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說鄭州

2021-01-09 河南日報官方網站

  

  文:程遂營

  在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上,江河哺育著城市文明。作為水源,黃河對河南是最慷慨的。「八大古都」中,黃河哺育下的河南古都就有安陽、洛陽、開封、鄭州四座。從這個意義上說,河南省會鄭州也是黃河的贈禮!

  食為民天

  民以食為天。糧食和吃飯問題,自古以來就是我們這個人口大國百姓關注的大事。而黃河中下遊地區的鄭州,則是哺育我國早期農耕文明的核心區域。

  一年一度,在新鄭市都會舉行場面宏大、儀式隆重的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印證著黃帝與鄭州的密切關聯。

  4700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人文始祖黃帝在新鄭的軒轅之丘出生,後來軒轅黃帝成為中原一帶有熊部落的首領。黃帝部落的迅速崛起,引起另外兩位部落聯盟首領的不滿,其中一位是炎帝。炎帝是活動在黃河中遊關中平原、渭水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想把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展到中原地區。於是,黃帝與炎帝就在阪泉之野(今河北涿鹿東南),進行三次大的決戰。最後,黃帝戰勝炎帝,統一了黃河中遊地區。

  統一後的黃帝又要面對另一個部落聯盟首領蚩尤的挑戰。蚩尤生活在黃河下遊,是以狩獵、捕撈為主的東夷部落聯盟首領,善于格鬥。黃帝曾經在與蚩尤作戰中,「九戰九不勝」。怎麼辦呢?

  黃帝採取了兩個辦法:第一,打持久戰。黃帝部落地盤大、人口多,利於打持久的消耗戰。第二,在糧食上做文章。《新鄭縣誌》記載:「地居土中,物受正氣。」這裡位於國土中部,氣候適宜、四季分明,宜於農耕、宜於人居。加上黃河衝積所形成的肥沃土壤和臨近黃河的優越灌溉條件,於是,黃帝親自教部落成員「藝五種,撫萬民」。「藝」就是「種」的意思,「五種」就是「五穀」,是我國早期基本的五種糧食作物:黍、稷、菽、麥、稻。黃帝利用黃河中遊良好的農耕條件,教百姓種植五穀,發展生產,解決百姓基本生活和軍需用糧問題。經過長達三年的戰爭,黃帝戰勝了蚩尤,實現了黃河中下遊地區的統一。

  智慧的先民選擇了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地區發展農業,使黃河中下遊地區成為我國農耕文明的發源地。

  此後,夏都陽城(今鄭州登封告成鎮),商代亳都(今鄭州商城遺址)、隞都(今鄭州市石佛鄉小雙橋村),以及兩周(西周、東周)時期的鄶國、虢國、鄭國、韓國等諸侯國的都城,都位於今鄭州市區附近,使鄭州成了我國先秦時期一個規模龐大的古都群。鄭州是名副其實的大古都。

  商通天下

  鄭州有兩處商都遺址,分別是商代早期的亳都和中期的隞都所在地,讓人不禁把鄭州與古代商業聯繫在一起。

  商代人善於經商,現代人所謂的三商,即「商人、商業、商品」就起源於商代。而鄭州藉助於其位於天下之中的區位和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絡,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商業中心之一。商代的鄭州人是如何經商的,歷史上並沒有留下確切的記載,而康百萬莊園則是鄭州作為商業都會的實物見證。

  康百萬莊園位於鄭州市以西的鞏義康店鎮,是明清時期康氏家族聚居地。明代中期,康氏家族從販鹽開始發跡;清代時康氏家族又介入造船業、土地買賣等,財富迅速增加。最排場的時候,康家從事貿易的船隻行遍六河,即洛河、黃河、運河、涇河、渭河、沂河,船隻3000艘左右;擁有土地遍及魯、陝、豫三省八縣。當時,有一句民間諺語形容康家的富有: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裡不吃別家草,人行千裡儘是康家田。康家成了名聲顯赫的「中原第一家族」。這個富有的家族之所以被稱為「康百萬」,與清末的慈禧太后有關。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帶領少數大臣倉皇逃亡西安。1901年,清政府與八國籤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聯軍撤走。得到消息後,慈禧和光緒準備從西安返回北京,他們選擇了經河南回北京的路線。河南巡撫松壽得到消息,打算好好招待一下他們,但國難當頭,河南境內連遭水旱災害,松壽根本拿不出多少銀子,他想到了康氏家族。最終,康家首先出資100萬兩白銀,用於整修河南境內的道路、修建慈禧和光緒的行宮,供給慈禧一行在河南的飲食、住宿等一切花費。同時,又向慈禧和光緒捐贈100萬兩白銀,作為他們回京的川資路費。康家如此慷慨捐助,讓慈禧深感意外,不由感嘆:「想不到此地還有這麼一個百萬富翁!」從此,「康百萬」的名聲就在各地傳揚開來。

  雖然鄭州自古就是群雄逐鹿之地,但是戰火併沒有傷害到康百萬莊園,而今依然保存完好。莊園建築,以寨上主宅區為核心,向寨下其他區域以扇形展開,建成功能不同、形式各異的院落群體。深宅大院,重脊高簷,垂花門樓,曲廊點綴,移步換景,妙不可言。庭院建築基本屬於豫西地區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各類磚雕、木雕、石雕華麗典雅,造型優美,被譽為中原藝術的奇葩。

  庭院深深,幽雅寧靜,徜徉其中,不僅可以想見當年康氏家族的無限風光,更可以聯想到鄭州在歷史上獨特的商業地位。

  上善若水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黃河之與鄭州的關係,是這一道理的生動詮釋。

  以鄭州為核心的黃河中下遊農耕文化,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基。農耕時代,以鄭州為核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按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時間節律安排自己的生活,用二十四節氣指導農業生產。久而久之,中華民族不僅把很多農閒時節當成了節日,比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享受五穀帶給人們的快樂時光;而且迷戀上了看似平淡卻有滋有味、田園牧歌式的農耕生活,產生出對於和平的摯愛。農耕文化影響到政治、宗教、哲學、藝術等各方面,甚至滲透到了國民性格。

  以鄭州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商業文化,構成了中華商業文明的主體。利用中原地區便利的陸路和水路交通網絡系統,商祖白圭、商聖範蠡、儒商端木子貢、營國巨商呂不韋、天下聞名的康百萬家族等,不僅以他們的智慧成為富甲天下的巨商大賈,並以他們的行為奠定了基本的商業倫理和道德,在歷史上留下美名。

  

  九曲黃河 段景波攝

  《河南日報》2020年6月5日第11版

相關焦點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要如水般一樣的善良、包容,蘊含做人的大智慧,處事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若水:「上」是最的意思。「上善」是最善的意思。
  • 說文解字|亳州市渦陽人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到底是何意?
    春秋時期的安徽省亳州市渦陽人,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水」到底是何意?探究老子的上善若水的奧義,必須理解「水」在春秋時期的含義,現在就從三個方面來解讀上善若水的「水」字。安徽省渦陽之水儘管老子在上善若水中沒有直接說水的特點和性質,但是可以從《道德經》文本的上下文分析,上善若水,
  • 上善若水,良師益友:王書義先生印象
    王書義,原社旗一高物理高級教師,一代名師,現居鄭州。上善若水,良師益友:王書義先生印象作者 | 劉永科王書義提起王書義老師,就想起「上善若水」這四個字來。王老師得知後,極力鼓勵我,說我只要努力,一定能教好高中語文課。為了讓我找回自信,他說他那時仍記得我上初中時寫的、抄到學校黑板報上的三篇文章。向來對王老師的誠信沒有絲毫懷疑的我,這次卻認為是他為了鼓勵我而講了善意的假話。-他沒當過我的班主任,又沒教語文課,時隔20年之久,這太令人不可思議了。但王老師竟準確無誤地說出了那三篇文章的題目和大意。他的超人的記憶力來自他對學生的關懷。
  • 從上善若水,翻開道德經-
    書中出現最多的詞是「無為」「自然」「不爭」..而讓我決定研究細看道德經的是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又靜,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上善若水」一次可能很多人都見到過,之前自己也經常在別人的字畫上見到,當第一次道德經中看到完整的原文,給了我心裡很大的震撼和一種釋放釋然。
  • 教師篇 |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來自我的母校石家莊一中。「上善若水」意為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厚德載物」意為以深厚德澤育人利物。秉著這八個字,我來到了優加青少英語的大家庭。 初入優加時,正值「疫情」之際。讓我感慨萬千的莫過於優加「停課不停學」的舉措。
  • 上善若水;水有九德,孕育萬物而不爭
    今天我們來講,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上一講是天長地久,這一講老子緊隨其後的說,上善若水,因為有了至高無上的善,有了孕育和滋養萬物的水,所以才天長地久,否則那有我們,這些臭皮囊的前世今生。上善若水想要搞明白第八章的含義,我們首先要清楚,兩個字,這兩個字就是善和水,那大家就開始笑了,不就是善和水嗎!還要聽你在這裡,人五人六的信口雌黃,哈哈,到底什麼是善?
  • 昂揚奮進的一劑鎮定劑,上善若水
    《道德經》中極力推崇「水的精神」,說「上善若水」。然而,我們卻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在科技發展進步與人們拼搏向前的時代,這一思想似乎並不為人所接受。黃金成為了貪婪與狡詐的代名詞老子之所以說「上善若水」,不僅僅因為水能利益眾生、處下而不爭;更是因為水能處下,讓萬物在不相互爭奪的情況下,都受其恩澤。
  •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然而,細思之下,「上善」為什麼會「處眾人之所惡」呢?其實可以這樣理解,老子相信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當眾人汲汲以求時,他卻堅守本心,不為表面現象所迷;當眾人都厭棄追求時,他這時會反其道而行之,反倒汲汲以求。他總是處在社會大趨勢的對立面。當整個社會都趨炎附勢時,他會嗤之以鼻;當整個社會都厭棄趨炎附勢時,他卻對權力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 「上善若水」到底是何意思?為什麼說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上善若水」到底是何意思?為什麼說很多人都理解錯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包含詩詞歌賦也包含各種戲劇話本等等,而詩詞的關注率最高,且生活中也時不時用上幾句詩詞,頗有一番風雅之意。我們今天來分享就是這樣一個詩詞,「上善若水」,其實剛說出來,很多人是很迷茫的,也沒有什麼理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上善若水」,中國的詩詞文化很深厚也頗有淵源,但我們了解的確實寥寥無幾。而我國很多綜藝也都是以詩詞歌賦作為主題來做節目,既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中國詩詞更一步的了解與宣傳。
  • 澄清「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我們結合老子的價值取,歷史背景及全文文本來理解這句話,這裡主要強掉三個點:利萬物。不爭。處眾人之處惡,也是就處下遊。
  • 上善若水的真實意思?你知道嘛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人的品格應該像水一般,做事情行雲流水,靜止如水。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樣,能屈能伸。
  •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到底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到底什麼意思?@溫溪:「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第8章,意思是說:最好的、最上乘的「善」就像是水一樣。很多人把「上善若水」當成是自己的座右銘,可自己真的能做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嗎?
  • 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究竟是啥意思?真正含義少有人知
    而「上善若水」就是《德經》中的精髓,教導人們要培養高尚的品質。「上善若水」內涵及通俗釋義一、《道德經》對「上善若水」的詮釋由於生活中有很多人不了解《道德經》,所以他們都會認為「上善若水」看起來十分高深。《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如果大家仔細分析老子對「上善若水」的詮釋,就會發現其含義淺顯易懂。
  • 我們常說「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讀懂它就懂了這「七善」
    我們常說「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讀懂它就懂了這「七善」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上善若水」這個成語,但它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可能很多人之前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有時候就是順口一說,根本沒有深究這個成語背後的深厚韻味,但我國的文化經過了千百年來的孕育,非常的豐富多彩,有時候不學,可能過後就忘了,這一點我們應該做到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上善若水」這個被人們用了千百遍的成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老子說:「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何啟示?
    老子說:「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何啟示?在我們的學生時代,每次背誦文言文時都會覺得十分困難。這主要是因為文言文表達方式與現代不同,我們不容易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在背誦時就會困難一些。「上善若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的經典思想。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所謂上善,指的就是水對世界萬物是十分重要的,水滋養了萬物卻沒有邀功,默默付出不求回報,這樣世間萬物慢慢習慣了水的付出。那麼,「上善若水」這個詞語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 2020年國家公務員面試真題模擬:上善若水
    【面試題目】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上善若水」的理解。【政道公考參考答案】「上善若水」語出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培養美好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就應該領悟水的智慧,懂得利人,更要懂得謙遜。「上善若水」作為中華美德的一種概括,歷來成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菊美多吉就是這樣一個上善若水、為官若水的「最美基層幹部」。
  • 都說「上善若水」,到底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都誤解了
    孔子和學生子貢一起看「東流之水」,子貢好奇地問老師:「為什麼君子見『大水』必須要觀看呢?」孔子解釋說,水和很多東西都相似,它似德、似法、似義、似道、似勇、似正、似志、似察、似善化,包容萬象,妙不可言。其實,孔子自己也曾經向老子求學,從老子那裡學到了水的智慧。
  • 「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深受人們的喜愛?
    「上善若水」僅僅四個字,卻博大精深,寓意深刻,從古到今,曾經被許多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甚至把它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上善若水,是一個成語,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人生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其實,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此話出《易經》中,顧名思義厚德載物是用來比喻當一個人的德行積累到無限大之後,他就可以容納萬事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