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共享單車定位為城市公共運輸組成部分,可實現政府、公眾、企業的三贏
近幾年,隨著共享單車在鄭州等城市迅速普及,極大方便了市民的最後一公裡出行。公共自行車似乎不再是大家租單車出行的首選,不少城市公共自行車備受冷落。據悉,目前,武漢、蘇州等多地城市公共自行車都已停運,不少市民呼籲將共享單車納入城市公共運輸體系,為政府「減負」。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宋迎迎 通訊員 宋丹/文 記者 沈翔/圖
【現狀】多城市暫停公共自行車運營
作為「綠色交通」與「低碳出行」的重要選擇之一,前幾年,城市公共自行車一出現即受到國內城市的熱捧。不少城市相繼推出了「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公共自行車給市民的綠色出行帶來了不少便利。
然而,2016年以來,隨著共享單車風起雲湧,城市公共自行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如今,隨取隨還、停放自由的共享單車成為不少市民出行的選擇,而建設成本高、規劃協調難、還車不方便等因素讓更早出現的公共自行車的運營效果打了不少折扣,甚至一些城市開始停止公共自行車運營。
記者梳理發現,2017年11月以來,已有武漢、蘇州、福州、廣州等地按下了公共自行車運營的暫停鍵。
在鄭州市民劉宇看來,城市公共自行車受到「冷落」是理所應當的,因為城市公共自行車基本上都是「有樁」的,網點相對稀疏,存取不方便,而共享單車正好彌補這一不足,因而共享單車佔據優勢地位。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不少市民的認同,多位受訪市民都表示,隨著共享單車的數量和市民的使用頻率不斷升高,此前作為肩負「綠色出行」使命的城市公共自行車也迎來了「退市」步伐。
【聚焦】將共享單車納入公共運輸組成部分
關於將共享單車納入城市公共運輸體系這一話題,在全國兩會期間也受到了不少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關注。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河南省委主委、河南省政協副主席張震宇帶來了一份「關於推動共享單車持續發展的提案」,他建議,將共享單車定位為城市公共運輸組成部分和準公共服務,通過設立一定的準入門檻和考核退出機制,引導其規範有序發展,實現政府、公眾、企業的三贏。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不少代表委員對此表示贊同。全國人大代表沙寶琴表示,相較於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能夠更好地解決「交通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企業間相互競爭,促使其在服務改進和規劃布局上,比公共自行車具有更快的布局速度和更加靈活的反應機制。
「如何將政府的監管職能嵌入企業發展過程中,完善行業的發展,這是我們有關部門應當思考的問題。」她認為,將共享單車納入城市公共運輸體系中,能夠更好地落實監管責任,保護用戶的押金安全。
【建議】統一調配共享單車區域投放量
作為城市出行最後一公裡的解決方案,共享單車不僅在城市牢牢生根,同樣已經滲入縣鄉鎮的生活當中,成為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全國人大代表宋靜告訴記者,如今在她所在的商丘柘城縣,不僅有共享單車,還有共享電動車,小小的縣城,市民不出遠門的話,拿手機掃一掃就解決了出行難題。但與此同時,「亂停亂放」的不文明現象也隨著共享單車的進入蔓延開來,給當地交通造成困擾。
宋靜說,共享單車本是綠色出行,低碳環保。但目前不少城市騎行環境存在問題,非機動車道處處是障礙,建議有條件的城市建立專門的騎行通道,方便市民騎行。同時,應該多在城市劃定共享單車的停放區域。
「將共享單車納入公共運輸管理體系,能夠使政府從頂層設計層面,統一立法,統一規劃共享單車的停放區域,統一規劃建設自行車慢車道,形成規範的交通網絡,使運營更加規範,也有助於解決亂停放、亂扔車等不文明現象。」
除此之外,宋靜也談到,根據她的觀察,共享單車在運營中,還存在一個待解的問題——資源分布的不均勻,「有的區域乘車需求量大,但車的投放量很小;有的區域沒什麼人乘車,但車反而多了不少」。她說,政府處於監管層面,其掌握的信息量和站位高度,都是企業所不具備的,應當發揮這種優勢。
共享單車納入公共運輸管理體系,能夠統一規劃各區域投放量,甚至可以按照小區人數,協調企業調整單車布局量,以更好地發揮其「解決交通最後一公裡」的作用。
【呼聲】加強對共享單車運營企業的考核
在全國人大代表龐國明看來,如果能夠將共享單車納入城市公共運輸管理體系,政府部門就可以統籌單車資源進行有效調度,做到有人管、有人看。在具體管理方式上,他表示,相關部門也可以定期對單車企業進行考核排名,建立退出機制,這樣能夠更好地督促企業強化自身服務。
記者了解到,今年年初鄭州市城市管理局首次發布了對共享單車企業的考核結果,哈囉單車從眾多共享單車品牌中脫穎而出,以74分排名第一位,曾經風靡一時的ofo小黃車,排名則居末尾。哈囉單車方面負責人介紹說,一直以來,哈囉單車積極配合政府部門的指導工作,從單車車輛及設施設備,車輛投放、停放和調度管理等多方面做出積極的努力,「多方面的努力成果不僅使得哈囉單車在考評中取得好成績,其訂單量也自去年11月以來有所上漲,而這也意味著共享單車停放秩序的有效管理,對行業的健康發展起著正面推動的作用」。
龐國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此前不少地方政府自己出資建設公共自行車系統並不划算,而且耗費大量的後期運營成本。「要有專門的管理部門自己維護,要有不斷的全額資金投入,放著這麼多優秀的共享單車企業,為什麼不利用起來呢」?
龐國明建議,各地政府不必自己花大資金自建公共自行車系統,而是拿出部分資金補貼給共享單車企業,這樣既能為政府「減負」,又能最大化利用資金支持共享單車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