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現年44歲的投資者珀金斯(Eric Perkins)相信,特斯拉的股價很可能是攀升得過快了,超過了公司盈利能夠支撐的水平,但是話雖如此,他卻依然不肯賣掉手頭的特斯拉股票。
《華爾街日報》報導稱,他說,自己一般只有在某隻股票價格四個月內翻上四倍的情況下才會選擇賣出,兌現利潤。可是在特斯拉身上,他錯過了過去的若干漲勢,未能滿足這一條件。因此,他決定繼續持有這些股票,後者在他大約100萬美元的投資組合當中已經佔據了半壁江山。
「在我看來,目前什麼也阻止不了這隻股票的動能,至少在盈利數字發布之前是沒有的。」珀金斯自己就是特斯拉的用戶,開著一部Model X。電動汽車巨頭預計將在本周三發布第二季度盈利報告。上周三,特斯拉的股價漲至1546美元,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而公司的總市值也相應來到了2870億美元,超過了英特爾和家得寶等老牌藍籌股。
近期以來,美股大盤的上漲其實主要都是在靠著少數明星股票的帶動,而特斯拉正名列當中。與特斯拉並駕齊驅的,還有科技巨頭亞馬遜和疫苗公司莫德納(Moderna)等,正是這些股票推動納指在不久前刷出了新高,並幫助標普500指數從3月的多年低點竄升了44%之多。
在連續數月的漲勢之後,這些股票在大盤當中所佔的比重也大幅度提升了。近期以來,許多人都苦思不得其解——為何在經濟步履蹣跚時,股市卻在高歌猛進,事實上,答案有相當部分可能就隱藏在這些股票身上。
許多投資者都根本不去考慮經濟或者市場基本面,唯一的投資「策略」就是買進上漲的股票,賣出下跌的股票,而在這種人群當中,動量股(momentum stocks)當然廣受歡迎。
最近幾周表現亮眼的不少動能股票其實都和特斯拉一樣,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年度是盈利的,但是企業未來的潛力,以及股價當下的表現就足以吸引為數眾多的追隨者了。這些股票最熱心的支持者,往往都是集結在類似Robinhood等平臺app的散戶。近期以來,他們的交易變得日益頻繁,大膽買進各種專業投資者都不敢碰的投資,包括瀕臨,甚至業已破產的企業股票在內。
這種變化使得許多分析師開始感到憂慮,他們擔心,因為有太多投資者持有這些股票,局面一旦生變,行情突然反轉,主流指數就可能因此陷入暴跌循環,進而讓經濟穩定性受到威脅。特斯拉周三若是宣布公司連續第四個季度實現盈利的消息,該股也就滿足了納入標普500指數的條件,若這樣一幕真的發生,就意味著追蹤標普500指數的基金和ETF也必須跟進買入特斯拉的股票,使得該股的持股面變得更廣,對大盤的影響力變得更大。
退休的對衝基金經理人洛克爾(David Rocker)擔心的是,這些尚未在盈利方面證明自己的企業,其股價卻大幅度竄升,很可能說明當下的市場操控和金融系統過剩已經非常嚴重,甚至比1990年代晚期網際網路泡沫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當年,洛克爾本人就是以做空交易而聞名,他認為這種局面會在當下出現,與美國政府和聯儲的刺激政策有很大的關係,他並補充道,不斷高企的債務遲早會對經濟造成損害。
「一切最終只能是在哭泣中收場,只留下巨大的破壞。」
最近一段時間,做空特斯拉和其他所謂動能股票的交易者都損失慘重。被逼無奈,他們只能買進比當初更貴的股票來平倉,而這種「軋空」行情又對漲勢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
本周當中,諸多動能十足,在散戶當中廣受歡迎的股票,比如特斯拉和微軟等,盈利報告都將先後面世,投資者當然會持續保持關注。
在Baron Capital Opportunity Fund的投資組合當中,特斯拉和微軟都是重倉股,基金經理人利伯特(Michael Lippert)感嘆:「只要是在今天行之有效的策略,人們都會趨之若鶩。」
其實,追逐動能股票的,也不是只有散戶這樣的業餘玩家。近年以來,量化基金,以及使用類似策略,將動能和波動都作為交易因素的投資產品正在變得越來越受歡迎。這些產品當中頗有一些行為模式看上去和散戶很是相似,經常迅速買進表現出色的股票,而在局面變化後同樣迅速地賣出。
這些產品的活躍在周一的交易日當中就得到了很充分的體現。加州宣布,在病例大幅度竄升的情況下,該州被迫撤回一些重啟措施,乍現的漲勢因此而迅速消退。當日,特斯拉一度猛漲了16%之多,但是收盤時卻轉為下跌,納指也是在交易日中一度上漲近2%,最終卻低收2.1%。
雖然波動令人目眩,但是許多人依然堅持相信動能股票,因為這些企業當中,很多其實都是公認的疫情「受益者」,比如與遠程辦公大趨勢有關的玩家等。不久前發布的美國銀行美林月度經理人調查當中,74%的基金經理人都表示,持有科技股現在已經成為了市場上最「擁擠」的交易,這一比例創下了2013年以來的新高。
貝萊德iShares Factor ETF部門負責人弗萊姆斯泰德(Holly Framsted)評論道:「我們的市場上,贏家和輸家之間的分野正變得越來越清晰。」
卡斯楚(Mark Castro)是一位來自菲律賓的護士,與妻子一起擁有一個大約1萬美元的投資組合,投資幾乎全部集中在視頻媒體巨頭奈飛,以及莫德納和Inovio Pharmaceuticals兩家疫苗公司身上。他根據交易模型行事,希望能夠捕捉到股票的短期利得,因此買賣很頻繁,尤其是在某隻股票行情變化劇烈,成交量竄升時。
「成交量正是動能投資的關鍵。」他解釋道,「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拜爾(William Beyer)是今年4月收到聯邦政府的經濟刺激支票後才開始炒股的。這位明尼蘇達州諾斯費爾德的28歲年輕人,投資組合目前的規模大約是2000美元,主要專注於燃料電池公司普拉格能源(Plug Power)和中國的電動汽車公司蔚來。
今年早些時候,在動能交易當中賠錢後,拜爾現在希望將5G等趨勢也整合到自己的策略當中來。
「這真是風險十足。」他對短期動能交易的看法是,「如果你不能及時退場,分分鐘就可能從賺變賠。」
當拜爾和許多其他投資者最終都覺得特斯拉股價漲勢將會反轉時,像珀金斯這樣的虔誠信徒卻依然滿懷希望。
珀金斯堅信:「在當下就兌現籌碼離場,很可能是個巨大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