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和別人喝酒的時候一定會有這樣的人,並沒有喝幾杯酒臉就已經紅了,隨後跟著耳根子也開始紅了,再喝上幾杯臉就和蘋果一樣紅了,我們看別人喝得好像非常開心似的,還變本加厲的讓別人喝酒,但是其實這種人反而是最不適合喝酒的人群。
酒精(乙醇)在攝入我們身體之後,會先由乙醇脫氫生成「乙醛」,乙醛是一種有毒的物質,無法在我們的體內久留,大量的堆積很有可能會造成酒精中毒,乙醛再次脫氫之後便可生成無毒的乙酸,隨著我們身體尿液排出到體外。
但是如果喝酒非常容易上臉的人群,其實是對我們身體對他們的「警告」,這類人群是普遍缺乏「乙醛脫氫酶」,其實也就是雖然乙醇轉化成為了乙醛,但是在乙醛轉化為乙酸這一步效率相對比較的低下,或者是根本就沒有那個酶來進行轉化,
如此一來,他們的體內更加容易堆積乙醛,他們也肯定比其他乙醛脫氫酶相對比較多的人群更加容易喝醉,更加容易出現酒精中毒。所以下一次如果遇到這樣的喝酒愛上臉的朋友們,各位千萬不要勸別人多喝,應當及時的進行阻止,以免對他們的身體造成更大的威脅。
酒精是除了葡萄糖以及酮體之外唯一可以進入到我們血腦屏障的一種成分,過度的飲酒會擾亂我們身體的大腦神經,讓我們頭暈目眩,甚至是「喝斷片」,這也就是短暫性的失憶。缺乏乙醛脫氫酶的人群大腦相對比較的靈敏,只要感受到酒精的入侵之後,就開始不斷的給我們的身體發信號,讓臉紅耳赤來提示我們的身體乙醛已經超標了。
不過喝酒的「酒量」也是可以練出來的,就算的那些一喝酒臉就紅的人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經常的大量喝酒,會讓我們的大腦漸漸對酒精的刺激麻木,應激反應也會變的更加的遲緩,即便我們的體內有不少的乙醛堆積起來,但是反饋麻木,所以他們也可以再喝不少酒,不過其實身體已經受到非常大的威脅而已。
喝酒非常容易上臉的人是可由基因變異所引起的,在亞洲是非常常見的,相比於酒量來說,歐美人比亞洲的人群或許會強。大概有15--40%亞洲人的乙醛脫氫酶基因發生了變異,從而導致我們身體無法順利的分解乙醛,這樣會導致身體肝臟之中的乙醛堆積,這些乙醛進入到身體血液之後乙醛的濃度升高,從而引起我們身體的血管擴張,從而造成了面紅耳赤的這一情況。
總而言之,喝酒一定要有一個度,膳食指南之中推薦成年男性的每日酒精攝入量最好是可以控制在25g以內,女性則最好可以控制在15g以內,25g的酒精大概是750ml一瓶啤酒,450ml的紅酒,二兩的白酒;
而女性最好是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面減半,這樣的規定的飲酒量一般的人群至少不會出現什麼臉過紅的這一情況,對我們的身體的影響也不會非常的大,但是如果發現自己非常容易上臉,最好還是儘量不要喝酒,能少喝則少喝。
那么喝酒「臉紅」或者是「臉白」,到底哪一種對我們的身體傷害比較的大?
其實說到底喝酒對我們的身體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應該說,無論是哪一種對我們的身體危害都非常的大。
總體上來說,喝酒臉紅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機制。
因為,喝酒臉紅,甚至是血壓的下降,這樣或許會更早的引發更加明顯的不適症狀,因此,也被稱為喝酒導致的乙醛不耐受。
喝酒的這種不耐受所造成的不適實際上也是一種「醉酒」,也就是這些人喝很少的酒就可以喝「醉」,終生累計喝酒量通常也遠遠小於喝酒不臉紅的人,所以,遭受酒精的健康危害的可能性或許就相對會小得多,所以這也算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吧!
但是,有的人,雖然說喝酒會引起臉紅,但是不適的症狀卻不嚴重;如果真的忍住不適強行喝酒的話,醉酒的反應或許比其他人一樣體現在酒精上面對我們的腦功能的抑制,「酒量」可以說是幾乎絲毫不受任何的影響。
但是我們需要知道更壞的是,乙醛是一種毒性的物質,喝酒臉紅的人如果強行喝酒的話,那麼我們體內就會在更長的時間內維持高乙醛的濃度,從而造成更大的健康危害,其中包括顯著增加致癌的這一風險。
但是對於喝酒臉白的人而言,喝酒就會造成更加明顯的交感神經的興奮,心跳的加快,血管的收縮,血壓的升高。
所以,更加容易患酒精性的高血壓病,增加自身的心臟病,尤其是房顫的這一風險,以及腦中風的風險。
所以,只要是喝酒就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臉紅臉白,差的也僅僅只是哪一種傷害更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