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程遂營
在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上,江河哺育著城市文明。作為水源,黃河對河南是最慷慨的。「八大古都」中,黃河哺育下的河南古都就有安陽、洛陽、開封、鄭州四座。從這個意義上說,河南省會鄭州也是黃河的贈禮!
食為民天
民以食為天。糧食和吃飯問題,自古以來就是我們這個人口大國百姓關注的大事。而黃河中下遊地區的鄭州,則是哺育我國早期農耕文明的核心區域。
一年一度,在新鄭市都會舉行場面宏大、儀式隆重的黃帝故裡拜祖大典,印證著黃帝與鄭州的密切關聯。
4700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人文始祖黃帝在新鄭的軒轅之丘出生,後來軒轅黃帝成為中原一帶有熊部落的首領。黃帝部落的迅速崛起,引起另外兩位部落聯盟首領的不滿,其中一位是炎帝。炎帝是活動在黃河中遊關中平原、渭水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他想把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展到中原地區。於是,黃帝與炎帝就在阪泉之野(今河北涿鹿東南),進行三次大的決戰。最後,黃帝戰勝炎帝,統一了黃河中遊地區。
統一後的黃帝又要面對另一個部落聯盟首領蚩尤的挑戰。蚩尤生活在黃河下遊,是以狩獵、捕撈為主的東夷部落聯盟首領,善于格鬥。黃帝曾經在與蚩尤作戰中,「九戰九不勝」。怎麼辦呢?
黃帝採取了兩個辦法:第一,打持久戰。黃帝部落地盤大、人口多,利於打持久的消耗戰。第二,在糧食上做文章。《新鄭縣誌》記載:「地居土中,物受正氣。」這裡位於國土中部,氣候適宜、四季分明,宜於農耕、宜於人居。加上黃河衝積所形成的肥沃土壤和臨近黃河的優越灌溉條件,於是,黃帝親自教部落成員「藝五種,撫萬民」。「藝」就是「種」的意思,「五種」就是「五穀」,是我國早期基本的五種糧食作物:黍、稷、菽、麥、稻。黃帝利用黃河中遊良好的農耕條件,教百姓種植五穀,發展生產,解決百姓基本生活和軍需用糧問題。經過長達三年的戰爭,黃帝戰勝了蚩尤,實現了黃河中下遊地區的統一。
智慧的先民選擇了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地區發展農業,使黃河中下遊地區成為我國農耕文明的發源地。
此後,夏都陽城(今鄭州登封告成鎮),商代亳都(今鄭州商城遺址)、隞都(今鄭州市石佛鄉小雙橋村),以及兩周(西周、東周)時期的鄶國、虢國、鄭國、韓國等諸侯國的都城,都位於今鄭州市區附近,使鄭州成了我國先秦時期一個規模龐大的古都群。鄭州是名副其實的大古都。
商通天下
鄭州有兩處商都遺址,分別是商代早期的亳都和中期的隞都所在地,讓人不禁把鄭州與古代商業聯繫在一起。
商代人善於經商,現代人所謂的三商,即「商人、商業、商品」就起源於商代。而鄭州藉助於其位於天下之中的區位和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網絡,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商業中心之一。商代的鄭州人是如何經商的,歷史上並沒有留下確切的記載,而康百萬莊園則是鄭州作為商業都會的實物見證。
康百萬莊園位於鄭州市以西的鞏義康店鎮,是明清時期康氏家族聚居地。明代中期,康氏家族從販鹽開始發跡;清代時康氏家族又介入造船業、土地買賣等,財富迅速增加。最排場的時候,康家從事貿易的船隻行遍六河,即洛河、黃河、運河、涇河、渭河、沂河,船隻3000艘左右;擁有土地遍及魯、陝、豫三省八縣。當時,有一句民間諺語形容康家的富有:頭枕涇陽、西安,腳踏臨沂、濟南;馬跑千裡不吃別家草,人行千裡儘是康家田。康家成了名聲顯赫的「中原第一家族」。這個富有的家族之所以被稱為「康百萬」,與清末的慈禧太后有關。
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帶領少數大臣倉皇逃亡西安。1901年,清政府與八國籤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聯軍撤走。得到消息後,慈禧和光緒準備從西安返回北京,他們選擇了經河南回北京的路線。河南巡撫松壽得到消息,打算好好招待一下他們,但國難當頭,河南境內連遭水旱災害,松壽根本拿不出多少銀子,他想到了康氏家族。最終,康家首先出資100萬兩白銀,用於整修河南境內的道路、修建慈禧和光緒的行宮,供給慈禧一行在河南的飲食、住宿等一切花費。同時,又向慈禧和光緒捐贈100萬兩白銀,作為他們回京的川資路費。康家如此慷慨捐助,讓慈禧深感意外,不由感嘆:「想不到此地還有這麼一個百萬富翁!」從此,「康百萬」的名聲就在各地傳揚開來。
雖然鄭州自古就是群雄逐鹿之地,但是戰火併沒有傷害到康百萬莊園,而今依然保存完好。莊園建築,以寨上主宅區為核心,向寨下其他區域以扇形展開,建成功能不同、形式各異的院落群體。深宅大院,重脊高簷,垂花門樓,曲廊點綴,移步換景,妙不可言。庭院建築基本屬於豫西地區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各類磚雕、木雕、石雕華麗典雅,造型優美,被譽為中原藝術的奇葩。
庭院深深,幽雅寧靜,徜徉其中,不僅可以想見當年康氏家族的無限風光,更可以聯想到鄭州在歷史上獨特的商業地位。
上善若水
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黃河之與鄭州的關係,是這一道理的生動詮釋。
以鄭州為核心的黃河中下遊農耕文化,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根基。農耕時代,以鄭州為核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按照「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時間節律安排自己的生活,用二十四節氣指導農業生產。久而久之,中華民族不僅把很多農閒時節當成了節日,比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享受五穀帶給人們的快樂時光;而且迷戀上了看似平淡卻有滋有味、田園牧歌式的農耕生活,產生出對於和平的摯愛。農耕文化影響到政治、宗教、哲學、藝術等各方面,甚至滲透到了國民性格。
以鄭州為中心的黃河中下遊地區商業文化,構成了中華商業文明的主體。利用中原地區便利的陸路和水路交通網絡系統,商祖白圭、商聖範蠡、儒商端木子貢、營國巨商呂不韋、天下聞名的康百萬家族等,不僅以他們的智慧成為富甲天下的巨商大賈,並以他們的行為奠定了基本的商業倫理和道德,在歷史上留下美名。
九曲黃河 段景波攝
《河南日報》2020年6月5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