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後,寶媽們在給寶寶洗頭洗澡的時候都十分小心翼翼,生怕水進到寶寶眼睛或者耳朵裡,引起寶寶不適。尤其是耳朵進水,如果不處理好,時間長了可能會導致寶寶得中耳炎。
寶寶耳朵進水,這時媽媽要及時使用軟棉棒,在頭部把棉花撐呈蓬鬆狀,輕輕插入耳朵旋轉,但不要太深,前提是一定要保證寶寶的頭部不能動。
如果寶寶不配合,那就不能輕易給寶寶掏耳,否則寶寶動來動去,會有鼓膜穿孔的危險!媽媽們可以利用寶寶睡覺的時間來處理寶寶進水的耳朵。
那麼,寶媽們有沒有過疑惑:寶寶還是胎兒的時候,長時間泡在羊水裡,耳朵沒有進水嗎?
其實這個問題的說法就是不對的,因為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寶寶從胚胎開始發育,就一直在羊水裡成長,不僅僅是耳朵,其他五官也都在羊水中。甚至寶寶的肺在羊水中都是擠壓的狀態,呼吸道裡也是有羊水的。
而在整個孕期中,寶寶靠臍帶提供營養和氧氣,是不需要呼吸的,因此也就不會有空氣啦。沒有空氣寶寶就不會被羊水嗆著,耳朵鼻子也都不怕水,也就不存在「進水」的說法了。
而當寶寶出生之後,由於空氣突然進入到肺部,通過咽喉,震動聲帶,寶寶發出了哭聲,這就是我們聽到的寶寶的第一聲哭聲。這個過程的同時,由於咽部與內耳相通,氣壓就把液體排除耳外了。
如果寶寶不哭,醫生就會提著寶寶的雙腳,讓寶寶處於倒立的姿勢,及時把寶寶口腔裡的羊水排淨,打寶寶的屁屁能夠讓寶寶的肺部通入空氣,讓寶寶哭出聲,從而呼吸到人間的第一口空氣。
所以如果寶寶出生後,醫生打了你家寶寶,也千萬不要生氣哦,這也是為了寶寶好呢。
新生命的孕育和誕生真的很神奇,十月懷胎,一朝瓜熟蒂落,其中,羊水在維持胎兒生命和保護胎兒健康的方面是無可替代的。羊水是孕婦子宮羊膜腔內的液體,維持著胎兒的生命成長。在胎兒成長的不同階段,羊水的來源也不相同。
你們知道羊水為什麼是叫「羊「水,而不是什麼其他水嗎?這裡面有兩個說法。
說法一:羊水是古名詞,來源於中醫陰陽的理論。在古字中,「羊」和「陽」是相通的,兩者同音。古人認為人的壽命始於正陽,終於正陰,因此才會把生命起始之源稱之為「羊水」。
說法二:「羊水」一詞,最早是由希臘傳進中國的。古希臘人認為寶寶出生時包裹在身上的那一層膜跟羊腸十分類似,故稱那層膜為羊膜,而羊膜裡面的液體則稱之為「羊水」。到目前為止,羊水的英文,詞根依舊使用的是一種希臘特有的山羊的名字。
羊水對胎兒的保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女性懷孕期間,緩和外來壓力或者衝擊對胎兒造成的損傷。
2.穩定胎兒的生長環境,包括子宮內的溫度、子宮內環境的穩定,有助於胎兒器官和肢體的發育。
3.緩解胎兒在子宮內活動造成孕婦不適。
4.羊水中的抑菌成分能夠減少胎兒被病菌感染。
5.避免臍帶脫垂。
6.分娩時,羊水能緩和子宮收縮對胎兒造成的壓迫。
7.羊水破水後,對產道有潤滑作用,更有利於胎兒的順利分娩。
祝願寶寶都能平安出生哦~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