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熱捧, 摩拜、ofo、Hellobike等共享單車開始了瘋狂的城市擴張戰火甚至已經從一、二線城市逐步向三、四線城市滲透。
從二線城市殺人共享單車的黑馬Hellobike,目前日均產能達到 3 萬輛,生產可達百萬輛,實現彎道超車。
市場沒有「一哥」
共享單車似乎蘊含著成為下一個入口級應用的巨大潛力。它能夠形成交易閉環、迅速吸粉、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被認為是下一個網際網路的風口。
和其它網際網路公司發展趨勢不同,摩拜、ofo選擇從一線城市開拓市場,Hellobike選擇從二線城市切入,都沒有遵循城市GDP排名來推廣市場,而是選擇那些更「適合」自己的地方發展。
共享單車進軍城市更多考慮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即天氣、人口密度、騎行環境等這些因素。
它和滴滴、優步之類的網約車平臺重視經營不同,共享單車需要重視運營。各種顏色的車輛屬於這些共享單車公司,這不是網約車平臺盤活存量市場,而是重新開拓市場,需要用訂單用戶數據創造一個增量市場,要想讓車輛在某個城市運轉,就一定需要線下團隊參與運營,做線下活動。
因此,第一家進入城市運營的單車品牌具體天然的優勢,佔盡市場先機。我們看到共享單車在城市的競爭就是遵循這個規律。如摩拜進入上海,短短幾個月,小黃車、小綠車等魚貫而入;Hellobike進入寧波,隨後摩拜和ofo尾隨進入。
與此前幾家網約車平臺一夜之間風靡大江南北的推廣速度相比,共享單車重模式降低了推廣速度,不同城市會出現不同的優勢品牌,這種市場特質導致整個共享單車市場呈現「大、中、小」各類企業並存的狀況,一兩家網際網路企業壟斷市場的格局很難在這個行業內複製。
共享單車最後的紅利
有投資機構指出,中國人口為 14 億,城鎮人口為8. 4 億,其中一半有出行需要。再假設 5 公裡以內的出行人數佔30%,那每天將達到1. 26 億次的單車使用量。共享單車的市場空間大概在 120 億元至 200 億元,而共享單車市場容量會到 100 億元,整個用戶數會到 5000 萬,甚至一個億。
目前,全國已經有了 420 多個城市和區域建設了公共自行車項目,公共自行車數量達到 120 萬輛,日租用人次 500 多萬。公共自行車在大多數城市都是政府補貼。
據中國自行車協會的官網報導, 2016 年以來,湧現的共享單車品牌超過 20 家,已在全國 30 多個城市投放,總計投放數量超過 200 萬輛。 2017 年,預計投放總量將呈現井噴式增長,極可能接近 2000 萬輛。當然從產能來看,這個數字或許更高。
易觀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單車租賃市場專題分析2017》顯示,網際網路單車租賃市場的用戶粘性較強。市場早前存在的公共自行車服務,在為市民提供便捷交通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使用不便,如指定地點辦卡退卡、樁位還車、刷卡扣費等。與之不同,市場化成長起來的共享單車嘗試通過移動網際網路的方式解決了上述「痛點」。
國內市場還是共享單車新一輪擴張的主戰場。目前一線城市和一部分二線城市遍地開花,有競爭實力的三、五家公司爭的頭破血流,更多的三、四線城市是一紙空白,等待跑馬圈地。
截止目前,實現量產的僅有摩拜、ofo和Hellobike,Hellobike首入二線城市目前連開 15 城,排在摩拜、ofo之後。Hellobike抓住最後的機會彎道超車,在網際網路的江湖留下濃墨淡彩的一筆。
除去不適合騎行的城市,全國還有 200 多個三、四線城市騎行。和一、二線市場的競爭相比,三、四線城市摩拜、ofo和Hellobike都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有實力來跑馬圈地,這或許是共享單車閉環的最後一個機會,抓住了就能享受到共享單車的紅利。至於誰會退出市場,那是市場競爭和用戶選擇而定。
各方不同的心態,正好印證商業世界的特點:未來瞬息萬變,充滿不確定性,既會有晴空萬裡,也會有陰霾重重,你若不逆流而上戮力革新,便很可能折戟沉沙被洪流捲走。共享單車的前途還是交給市場來決定。得資本、有技術、懂運營者得市場。