和「雲香小食」後面,蘊藏著一片見證昔日佛山絲織業榮光的莊宅——任圍。這是任氏兄弟二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興建的大型莊宅建築。
明清時期,桑基魚塘是珠三角腹地的主要經濟生活方式,華南商業重鎮佛山自然成為中國絲織業的中心之一。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中期(清嘉慶、道光年間),佛山出現了兩位巨富,任偉和任應兄弟,兄弟二人做絲綢生意,發財後在家鄉興建了大型莊園。
任氏兄弟的莊園包括兩部分,包括位於現在禪城區樂安裡的任偉莊宅和西側任映坊的任應莊宅,這兩組建築群都建有高大的圍牆,後來佛山人把兩座莊園稱為「任圍」。
物換星移幾度秋,如今任氏兄弟的莊園也僅保留一小部分,但是這片殘留的古建築群依然是兩百年前佛山古鎮輝煌商貿史的重要見證之一。
由於與華安市場靠得很近,那一帶也是老房子居多,即使天天去買菜的阿姨都未必留意到這裡有一片古建築。
從華安市場走入任映坊,抬頭一望便是嶺南特色的鑊耳屋,一些屋簷的灰塑依然精緻如舊。質樸的古老大屋仿佛讓時間停駐,讓人暫時遺忘每天來往的喧鬧人潮。
任圍是一片很大的不相連的古建築群,包括任映坊任應莊宅和樂安裡的任偉莊宅,二者相距30米左右。
任氏家族後人任中枝曾在佛山一中讀書,畢業後在佛山水泵廠工作了21年半,後來移居澳門。他在任映坊出生,並度過青壯年,曾聽長輩說起祖宗任氏兄弟的發家史。
任中枝曾說,任氏兄弟早期做布匹生意,有一次把布匹送到北京,運輸途中掉進水裡,洗幹處理後布匹顏色改變,變成大城藍,皇帝對大城藍讚不絕口。任氏兄弟有了第一桶金,隨後開始從事絲織業,生意越做越大。
佛山民俗專家餘婉韶所著的《佛山記憶》一書裡,也談到這個故事,雖然內容有點出入,但餘婉韶也曾說,過去永安街一帶有很多染色的作坊,把水排到大街的水溝裡,所以任氏兄弟的布才被染得鮮豔有光澤。
在任中枝的記憶裡,他小時候生活的任映坊很大,有前院、後院、池塘,除了祠堂外,還有學堂、桑基魚塘,整個華安市場都屬於任圍。任中枝說,任映坊和任偉莊宅都有各自的圍牆,兩個莊宅中間隔著一條小巷。以前任映坊門前掛有「外翰第」官匾,一入門還有官員出行所用迴避、肅靜、官銜牌,宅裡有很多傭人。不過,任中枝不太了解「外翰第」是什麼官。據網上資料顯示,「外翰第」即有地位的文翰人家的外衙的意思,既顯示了主人與眾不同,又含表明家世顯赫,或藉以弘揚祖德,啟裕後人的深意。
本版整理/譚碧韻資料來源:佛山一中土著、佛山日報、南方都市報、發現佛山攝影/羅樂平、苗健、苗壯、葉承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