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JCR期刊分區說明

2021-03-02 科學網

1 背景

中科院JCR期刊分區(又稱分區表、分區數據)是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世界科學前沿分析中心的科學研究成果。分區表設計的思路始於2000年之初,旨在糾正當時國內科研界對不同學科期刊影響因子數值差異的忽視。自2004年發布之後,分區表為我國科研、教育機構的管理人員、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份評價國際學術期刊影響力的參考數據,得到了全國各地高校、科研機構的廣泛認可。在分區表的發布過程中,課題組通過與訂購單位聯繫人來信、來電、來訪等形式進行交流,在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的前提下,彼此結下了深厚友誼。正是各訂購單位的大力支持和殷切厚望,多年來,在其他項目任務異常繁忙的情況下,課題組始終將期刊分區表製作工作視為已任,堅持以高度負責、認真的態度完成製作和發布。

為了幫助用戶加深了解和認識中科院分區表,減少其使用過程遇到的疑惑,讓其能在實際中以合理方式使用,課題組特製作說明文檔。

2 發展歷程

為了讓用戶對中科院分區表有比較全面的了解,以下文字梳理了分區表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2004年開始以Excel格式文檔發布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它只包括13個學科的大類;

2007年開始發布包括大類以及小類期刊分區表,小類借鑑JCR學科,與其保持一致;

2008年改進大類學科Top期刊的遴選方式;

2012年開始在JCR期刊分區數據在線平臺(www.fenqubiao)發布最新數據,不再發布Excel格式的數據文檔。該平臺能滿足用戶查詢、瀏覽分區等多種用途;

2013年JCR期刊分區數據在線平臺(www.fenqubiao)全新改版,系統全面升級,實現了用戶訂購數據的自動化,形成用戶訂購、數據使用一體化平臺;

2015年調整大類學科Top期刊的遴選方式,新建官方微信公眾號(fenqubiao),拓寬服務對象,密切與終端用戶的聯繫。

3 分區方法

中科院分區表對湯森路透每年度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CITATION REPORTS,簡稱JCR)中SCI期刊在學科內依據3年平均影響因子劃分分區。它包括大類分區和小類分區:大類分區是將期刊按照自定義的13個學科所做的分區,大類分區包括Top期刊;而小類分區是將期刊按照JCR已有學科分類體系所做的分區。下文將詳細說明中科院分區表的製作過程。

3.1 分區指標說明

科技期刊的影響因子(IF)、最近兩年的期刊被引頻次(CI)從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顯示度。IF可以測度期刊在最近兩年的篇均被引頻次;CI可以測度最近兩年期刊在學術界的顯示水平。分區表在IF基礎上使用3年平均IF衡量期刊學術影響力,遴選Top期刊考慮了CI的影響。

(1)IF

IF是加菲爾德在1972年提出的一個評價期刊的重要指標。該指標是一個相對數量指標,主要用以調整和修正期刊總被引頻次過大。普賴斯曾提出,科學論文一般在其發表後一二年後,被人們接受,並達到被引用的峰值階段。加菲爾德正式按照這個思想,定義了IF的計算公式,


如2014年Nature的IF為41.456,等於Nature在2012年和2013年發表的論文在2014年獲得被引頻次總和(41924+29753)除以2012年和2013年發表的論文總數(869+860)。

(2)3年平均IF

為了使歷年的期刊分區相對穩定,減少影響因子上下波動帶來的影響,中科院分區表採用3年平均IF作為劃分分區依據。計算公式如下:


對於只有1年有IF的期刊,只取1年IF作它的3年平均IF;只有2年有IF的期刊,只取2年平均IF作為它的3年平均IF。如Nature2012年的IF為38.597,2013年IF為42.351,2014年IF為41.456,那麼2014年Nature的3年IF=(38.597+42.351+41.456)/3=40.801。從2014年開始Acta Numerica有IF=7.364,因此它的3年平均IF為7.364。ACS Synthetic Biology從2013年開始有IF,2013年的IF為3.951,2014年的IF為4.978,則它的3年平均IF為(3.951+4.978)/2=4.465

(3)CI

被引頻次是反映學術影響力總量的指標,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反映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作為IF評價期刊學術影響力的補充。1區期刊通常被視為各學科的優秀期刊,但1區期刊遴選標準較高,入選的期刊數量有限。為了儘量囊括更大範圍的優秀期刊,我們在期刊分區結果的基礎上,利用被引頻次指標對期刊影響力進行再次甄別,定義出TOP期刊集合。

3.2 更名期刊處理

計算期刊分區之前,還需要重新計算更名期刊的影響因子。因為JCR的更名期刊會存在兩個影響因子,即更名前的期刊名的影響因子和更名後刊名的影響因子,所以需要將兩條記錄合併,然後重新計算影響因子。計算方式如下:根據JCR提供兩個刊名的論文數和被引頻次,將其合併後按照影響因子的計算方式重新計算影響因子。

例1:前一年刊名變更的情況

2013年,ARTIFICIALCELLS BLOOD SUBSTITUTES AND BIOTECHNOLOGY(1073-1199)更名為Artificial 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2169-1401),前者(圖2-1)統計數據為2012年發表的51篇論文在2014年獲得65次引用,2013年0篇在2014年獲得2次引用[2],IF是(65+2)/(0+51)=1.314;後者(圖2-2)的統計數據為2012年發表0篇論文在2014年獲得3次引用,2013年發表66篇論文在2014年獲得64次引用,IF是(64+3)/(66+0)=1.015。

將期刊的兩條數據合併為1條,兩本期刊在2012年與2013年發表的總論文為51+66=117篇,兩本期刊2012年與2013年發表論文的總引文為67+67=134次,因此合併後的IF值為=(67+67)/(51+66)=117/134=1.145

即2012年發表論文51篇(51+0),2013年發表論文66篇(66+0),在2014年獲得被引頻次分別為68(65+3),66(64+2)。因此2014年Artificial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這本期刊的IF為(68+66)/(51+66)=1.145。

2-1 ARTIFICIAL CELLS BLOOD SUBSTITUTES AND BIOTECHNOLOGY計算IF的基礎數據


2-2 ArtificialCells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計算IF的基礎數據

例2: 當年刊名變更的情況

2014年,the 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0027-2507)更名為Annals of Global Health(2214-9996),前者IF為(112+0)/(0+69)=1.623(圖2-3),後者前兩年無數據,因此無IF(圖2-4)。重新計算後Annals of Global Health的IF為1.623。

2-3 theMount Sinai Journal of Medicine計算IF的基礎數據

2-4 Annalsof Global Health計算IF的基礎數據

3.3 學科劃分

由於湯森路透的JCR僅提供學科級別的知識分類體系,這種分類體系的劃分數據粒度較細(2014年為176個學科),有時不能完全滿足科研人員對期刊影響力數據了解的需求。因此,分區表工作除對JCR提供的學科分類體系的分區(即小類分區),同時提供13個大類學科的期刊分區結果。

13個大類學科分別是數學、物理、化學、地學、地學天文、生物學、農林科學、醫學、工程技術、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管理科學、社會科學。大類學科的設置、期刊與學科的對應關係均充分考慮到中國國內科研、教育體系的特點,結合科學家對學科體系的認知情況,經過廣泛的調研並不斷根據用戶反饋加以完善而形成。

期刊與13個大類學科是一一對應、不重複劃分(除11本晶體學期刊外)的關係,即除11本晶體學復分期刊外,一本期刊只屬於一個大類。期刊與13個大類學科的對應關係主要依據以下原則:

1、考慮期刊在JCR中隸屬的學科劃分(即期刊的小類歸屬),根據各期刊在JCR學科(小類學科)的歸屬,將其分入相應的大類學科。多數期刊都能按照小類學科歸入相應大類學科。

2、學科專家推薦和建議。兩種情況下較難根據期刊所屬的小類學科,來確定期刊的大類學科:①期刊所在的小類學科(JCR學科)是交叉性學科,是由兩個或者多個大類學科交叉形成的;②期刊屬於多個小類學科(JCR學科劃分為一對多關係,即一本期刊可同時屬於1-6個JCR學科)。對於上述情況,我們邀請具有專業背景的科研人員確定期刊的大類歸屬。

3、用戶反饋與調整。隨著期刊自身研究內容的變化,其大類學科歸屬可能會發生變化,根據用戶的建議,結合科研人員的評價,給出大類學科分類。

大類分區在使用的過程中,我們收到用戶對期刊分類的反饋意見。根據用戶的反饋,我們對全部期刊分類進行了檢查,對於一些類別進行如下規定:

1、對於心理學期刊和體育類期刊作如下規定:

與醫學有關的心理學期刊和體育類期刊劃入醫學。

非醫學類心理學期刊劃入管理科學

非醫學類體育期刊劃入社會科學

2、對晶體學期刊作如下規定:

11種晶體學期刊在物理學和化學兩個類中重複計算,此11種期刊是大類學科劃分中被復分的11本期刊。

3、古生物學期刊劃入地學

4、食品科技期刊劃入工程技術

5、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工程和遺傳工程期刊劃入工程技術

6、水科學技術期刊劃入環境科學

3.4 期刊分區方法

中科院分區表選擇學術影響力作為劃分方式,把每個學科的所有期刊按照學術影響力(3年平均IF)由高到底降序排列,依次劃分為4個區,使得每個分區期刊影響力總和相同。由於學科內期刊的3年IF的偏態分布,這使得1區期刊數量極少。為了保證期刊1區期刊數量,1區期刊取整個學科數量總數的5%,即3年平均IF最高的5%的期刊為1區期刊。2—4區期刊使用3年平均IF總和相同的方式劃分。

具體方法如下:

1、把每一個學科的期刊集合(數量為n本)按照3年平均IF降序排列,以下各步計算,均基於此順序。

2、前5%期刊(該學科期刊總數量的5%,即5%*n)為1區期刊

3、剩下的95%期刊中,計算它們的3年平均IF的總和(S),然後求總和的1/3(S/3),剩下3個區的每區的期刊影響力累積和各為S/3

4、上一步的期刊集合(也即除1區期刊外的期刊集合)中,從第1本期刊往後計數,如果它們的3年平均IF的總和(S2)等於上個步驟計算出的總和S/3,那麼這些期刊就是2區期刊;相同的方式可以劃分出3區期刊,剩下所有期刊為4區期刊(S2=S3=S4=S/3)。

5、最終劃分出來的1、2、3、4個區期刊數量分布如圖3-1。

3-1 某學科期刊分區數量分布示意圖

3.5 Top期刊遴選

為了在分區方法的基礎上遴選出更多優秀的期刊,我們在大類分區中設置Top期刊。

Top期刊遴選方法如下:將1區期刊劃入Top範圍內;2區中2年總被引頻次指標位於前10%的期刊也歸入Top期刊集合。2015年,Top期刊的界定原則有所變化,在上述定量測度規則的基礎上新增同行評議的考量因素。對於少數期刊,儘管不在上述定量方法劃分出來的Top期刊的範圍中,但經過科學共同體評議,被認為是高學術影響力期刊,直接被採納加入Top期刊。

4 期刊範圍說明

中科院期刊分區表的期刊範圍總體遵從於JCR的SCI期刊範圍。有些被SCI資料庫收錄的期刊不在中科院期刊分區表中,是因為這些期刊達不到JCR的收錄要求,或者是被JCR特殊處理,或者是被分區表合併處理。詳細來說,大致歸納5種原因。

(1)新刊

期刊影響因子的計算需要時間窗積累,SCI新收錄的期刊,受算法局限不能計算影響因子,因此不能被JCR收錄。而中科院期刊分區表的期刊來源於JCR的期刊集合,不在JCR中的新刊便不在中科院的分區表中。

(2)期刊合併

少數期刊分成多個部分出版發行,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稱和ISSN。JCR在處理時,將它們合併在一起,作為一本期刊計算相關評價指標和分區。中科院期刊分區表採用JCR相同的處理方式。要查詢合併前的刊名的影響因子和分區,需要使用合併的刊名或者ISSN查詢,否則在JCR和中科院期刊分區表中都無法查詢到該刊數據。

表5-1 2014年共有3組合併的期刊

合併前

合併後

刊名

ISSN

刊名

ISS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2169-897X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0148-0227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BIOGEOSCIENCES

2169-8593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EARTH SURFACE

2169-9003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2169-9275

TIERAERZTLICHE PRAXIS AUSGABE GROSSTIERE NUTZTIERE

1434-1220

TIERARZTLICHE PRAXIS

0303-6286

TIERAERZTLICHE PRAXIS AUSGABE KLEINTIERE HEIMTIERE

1434-1239

TISSUE ENGINEERING PART B-REVIEWS

1937-3376

TISSUE ENGINEERING

2152-4947

TISSUE ENGINEERING PART C-METHODS

1937-3384

TISSUE ENGINEERING PART A

1937-3341

(3)刊名變更

對於變更刊名的期刊,JCR會保留兩個刊名,會計算兩個影響因子。中科院期刊分區表會將變更前期刊數據合併到變更後的期刊,且重新計算影響因子,只保留變更後刊名和ISSN。若用戶以期刊更名前的信息來查詢,便在分區表中查詢不到。建議用戶依據分區表在線平臺發布的「期刊更名信息」,使用更名後的期刊名進行查詢。

(4)鎮壓期刊

每年都會有一批期刊因為自引率過高或者兩本(或多本期刊)相互之間引用作弊被鎮壓(Suppression)。被鎮壓的期刊在JCR中沒有影響因子,中科院期刊分區表中也不收錄這些期刊。我們建議把被鎮壓的期刊默認算作4區期刊,因為他們的文章還是Web of science的SCI資料庫收錄。

(5)剔除期刊

因為質量達不到Web of Science的收錄標準,一部分期刊會被剔除出Web of Science的收錄範圍。這些被剔除的期刊,可能在JCR中查詢不到,同樣在分區表中也可能沒有分區數據。

5 與湯森路透JCR的期刊分區比較

期刊評價領域的分區理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理解和認可。國內主流期刊分區評價體系主要是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和湯森路透JCR的Journal Ranking。很多用戶在使用中科院期刊分區表的過程中,對於兩者之間的異同有很多疑惑。為了讓用戶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期刊分區評價體系,下文從多個角度比較分析兩者的異同。

(1)常用說法

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常用1-4區,且分區前常用大類或者小類,常用說法為某本期刊在大類某學科為某區。如期刊REVIEWS OF GEOPHYSICS的2014年分區情況:大類地學1區;小類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GEOCHEMISTRY & GEOPHYSICS)1區。

而JCR的Journal Ranking常用Q1-Q4,Q表示Quartile in Category,即4個等級中所處的位置,常用說法為某本期刊位於某學科的Q幾。期刊Nature的2014的JCR等級情況: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為Q1。

(2)學科體系

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學科劃分為大類和小類,大類為課題組根據國內科研領域的特點設計形成的13個大類分類體系,小類借用湯森路透的JCR-學科分類體系。因此,中科院期刊分區表的小類分類體系與JCR的JournalRanking的分類體系相同。

(3)數據處理方式

中科院分區表基於JCR的數據,但對於JCR中期刊刊名更名/合併的情況進行數據規範處理。對於變更刊名的期刊,JCR會保留兩個刊名,會計算兩個影響因子。中科院分區表會將變更前期刊數據合併到變更後的期刊,且重新計算影響因子,只保留變更後刊名和ISSN,詳見上文2.2數據處理說明。

(4)分區方法

分區方法是中科院分區表和JCR的Journal Ranking最核心的不同。在中科院期刊分區表中,主要參考3年平均IF作為學術影響力,最終每個分區的期刊累積學術影響力是相同的,各區的期刊數量由高到底呈金字塔式分布;在JCR的Journal Ranking中,主要參考當年IF,最終每個分區的期刊數量是均分的。

(5)獲取方式

中科院分區表有獨立的數據在線平臺(www.fenqubiao.com),單位用戶可以訂購,同時開通微信公眾號(fenqubiao),為個人用戶提供有限的查詢服務。JCR是湯森路透集團旗下ISI Web of Knowledge的期刊平臺,為用戶提供期刊影響因子查詢,新版系統已併入InCites。


[1]龐景安.科學計量研究方法論.科技文獻出版社.1999

[2] 2013年施引文獻的引用該期刊時並未考慮期刊已更名,寫成原刊名,造成0篇文獻收穫2被引頻次。

相關焦點

  • 期刊jcr分區和期刊級別的區別
    在發表論文時,我們要選擇期刊級別,且一些單位也期刊級別進行了認可限定。在發表sci論文時,出現了jcr分區,導致部分人把期刊jcr分區與期刊級別混淆。接下來本文就介紹下期刊jcr分區和期刊級別的區別。首先,期刊jcr分區期刊jcr分區,針對的是sci期刊,而不是所有的期刊,是一種把sci期刊分為四個區的劃分標準。具體情況是:JCR將收錄期刊分為176個不同學科類別。
  • 中科院分區與JCR分區的比較
    :一種是 Thomson Reuters公司(湯森路透)制定的分區;第二種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制定的分區(簡稱中科院分區)。 期刊分區方法l  中科院分區表對每年度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中SCIE期刊在學科內依據3年平均影響因子劃分分區。
  • 中英文期刊影響因子及JCR分區中科院分區查詢
    一款實用的期刊影響因子查詢軟體 Justscience 分享給大家,其連結如下:
  • 最新JCR期刊影響因子及分區情況(中科院SCI期刊分區表)
    國內主流參考的SCI分區依據主要有中科院JCR分區表以及湯森路透JCR的Journal Ranking分區兩種。其中,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則被更多的機構採納以作為科研評價的指標。LetPub統計了JCR2014發布的8618種SCI期刊在各中科院大類分區下的數量,其中醫學類、工程技術類、生物類的期刊總數最多。
  • 科研收藏|最新JCR期刊影響因子及分區情況(中科院SCI期刊分區表)
    國內主流參考的SCI分區依據主要有中科院JCR分區表以及湯森路透JCR的Journal Ranking分區兩種。其中,中科院期刊分區表則被更多的機構採納以作為科研評價的指標。期刊分區方法中科院期刊分區依據也是基於一個期刊的影響因子,但是採用的是三年平均影響因子,優點是減少了有些期刊影響因子逐年波動較大帶來的不穩定因素。
  • 2020中科院JCR分區完整表來了! (附部分期刊分區)
    國產期刊繼續扶持,National Science Review、Science Bulletin依然是綜合性期刊一區;2. 兩大化學綜述期刊Chemical Review和Chemical Society Review依然霸榜化學類期刊前兩名,新刊Chem在化學類非綜述期刊中,僅次於Nature Catalysis和Nature Chemistry,超越JACS和Angew;3.
  • JCR分區和中科院分區,到底該相信哪一個?
    關於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期刊引證報告) 期刊分區影響較為廣泛的有兩種:一種是科睿唯安公司制定的分區(原來是湯森路透,後來易主科睿唯安);第二種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制定的分區(簡稱中科院分區)。
  • SCI分區有兩種,一種是JCR分區,一種是中科院分區,你選哪一個?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同學加入了科研大軍,大家都迫切的想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做出一點成績,能夠在SCI上發表自己的論文,有了研究成果,發在哪個期刊上,確實讓很多新人迷茫了,因為大家都不清楚應該是跟著JCR分區走,還是按照中科院分區來選。
  • SCI分區,看JCR還是中科院?到底哪個靠譜?
    關於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期刊引證報告) 期刊分區影響較為廣泛的有兩種:一種是科睿唯安公司制定的分區(原來是湯森路透,後來易主科睿唯安);第二種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制定的分區(簡稱中科院分區)。
  • 期刊影響因子及中科院分區查詢
    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這是一個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價指標。影響因子現已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期刊評價指標,它不僅是一種測度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而且也是測度期刊的學術水平,乃至論文質量的重要指標。影響因子是一個相對統計量。
  • 2019年中科院JCR分區發布(附完整版Excel表)
    影響較為廣泛的JCR期刊分區有兩種: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制定的分區,以及 Thomson Reuters公司( 湯森路透)制定的分區。它們均基於 SCI 收錄期刊的影響因子。中科院分區來源於《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下簡稱期刊分區表),是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國家科學圖書館)科學計量中心的科學研究成果。分區設計思路始於2000年初,旨在糾正當時國內科研界對不同學科期刊影響因子數值差異的忽視。期刊分區表自2004年開始發布,延續至今。2012年起更改為網絡版。期刊分區表數據每年11月份發布。
  • JCR2019排名第6位,且還是中科院分區1區Top期刊
    發文量、IF與分區期刊1972年創刊。近11年的發文量如下圖所示,期刊每年的發文量約200+,是一本發文量非常少的期刊,期刊發表11期合計約190+篇文章,估計2020年發文量200+。根據最新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此刊處於Q1區,與2018年分區情況完全一致。期刊從2018的第5/80(排名/期刊總數,後同)名下降到2019年的第6/85名。
  • JCR分區和中科院分區表還沒分清!中科院分區表還分升級版、基礎版?!進來一次講透!
    :科睿唯安公司制定的JCR分區(原來是湯森路透,後來易主科睿唯安)第二種: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制定的分區(簡稱中科院分區)這兩種分區方式均基於 SCI 收錄期刊影響因子基礎之上進行分區的。在中科院期刊分區表中,主要參考3年平均IF作為學術影響力,最終每個分區的期刊累積學術影響力是相同的,各區的期刊數量由高到底呈金字塔式分布,前5% 為該類1 區、6% ~ 20% 為2 區、21% ~ 50% 為3 區,其餘的為4 區。
  • LetPub小程序,SCI期刊期刊影響因子、JCR分區及投稿周期全檢索!
    一周前,2019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期刊分區表(2019中科院JCR分區名單)做出更新。一區共有1946本,其中PNAS及Nature Communications重新回到一區。2019年分區表共設18個大類。
  • 2019中科院JCR分區名單正式出爐
    2019年中科院分區JCR於2019年12月16日出爐,iNature及時整理了綜合類,生物類,醫學類領域的1區期刊,發現綜合類的1區期刊有7本;生物類的1區有76本;醫學領域的1區有219本。據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消息,2019年分區表共設18個大類。
  • 2018年中科院期刊大類分區方法說明
    撰文 | 陳福佑 沈哲思朱曼曼 楊立英 不同學科期刊的影響因子得分存在量綱差異,歸一化這種差異是中科院期刊分區的基本思路。2018年中科院期刊分區聚焦上述問題,首先在大類學科(一級學科)內生成二級學科;然後根據二級學科的得分對一級學科進行歸一化處理;最後計算一級學科的期刊分區。
  • 2019 中科院 JCR 分區正式出爐,到底有哪些變化
    大家期待已久的 2019 年中科院分區 JCR 於 12 月 16 日正式出爐,大部分都了解 JCR 分區是個啥,也有不甚明了的,
  • 中科院JCR分區遭diss,已有雙一流高校紅頭文件明確棄用
    撰文丨BioArt編輯部12月11日(本周二),2018年中科院SCI期刊JCR分區正式發布,一時間微信群和朋友圈熱鬧非凡
  • 收藏|2020版SCI期刊影響因子及中科院分區
    2020年最新版SCI期刊影響因子及中科院分區結果發布。與去年相比,電氣工程領域內絕大部分SCI期刊的IF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其中,中國主辦的四本SCI期刊全部挺進中科院二區行列,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在電力系統、等離子、高電壓等電氣工程的細分領域內進一步獲得了較高的國際影響力,核心數據指標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