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體行業技術門檻較低,自2005年以來,市場競爭形勢發生了劇變。先是文體產業企業過度進入,生產能力出現了過剩現象,許多同類產品陷入了困境,很多企業喪失了原有的競爭優勢。為了維持生存和求得發展,企業間便展開了激烈的市場爭奪,諸如廣告戰、價格戰、商業間諜戰等惡性競爭現象層出不窮,呈現全方位的態勢。當這種競爭態勢超過了企業自身的承受限度時,就形成了惡性競爭。惡性競爭具備三個特徵:第一,它是產業內整體競爭態勢,具有動態可變性,而不是指某一企業的競爭行為。第二,它由企業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引發,其表現是不同企業間一系列不正當競爭活動的連鎖反應。第三,它危及產業的良性發展,即無論單獨企業的動機和行為是否理性,所有相關企業的動機和行為合在一起構成了產業的非理性。目前有關惡性競爭的闡述很多,但我比較認同《日本的產業政策》一書中所描述的「在集中程度低的產業中,儘管許多企業的利潤率很低或者陷於赤字狀態,但生產要素和企業卻不能順利地從該產業中退出,使低或負的利潤率長期繼續,從而導致惡性競爭」。
在這個理論上加以闡明,就是惡性競爭對微觀領域和宏觀領域所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影響企業的穩定性。一般而言,企業對於產品創新、營銷創新、生產過程創新等因素帶來的產業結構改變所引起的不穩定看作是良性的,但惡性競爭帶來的不穩定性則不同,它常常是無差別的在某一個領域進行經常性的針鋒相對的交鋒。一些不利於整個產業成長的襲擊使其他企業防不勝防,常常會終止其他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使它們不得不騰出手來疲於應付,以至於整個產業處於一種不穩定的驚恐狀態,從而打斷產業演進的步伐,使整個產業動蕩不安。
2、影響產業發展後勁。產業中很多企業的實力下降,發展受到牽制,引起整個產業的發展後勁不足。惡性競爭使企業的利潤下降,必然會影響到企業生產創新、營銷創新和開發研究創新所需要的資金支持。例如,經過價格大戰,目前國內水彩筆、中性筆、鉛筆行業雖然產量還在增長,但利潤大部分只有4%~7%,一路下降到了近年來的最低水平。這樣低的利潤實在難以保證企業的自我積累能力,影響資金再投入,也使得那些可能提供資本的投資者在巨大的投資風險前望而卻步,大大影響了企業擴大再生產的能力,不利於產業的長遠發展。
3、影響產業結構的升級。目前,文具企業呈現出數量龐大、實力相當且以小型規模為主。在競爭的空間和層次上以自我為中心,以眼前的短期利益為追逐對象,特別是當出現惡性競爭時,各企業為了擴大市場規模,搶佔市場份額,增加利潤,勢必造成產業結構混亂,以降低品質擴充產量,市場經營秩序失調。這種沒有明確分工的大社會生產過程會導致良性、優秀的企業在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成本增加、難度增大,甚至出現「劣性企業驅逐良性企業」的現象。
4、影響行業的穩定和發展。惡性競爭是經濟發展中的一種無序現象,在造成資源極大浪費的同時也給行業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產品質量水平急劇下降、劣質產品數量激增、與國外品牌產品質量差距進一步擴大等。
值得關注的是,惡性競爭實際上已經發生在我們行業,主要有三大特點:第一是發展尚未成熟,企業座次還不穩定,末尾企業時刻面臨著被淘汰的風險,若不能搶先分得一杯羹,會被競爭對手擊垮。第二是行業市場本身就是紅海,因市場空間有限,只能靠「此長彼消」從競爭對手中爭搶份額。第三是行業內很難存在獨一無二的核心技術,尤其是文具製造業入行門檻低、附加值低,競爭更為直接。 業內普遍認為,市場經濟體制之下,行業發展和競爭環境都已經市場化,而一些行業管理思想、運營模式、研發能力卻相對滯後;行業的競爭還處於初級階段,各品牌尚未擁有忠實的客戶群,廠家無法拼研發實力、拼品牌,只能在終端促銷上賣力走量。這些都是特殊的惡性競爭,而一般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的大多是價格競爭帶來的質量問題。例如義烏低端文具市場中,有些廠家採取價格投機的方式籠絡消費者,經營者為了能在被大幅度降低了價格的產品中獲取利益,產品的價值也會隨之大幅降低,廉價的原材料、粗糙的工藝、有毒文具隨之充斥了所謂的「低價」產品中。 價格低廉戰之後是品牌數量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少企業意識到要生存,必須要以品牌為依託。如今,大多數文具企業都開始或已經創立了企業的自主品牌,但不難發現,很多企業在創立一個品牌後,很快就會接著出現第二個、第三個或者更多個。品牌主要體現的是產品的風格和企業的文化精神,一個品牌能讓消費者關注、記住必定有其特性,品牌特性的體現恰恰需要的是產品的風格和企業的文化精神,當企業沒有一定的內涵和沉澱時,多個品牌同時創立很容易在風格和理念上相似或雷同,這樣往往會模糊消費者的視覺,品牌的風格也會漸漸固化。容易發生惡性競爭的企業,其企業文化過於激進。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和企業家的言行要對整個行業負責。另一方面,面對強勢運營商的競爭,弱勢運營商更要擺正心態,增強服務觀念,摒棄低層次的競爭手段,把更多精力放在做好服務創新上,著力提升自身產品品質和服務能力。不斷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進行產品創新,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服務。
不正當競爭行為,是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準則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可稱為經濟憲法,在經濟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危害性,首先體現在擾亂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造成競爭秩序混亂,削弱和窒息了市場經濟競爭機制應有的活力和作用,嚴重阻礙了技術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次,對其他合法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非法經營者成本低,質量差,幾乎沒有售後服務,搶佔大量的市場份額,從而使合法經營者的利益受損,消費者利益受到傷害。
每個產品都有自身的發展、完善、成熟和衰退階段,產業的周期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同時也有其他新產品衝擊的助推作用。當一個產品處於衰退期時,特別是一個產品替代另一產品的時候,會形成陳舊產品的大量積壓,原有生產資料和經濟資源大量閒置,這些實物資本需要在相對極短的時間內推向市場,形成貨幣資本,從而實現產業的轉軌。於是,在陳舊產業裡容易發生惡性競爭,競爭對手彼此壓低價格,儘快突圍,形成典型的「價格戰」「打殺戰」,破壞了市場的原有均衡。文體產業內出現的戰略集團規模小、數量多的情況意味著產業爭奪必定會有價格、廣告、服務及其他方面的競爭。同時各集團分布比較接近,說明各企業在市場和營銷組合上差別不大,有較強的市場依賴性。這種特點的產業結構缺乏穩定,最易動蕩生變。
在當前的複雜情況下,我認為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非常重要,集結業內精英的行業協會組織在控制業內惡性競爭、疏導矛盾、引領創新、強化行業自律方面能起到積極作用。只有利用行業協會組織協調各方利益,制定一系列行業自律公約,保障本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才可對行業成員形成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範條款。
行業自律的內涵應包括五個方面:
(一)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 產品標準、合同法及其他相關法律。
(二)制定和認真執行「行規和行約」,加強自我管理、自我約束。按照行規和行約對會員起到自我監督的作用,推動本行業規範健康的發展。
(三)向用戶提供優質產品、規範服務。
(四)行業自律是維護本行業和企業的利益,共同制定一個合理的利潤範圍,避免惡性競爭,維護本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五)行業協會是行業自律的管理監督機構。
行業自律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產物。行業自律應建立在行業協會基礎之上,如果一個行業沒有行之有效的行業協會,行業自律也就無從談起。每個行業只有認真做好行業自律工作,才能得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我們也才能擁有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行業自律公約是行業會員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制定的,也是各個會員通過協商制定的契約,即在當事人之間具有相當於法律的規範效力。行業自律公約作為行業會員權利行使和義務履行的基本規則,是行業自律管理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能有效避免業內惡性競爭而影響企業健康有序發展。在保障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實施品牌戰略,提升產品價值的同時,實現由「量」向「質」的轉變,起到在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保駕護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