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管理與經濟學部微信公眾平臺現開設「銳見」欄目,新欄目將發布學部教師、學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社會現象分析,旨在為學部師生、廣大校友以及關注天大經管的社會各界人士提供一個知識分享、觀點交流的平臺。
低碳出行,顧名思義,即是一種降低「碳」的出行方式,即在出行中,主動採用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交通方式。其中包含了政府與旅行機構推出的相關環保低碳政策與低碳出行線路、個人出行中選擇二氧化碳排放較低的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車與徒步等方面。這種出行方式環境影響最小,既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減少汙染、又益於健康、兼顧效率。因此,倡導公眾低碳出行方式,客觀認識交通參與者的行為特徵,從意識特別是低碳意識到低碳態度的形成以及低碳行為的發生和非低碳行為的轉變(如低碳考慮下的購買行為、出行方式和出行路徑決策等),是低碳交通戰略成功的基礎。
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影響交通參與者選擇低碳出行方式呢?劉迪一博士從微觀角度出發,從心理學與行為學的角度來分析居民低碳交通行為。與傳統的經濟學理論不同,行為經濟學認為人是具有有限理性和適應性,個體在做出決策時會受到一些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在複雜的外部環境中,個體行為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最終的決策是由各種複雜因素相互影響形成。因此,劉迪一博士首次嘗試將計劃行為理論與價值-信念-規範理論相結合,構建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意向理論模型,從社會人口學因素、心裡因素、低碳意識、政策因素等,以期系統地揭示影響城市居民低碳交通行為內外因的影響作用機理,研究表明:對於低碳出行影響最小的是低碳意識,在城市居民選擇交通工具時,並沒有把低碳意識積極的轉化為實際的出行行為,存在「態度-行為」的差距。同時,普通汽車的限行限購政策,對居民選擇低碳出行方式具有積極的正向影響,但是目前影響力度並不大。
對於異質性交通參與者,選擇低碳出行方式的影響路徑是否一樣呢?劉迪一博士將出行群體按照人口社會屬性進一步劃分,研究表明:政策制定者在實施低碳交通政策時,應重點關注不同收入群體之間對於政策的差異性影響,高收入男性群體更有可能成為潛在採用低碳交通工具的群體。從長遠來看,有必要引導收入相對較高的群體使用公共運輸工具而不是購買第二輛汽車,共享車輛和新能源汽車的開發將促進他們發展低碳出行習慣。
劉迪一博士的研究發現,也從側面解釋了為何近年來交通領域學者越來越關注低碳意識的重塑,開始認識到意識和習慣在交通方式使用上的重要性,打破已有的出行習慣,重塑積極的低碳交通意識和低碳態度,是改變已有的出行結構、減少城市交通擁擠和碳排放的必然途徑。該研究對未來引導居民低碳出行行為及相關政策制定具備一定的參考價值。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
劉迪一,2017級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博士生,公共管理專業,2018年國家獎學金獲得者。主要研究領域為低碳交通、可再生能源市場、消費者行為。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至
「銳見」欄目歡迎廣大學部師生踴躍投稿,分享研究前沿,傳播智力成果。歡迎讀者朋友在留言區展開熱烈討論,進行思想碰撞。信息來源 / 劉迪一
圖文編輯 / 李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