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北京3月7日訊(記者 耿佳)「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別錯過幼兒英語學習關鍵期。」這是某英語早教機構的廣告宣傳語。近幾年社會上普遍掀起了一股英語幼兒早教的熱潮,許多家長也「十分自覺」地把自己三四歲的寶寶送到學費不菲的英語興趣班培養英語語境,認為只有從小打好英語基礎,孩子才能在日後「飛得更高」。然而,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優秀語文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張家口市第一中學特級教授尤立增卻不這麼認為。3月6日晚,他在參加「網友問兩會,長城全直播」的活動時提出:不太建議從幼兒階段學習英語,學英語前,先把母語學好。
全國人大代表、張家口市第一中學特級教授尤立增在直播訪談中。記者 耿佳 攝
晚上8點整,直播間內的大屏幕上顯示著」網友問兩會」討論群的聊天狀態,主持人在群裡發布了當天的訪談直播介紹,入群的網友就開始了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互動。不一會兒,收到了一位叫「小米媽媽」的網友發來的語音:
3月6日直播中網友「小米媽媽」語音轉換文字截圖。
緊接著,後面連續跟了好多個「+1」,許多已經是孩子家長或是爺爺奶奶的網友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同樣的疑問。網友「哥特不是大哥」說:「作為父母肯定想讓孩子快樂成長,但是時代在變,別的小朋友都去上早教,不讓自己的孩子上就怕他輸在起跑線,以後孩子大了怨恨我和他媽媽。初為人父,沒經驗啊!」
主持人朝陽笑起來:「尤代表是個語文老師,大家問的咋是學英語的事兒?」尤代表卻馬上說出了自己的觀點:「其實任何語言的學習都有規律性可循,就我個人觀點來看,我不太建議從幼兒階段學習英語。」
尤立增代表在直播間回答網友提問。記者 耿佳 攝
尤立增代表認為,語言的表達是和思維的發展是相匹配的,這種語言體系和思維類型構成照應的關係,中國人的母語和英語是兩種不同的語言體系和思維形式,孩子過早接觸英語,反而容易產生語言表達和思維模式上的混淆,母語和英語之間不能相互促進。他建議要在先學好母語的基礎之上,再學習英語。「比如小學三年級左右,孩子母語的表達應該是非常流利的,有一定基礎,那個時候再學英語更好。」尤代表詳細的解答說。
古有三字經:「口而誦,心而惟」,今有毛主席引「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可見,學習並不在於早晚,而在於用心與勤勉。尤立增認為,家長的希望固然是為孩子好,但這種希望一定要切合孩子的實際。
尤立增代表與長城新媒體主持人朝陽、筱雨為2018全國兩會點讚。記者 耿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